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师 > 教学一线 > 正文 返回 打印

创新,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

网友投稿  2006-03-10 00:00:00  零零社区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语文学科作为一个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民族素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材建设历来是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国标本苏教版小语实验教科书像一截蓬勃生长的新技,凭借树桩的根系吸收土壤中的营养,凭借枝头的绿叶承托阳光雨露的滋润,从而抽出智慧的嫩芽,成为教材“百花园”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国标本苏教版小语实验教科书充满了时代精神和创新意识。她体现了简约化的思想,坚持运用减法思维,做到头绪清楚,目标明确,立足于夯实基础,力求“以约驭博”;她彰显了民族化的理念,课文饱含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教材所倡导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也力求融入传统语文教学的有益经验;她洋溢着现代化的气息,在教材中注入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并积极探索出了一条与现代化教学媒体相结合的道路,做到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这套教科书不但设计理念新,而且选编内容新;不但装帧设计新,而且编排体例新。一位实验区的老师说:“打一功标本苏教版小语实验教科书,一股轻风便徐徐吹来,让人神清气爽,耳目为之一新。”
  国标本苏教版小语教科书创新而不唯新,求新而非标新立异。教材的编排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众所周知,“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根据课程标准,我们演绎出了自己的教材。在教材编写中通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汉语拼音”、“识字”、“课文”和“单元练习”五个板块具体体现了课标精神。诚然,国标本苏教版小语实验教科书在知识结构上和其它版本的教材有一些共性,但在设计理念和编排体例上却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正是这些鲜明的个性使得这套教材独树一帜,受到同行的注目和实验区老师的好评。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创新是国标本苏教版小语实验教科书质量提升的不竭动力,创新是国标本苏教版小语实验教科书生命的源泉。本文从五个板块的个性化角度,着重就其中闪现出的创新的火花,对国标本苏教版小语第一学段的实验教科书作一个简要介绍。

  一、关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这本薄薄的仅有几万字的小册子中,“习惯”一词出现了不下于12次,应该算得上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关键词。为什么这样重视习惯呢?我们不妨读一读一些名人大家对此作的极为凝练的阐述:
  古希腊哲学家柏家拉图说:教育就是对儿童的习惯所给予的影响和培养。
  十五世纪英国文学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十九世纪英国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说: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
  十九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萨克雷说: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那么,什么是“学习习惯”?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界定:学习习惯是指在长时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是极为稳定的思维和行为动力定型。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是因为形成一种稳定的记忆之后产生的“自动化”行为。
  什么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呢?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行为的目的鲜明,行为的程序周密,行为的动因主动,行为的过程稳定,行为的效果倍增。
  习惯的养成要从小抓起,要在长时期的学习过程中经常反复地抓。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思维和行为的动力定形”,也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自动化’的行为”。因此,从一年级上册起,苏教版全套十二册小语教材中都安排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系列,而且都安排在每册开篇的位置上。我们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安排在教材开篇的位置,只是为了表示这个板块在我们教材整个体系中的作用和位置。它是独立的,但绝对不是孤立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体现在教材开篇的几幅彩图中,还体现在课本编写的方方面面,渗透在课本编选的课文中。在使用这套教材的时候,只有把这些相关的内容都有机地联系起来,才能看到这个板块的完整的结构,我们的编排意图才能得到体现,我们的课程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国标本苏教版小语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开篇安排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用了5页18幅彩图告诉了学生要养成“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和“爱惜学习用品”的良好学习习惯。如果说这还比较抽象,比较单薄,那么,在此之后,有关的课文对此所作的延伸和渗透就会让人觉得形象而饱满了。一年级上册里有这么一篇课文,叫《怀素写字》,说提怀素从小刻苦练习写字的事情,课文中有这么两句:“怀素写字非常认真。他总是先看清字的形状,记住字的笔顺,再一笔一画照着写。”一年级下册里还有这么一篇课文,叫《他得的红圈圈最多》,讲的是小平同志小时候刻苦练字的事情,课文中也有这么两句:“先生要孩子们先用纸蒙着字贴描,等练熟了,再照着字贴字。”“邓小平爷爷都能按先生的要求去做,所以,他得的红圈圈最多。”这些课文无疑是对所列习惯的最好诠释,它们会像润物的细雨一样无声地滋润着开篇播下的“习惯的种子”,这些“习惯的种子”必将快乐地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二、关于“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没有独立表。
  述,而是寓于“识字与写字”之中,这实际上已经给了“汉语拼音”以新的定位,意味着“汉语拼音”与“识字写字”的新的整合。汉语拼音的功能被定位在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上,而不是帮助阅读,同时也不再提直呼音节了。
  汉语拼音的功能定位发生了新的变化,但它依然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汉语拼音的本身是抽象的、乏味的,单调的符号无论是在学生的经验世界中,还是在学生的现实生活里,都显得比较陌生,比较遥远,是他们所不曾熟悉的,同时也是他们所不想熟悉的,因为他们学习语文的原动力是想认识方块汉字,是想体悟方块汉字经过排列组合,进而成为文本的规律。但是汉语拼音作为纯洁祖国语言的一项战略举措,作为学习母语的一个重要工具,又是不容舍弃的。作为教材的编写者,就有责任、有义务在编写教材时强化创新意识,把教材尽可能编得生动活泼一些,用形式的新活弥补内容的单调,用过程的愉悦淡化知识的乏味。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对过去的汉语拼音教学进行了反思,对现行其它版本老板的汉语拼音设计进行比较,兼收并容,博采众家之长,从而形成了一套自成一家、特色鲜明的汉语拼音编排体系。正因为这样,我们把“汉语拼音”从“识字与写字”中拎出来,单独作为一个板块来编排,以便对国标本苏教版小语实验教科书中“汉语拼音”编排体系的创新之处能有一个更加清楚的体现。
  国标本苏教版小语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按“四大系列,五个单元”对汉语拼音进行整体编排。所谓“四大系列”是指单韵母系列、声母系列、复韵母系列和鼻韵母系列,而五个单元的后面都安排了“认一认”的识字练习。具体到汉语拼音的每一课,国标本苏教版实验教科书又多是安排了五个部件:即字母和配合字母教学的情境图、表音表形图;汉语拼音书写教材;音节拼读练习;拼音词和与之相配的插图;有关的拼音词、拼音句练习。概括起来说,最能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及“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的思想,最能体现国标本苏教版小语实验教科书汉语拼音编排的创新之处的,应该是我们在教材中所采用的“两境并用、两线并进”编排策略。
  所谓“两境并用”是指这部分教材的每一课都安排有“情境图”,并配有“语境歌”。儿童学习汉语拼音实际上是一个从语言实践中来,又回到语言实践中去的过程,是一个将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学习对象建立起新的联系的过程。对于刚刚入学的孩子,也许“a、o、e”这几个符号他们从没见过,但只要他是一个发音正常的人,“a、o、e”这几个音素在他的语言实践中应该有无数次的接触,学生所缺乏的就是符号和发音的联系,而“情境图”和“语境歌”的设计就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对象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符号和发音有机地联系起来,把生活和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情境图”侧重于视觉形象,它用一幅幅形象的国面再现了儿童现实生活中富有童趣的情境,并将要学的汉语拼音字母嵌在其中。学生在对这些情境进行描述时,自然要发出包含这些汉语拼音字母所表示的语音来,而许多时候发出的就是这些字母本身的呼读者。“语境歌”侧重于听觉感受,它是在学生学了字母以后,再用儿歌的形式对“情境图”的情境进行描述,从而达到巩固字母的目的。“情境图”和“语境歌”面对的是同一个学习对象,它们通过不同方式,利用不同的时机,实现了“情境再现——学习字母——语境落实”的循环,既起到了桥梁作用,又增添了学习的情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汉语拼音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使一切显得水到渠成,了无痕迹。
  例如,《b、p、m、f》这一课,“情境图”画的是这样一个场景:一群人爬上山坡(po)去看大佛(fo)。这时,一个小朋友想要上去摸(mo)大佛,爸爸制止住她,并且对她说:“你听,大喇叭里正在广播(bo):大佛是文物,大家要爱护!”与之相配的“语境歌”是:“爸爸带我爬山坡(p),爬上山坡看大佛(f)。大喇叭里正广播(b),爱护大佛不要摸(m)。”这样,字母由一个充满生活色彩的小故事导入,之后又由一首合辙押韵、琅琅上口的语境歌加以巩固,从而化难为易、寓教于乐,既降低了难度,又增添了情趣,既学习了拼音,又渗透了文化的教育,从而达到让学生在情境中享受拼音的教学境界。
  所谓“双线并进”是指将拼音、识字交叉穿插起来安排,两条线此起彼伏、若即若离,却又相互渗透、相互交融,这也是国标本苏教版小语实验教科书独树一帜的地方。具体体现在每一单元拼音之后,都安排有一个“认一认”的识字练习。全套教材共安排5次“认一认”的识字练习,每次安排了16个汉字,五个单元共80个汉字,这些汉字以独体字为主,其中绝大多数是部首字。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利用所学的拼音,认读802个简单的汉字。这样安排,一来可以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汉语拼音的功用,维持并提高学生对汉语拼音的学习兴趣;二来可以巩固已经学过的拼音,从而收到拼识相互促进的协同效应;三来可以满足小学生(包括家长)渴望早日学习汉字的心理需要;四来可以通过在这里所学的部首字为后面进一步识字打下良好的基础。应该说,“认一认”的安排是匠心独运、一石数鸟。

  三、关于“识字与写字”
  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重头戏,“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中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交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为了唱好这部重头戏,国标本苏教版小语实验教科书在识字教学的形式和手段上又有许多新的创新。概括地说,“识字教学”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五种:第一种是前面已经介绍的与汉语拼音穿插安排的“认一认”;第二种是“词串识字”;第三种是“转转盘识字”,又叫形声归类识字;第四种是“看图会意识字”;第五种是“随课文识字”。这五种识的形式,每一和睚国标本苏教版小语实验教科书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现。
  “认一认”的识字形式在前面已经作了介绍,这里就不再重复。我们现在来看一看最能体现国标本苏教版小语实验教科书识字教学创新新特色的“词串识字”。
  什么叫“词串识字”?“词串识字”就是以特定时、空、物、事为中心,选定相关的词语(包含要学的生字),按照意义连接,组词成串,再分行排列,形成一篇有一定韵律的“准韵文”的识字形式。
  “词串识字”是苏教版的首创,它是对我国古典诗词曲中所采用的“名动词”手法的借鉴,是对我国古典文化精髓的传承。我们可以随便找一篇来一起读一读
  公园绿树红花
  小桥流水宝塔
  转椅火车山洞
  滑梯荡船木马
  读到这,我想大家也许已经找到了唐人温庭筠所吟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感觉,或者已经感受到了元人马致远所吟的“枯燥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的神韵了。
  当然,我们采用这种形式进行识字教学绝不是从表面上去附庸风雅,而是这种识字形式的确有着独特的,而且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功能,即它的识字功能、认知功能、审美功能等。
  作为一种识字的形式,“词串识字”的主要功能当然是识字功能。张光鉴先生认为:儿童之所以能够认字,首先是因为儿童拥有一定的口语基础,拥有了对他们身边事物的认识经验。有了这两个前提条件,如果再遇上了能够将一个汉字或词的图像、声音、符号、语意整合为一体的外部条件,他们便能较为轻松地完成对这个字或词的认读。
  “词串识字”中安排的都是实词,而且都是名词或动词,形象感较强。我们再来看看上面所举的例子,在这12个词语中,后面11个都是围绕着“公园”这一概念,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编制的,能够指称具体事物的词语。课本上配有彩色的插图,当小学生看到图中“绿树”、“红花”、“小桥”、“流水”等事物时,就能将自己早已经有的关于这些事物的认知经验迅速激活,同时使已有的图像、声音、语意和将要认识的方字符号挂起钩来。这样一来,认识词串中的字词就变得轻而易举了。
  再来说说“词串识字”对发展儿童认知能力的功能。张光鉴先生的《相似论》认为:概念的形成对一个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而所谓概念,其实就是人们将事物的相似的性质、相似的运动形式进行归纳、抽象出来的具有普遍性的本质和核心,并用一个名词指称的结果。比如“公园”这一概念,就是人们将“绿树”、“红花”、“小桥”、“流水”、“宝塔”、“转椅”、“火车”等进行抽象概括,并用一个词——“公园”标示出来的。这一过程里面实际上包含了许多理性的思维,所以,从发展儿童的认知能力的角度来看,学习国标本苏教版小语实验教科书中的词串至少有两层意义:第一,它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构一个个像“公园”这样基本层次的,鲜活的概念,为他们日后在使用这一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储备了必需的“砖块”;第二,它可以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诵读词串的实践活动,体验到由“绿树”、“红花”、“荡船”、“木马”这类的“小概念”整合、建构成“公园”这类的“大概念”的过程,为他们将来举一反三储备势能。
  接下来,我们说说词串识字的审美功能。词串中选编的词语所反映的事物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都是学生美好生活的折射,因此,学习这些词语就能很容易唤起学生头脑中其它相关的概念,并且能唤起这些概念所表示的事物的某些温馨的特征,产生联想,美感和愉悦感就会油然而生。另外,在词串中,词与词之间留有空隙,这空隙给了学生以广阔的遐想空间。这些空隙,仿佛国画中的“溜白”,虽然不着点墨,却气象万千;这些空息,却能在欣赏者的脑海中形成审美期待,留下美的延伸和振荡。再次,由于词串的编写采用了韵文的形式,排列整齐,合辙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既有利于诵读记忆,又易于构成音韵上的和谐与共鸣。
  另外,虽然词串还只是词串,但它已经是“文”的雏形,对词串的诵读和学习,无形中会为日后的阅读做好铺垫。而在“词串识字”中积累下来的大量的语言材料,又为以后的写话、习作做好了准备。再者,每一组词串实际上已经为学生建构起了一个情景、场景、事情等的框架,就仿佛是建筑一栋大厦,钢筋混凝土框架已经立好,后面只需填上砖块等建筑材料就成了,学生此时有了这些框架,以后习作时,稍稍加以充实,也就可以做成一篇好文章了。
  从以上这些介绍中,我们可以说,“词串识字”是这套教材识字教学的点睛之笔。
  如果说“词串识字”的功能主要得益于它崭新的识字形式,那么,“看图会意识字”、“转转盘识字”的突出之处则是它们所蕴涵的识字方法。
  汉字有自己特有的造字方法,古人曾做过概括,主要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六种,即所谓的“六书”。其实,“假借”和“转注”只是用字的方法,而严格意义上的造字方法就是前面四种。国标本苏教版小语教材中的“看图会意识字”、“转转盘识字”就是根据古人的造字方法而设计出的识字方法,主要是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识字。
  国标本苏教版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识字3》是全套教材中的第一课“看图会意识字”。课文左起第一列出示的是“小船”、“竹子”、“石头”、“泉水”、“小河”、“燕子”等实物图,第二列出示的是已经抽象化了的古文字,第三列出示的是现今通行的楷体汉字,第四列出示了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最后还编排了由这些词语组成的韵文。要提请大家注意的是“看图会意识字”里的“会意”是对识字方法的指称,而不是对造字方法的概括,我们不可笼而统之。
  这一编排形式,实际上是向学生展示了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和规律。学生掌握了这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再学习类似的知识就会驾轻就熟、举一隅而以三隅反。
  一年级下册的《识字4》是全套教材中安排的第一课“转转盘识字”。应该说,这种识字方法的创意是受儿童转转盘游戏的启发,学生喜闻乐见、乐此不疲。“转转盘识字”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用转转盘的形式揭示了一组有一定联系的形声字的结构规律;第二部分是由这些形声字组合而成的词语;第三部是一篇巩固识字成果的韵文。具体到这一课而言,第一部分是由声旁“也”(当然,汉字在发展过程中,许多字的古音已经发生了变化,“也”现在已经失去了它作为声旁的古音了)和形旁“马字旁”、“提土旁”、“音人旁”、“三点水”、组成,声旁“也”不动,转动转盘,“也”分别和上述形旁组成“驰”、“地”、“他”、“池”四个不同的形声字;第二部分的第一列是声旁“也”,第二列是“驰”、“地”、“地”、“他”、“池”四个形声字,第三列是由这些地形声字组成的词语;第三部分则是一条谜底为“也”的字谜。
  整个设计既朴实无华,又新颖别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完成了识字任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粗知形声字的组合规律,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在汉字中占相当比例的形声字提供了一把“钥匙”。
  通过这些形式的识字教学,我们向学生揭示了一些汉字的基本规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能力,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基本的识字方法,这样,余下的一切就能迎刃而解了。正如清代文学家王筠所说:“苟于蒙童时,先会知某为象形,某为指事,而会意字即合此二者而成之,形声字即合此三者而成之,岂非执简御繁之法乎?”
  以上几种识字方法都可以归结为集中识字,它是为学生能尽早阅读打基础的,而识字最终是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的,因此,面广量大的识字任务还是落实在“随课文识字”上。国际本苏教版小语实验教科书中的课文不仅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文本,也是识字教学的载体。在教学这些课文的生字的时候,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要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要坚持“寓教于读”、“以读促识”、“识写结合”的原则,并且要坚持用好每篇课文后面的“写字教材”。
  写字教学多少年来在汉语教学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且一以贯之。但是在“电脑时代”来临的时候,有人认为“写字”的功用只剩下巩固识字了,至于“练字”已经成为历史。对此,我们一贯持谨慎态度。现在越来越多的事实已经证明写字训练不仅仅是技能的训练,不仅仅是巩固识字的手段,还是一个形成良好的习惯、培养高尚品质的过程,是一个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学习做人的过程,因而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基本手段之一。基于对写字功能的新认识,国标本苏教版小语实验教科书十分重视写字的训练。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对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创新。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写字训练贯穿小学阶段的始终,第一学段安排了铅笔字训练,第二学段主要安排了钢笔字训练和毛笔字训练,第三学段除了继续安排毛笔字训练外,还注意到了提高学生的钢笔字书写速度。具体到一学段,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为落实这一点,我们要求学生坚持做到“识写结合,多褒少写,描仿人体”。所谓“识写结合,多识少写”就是凡动笔要写的字,都应依循一定的规律来写,可以少写,不可乱写;所谓“描仿人体”就是通过描红、仿影使学生的字渐“入”楷书之“体”。
  为了便于教师在教学中操作,国标本苏教版小语第一学段实验教科书在每一课的课后练习中都设计有相应的跟随式描红练习,一年级上、下两册稍有侧重,循序渐进,渐次提高。此外,在一年级上册中,我们对于新出现的笔画了课后生字条上特别标明,从一年级下册起,对于新出现的偏旁也在生字条上专门注出,以便于师生的教和学。我们还专门设计了配套的“习字册”,供学生描红、仿影和临写使用。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练字的机会,而且可以巩固所学生字,并在练字的同时培养了良好的习惯,塑造了健全的人格,从而取得了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效果。
  上面这些识字方法,前面两种无疑是国际本苏教版小语实验教科书在现代从形式上看虽然没什么新的突破,后面三种从形式上看虽然没什么新的突破,但只要深入进去体会,我们还是能够发现它们在这套教科书中都有自己独到的一面,都获得了自己新的生命。
  当我们再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与写字”教学的建议时,就不难发现国标本苏教版小语实验教科书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那种“水”与“乳”交融的关系了。

  四、关于“课文”
  无论对哪个时期、哪个版本的语文教材而言,“课文”永远都是一根重要的支柱,这是每一套教材的共性。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化作品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而学生的认知是有规律的,课本的容量也是有限的,如何选编课文是摆在每一个教材编写者面前的一个共同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大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的编选原则是:题材多样,内容健康,文风朴实,语言规范,短小精悍,多编少新,立意新,角度新,结构新,语言新。我们所选编的课文力求能体现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贴近现实生活,充满儿童情趣;反映时代风貌,体现现代意识;介绍世界风情,兼容异域文化。
  于漪老师曾说过:“没有民族文化的根底,语言文字只在浅层次上漂浮,学生的语文水平难以真正提高。”国标本苏教版小语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二课《江南》就是一首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汉乐府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诗歌以轻松的笔调,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一幅江南的美景:江南水乡,碧水悠悠,亭亭玉立的莲叶之间绽放着一朵朵娇艳的荷花,露出一只只饱涨的莲蓬。几个荷花一样动人的女孩悠悠地荡着小船隐映在莲叶、莲蓬、莲花之间,真是人面荷花相映红。她们侧坐船梢,轻舒酥手,戏水采莲,那份惬意,那份美丽连鱼儿都想与之为伍。
  当然,一年级的孩子是不容易理解到这个层面的,我们的老师也无需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和盘托出,学生自然会通过诵读,会通过课本上的背景图产生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在这同时,孩子们还会初步体会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汉字、汉语不竭的活力和深邃的内涵。
  在原苏教版整套教材中,我们共安排了这样的古诗词61首,居各版本教材之首,其目的就是要增强教材的文化底蕴,实实在在地给学生们送上了一套民族文化大餐。
  除了这些古典韵文以外,在国标本苏教版小语教材里,能体现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现代散文也比比皆是。它们有的是歌颂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如一年级下册中的《他得的红圈圈最多》、《陈毅探母》、《司马光》、《鲁班和橹板》,分别介绍的是领袖人物邓小平、陈毅和历史人物司马光、鲁班的故事,又如二年级上册中的《梅兰芳学艺》、《大禹治水》、《孔繁森》,分别追忆的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童年往事和为治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人民的好干部”孔繁森的事迹;有的是歌颂尊师重道、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勤劳节俭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如一年级下册中的《奶奶的白发》,二年级上册中的《夕阳真美》,二年级下册中的《沉香救母》、《母亲的恩情》等;还有的描写了中华名胜和祖国山河秀丽的,这些课文从西部的《鸟岛》到《台湾的蝴蝶谷》,从《春天梅花开》到《东方明珠》,从杭州的《西湖》到《拉萨的天空》,无处不在,无所不有。这一篇篇课文无不渗透着那份浓得化不开的中华情、民族情。
  在选文时,教材不仅追求“民族化”,而且追求“生活化”,许多课文在内容上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尽量让学生感到亲切,让学生喜闻乐见。国标本苏教版小语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13篇课文中描写学生生活的就有3篇。第2课《升国旗》写的就是学生的校园生活。“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国歌声中,高高升起。我们立正,向您敬礼。”现在的学生,入学的第一课就是参加升旗仪式,这篇课文真真切切、完完全全写的就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在升旗仪式中的所见所闻。第8课《看菊花》写的是学生的课余生活,而第10篇《冰花》写的是学生的家居生活。这些课文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都会让学生感到仿佛就是为自己写的,仿佛就是写自己的,仿佛就是自己写的,亲切之情便油然而生。
  另外,我们还注意到,语文教材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载体,而且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它虽然不能也不必像报刊和广播电视那样反应迅捷,但是却远比这些传媒的影响稳定而持久。因此,我们认为语文教材少不了反映时代风貌的课文,在国标本苏教版小语实验教科书的每一册课本里几乎都有这方面的课文。如一年级上册中的《我叫神舟号》,反映的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新成就;一年级下册中的《好学的爸爸》,反映的是“终身学习”的新理念;二年级上册中的《2008,北京》,表达的是我国取得了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狂喜;二年级下册中的《“闪光的金子”》,歌颂的是新时代的雷锋——徐虎的事迹。这些新人,这些新事,这些新物无一例外地折射出时代的风采,同时也给教材涂上一抹明艳的色彩,让我们的教材能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
  春秋时期,在山东邹县有一个被儒家尊为“亚圣”的孟轲,他认为“万物皆备于我”,这对我们很有启发,对于我们这些编教材的人而言,不也是“万物皆备于我”吗?我们不仅可以把古代的文化产品奉献给学生,也可以把现代的、当代的文化产品奉献给学生;我们不仅可以把反映国人生活的课文奉献给学生,也可以把反映“洋人”生活的课文奉献给学生。当今,世界正朝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方向发展,我人应该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宽广的胸怀向学生介绍世界文明和多样的文化,让学生能正确地对待异域文明,客观地认识整个世界。在第一学段的教材中,涉及到外国人物、事件的课文时有出现,一年级下册中的《骑牛比赛》向学生介绍了南美洲那独具风情、扣人心弦的人牛共舞的比赛场面;二年级上册中的《动手试一试》向学生介绍了居里夫人从小就不盲从,不迷信的品质;《有趣的发现》向学生讲述了达尔文经过观察发现小岛上昆虫秘密的故事;二年级下册中的《“黑板”跑了》则告诉学生一个安培专心思考的有趣铁事。这些课文的学习,使我们的学生不仅能做一个好的中国公民,还可以成为一名“地球村”合格的“村民”。
  以上是从题材的角度谈了选文,而在体裁上国标本苏教版实验教科书也尽可能地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第一学段多安排诗歌、童话,第二学段多安排写人记事的散文和戏剧,第三学段再考虑适当编人一些议论文。另外,在组织上,这套教材也有别于按“单元读写训练重点”编排课文的体例,而是统筹安排,螺旋上升,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特有规律。
  由于在选文时力求课文精当,篇幅精悍,语言典范,文辞典雅,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所以,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非常适合诵读甚至痛诵。一年级上册共有13篇课文,13篇课文后练习全部要求朗读,12篇要求背诵全文,1篇要求背诵部分自然段,几乎100%要求读背。这样的比例,在国内所有教材中首屈一指。这实际上又体现了国际本苏教版小语实验教科书的另一个特点,即重视“读”和“背”。为什么要强调“读”和“背”呢?这个问题将在分析单元“练习”时一并讲到。

  五、关于单元“练习”
  安排“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复习巩固所
  学的语文知识,懂得运用语言文字的一般规律,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显然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国标本苏教版小语实验教科书的“练习”以全新的版式向人们展示了练习设计的形式,彻底改变了过去教材中的“考试题式”,取而代之的是“模块式”练习。这样不仅从心理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并且通过模块的组合,注意将烦琐的单项练习变为综合练习,注意了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注意了向其它学科的渗透,注意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第一学段教材的单元“练习”中,一般安排有“学习字词句”、“读读背背”、“综合性学习”、“学写铅笔字”、“口语交际”和“说说写写”等几个模块,这里重点介绍其中的两个“模块”,即“读读背背”和“口语交际”
  苏教版教材在创始阶段就编了一个“九字诀”:“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主张学习语文要多读多背,“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并能“读”以致用,“背”以致用。这实际上也是受传统蒙学经验的启发,是对传统汉语言教学策略挖掘、继承和发扬,并赋予其新的生命。同时,“九字诀”的提出也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的,古人曾说:“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十五以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按现在的入学年龄了,小学阶段正是“多记性、少悟性”的阶段,正是读读背背的最佳时期。
  “读读背背”在阅读教学中表现在对大量课文的朗读和背诵上,面是单元“练习”中主要表现在读背诵上,而在单元“练习”中主要表现在读背古诗、儿歌、农事节气诗、常识顺口溜、名言警句和成语等。在原苏教版教材中,“练习”中的这些内容是通过“熟记成语”和“读读背背”这两块分别出现的,而在国标本苏教版小语实验教科书中已经将它们整合到了一起的,以一个崭新的面孔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样,一方面可以让人感到分类更加科学,另一方面可以让人觉得编排更加新颖。
  大家知道,“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而在对“语文素养”进行界定的时候又特别提出要“丰富语言的积累”。“丰富语言的积累”自然离不开词语的积累,词语的积累自然不能少成语的积累。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的瑰宝,是汉语词汇中的一枝奇葩,它具有语言精练、结构严谨、含义深刻和富有表现力等特点。比如“青出于蓝”这则成语原出于《荀子》:“青,预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引申表达的意思是说:“学生超过了老师或后人胜过了前人。”如此复杂的意思只用“青出于蓝”四个字就表达清楚了,无怪乎启功先生将这些带有典故性质的成语形象地比喻成“集成电路”。学生大量地读背这些生命力强,表现力强的成语对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对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是大有补益的。
  我们重视读背成语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成语的文化含量高,它们富含文化因子。不少成语来源于古代典籍,有的本身就是一个寓言、神话或历史故事,如“卧薪尝胆”、“破釜沉舟”、“一举两得”、“围魏救赵”、“空城之计”等,这些成语简直就是一部简明的中国历史。还有一些成语表现的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伦理观念和处世原则,如“乌鸟私情”、“叶落归根”、“以屈求神”、“舐犊之爱”、“、天伦之乐”等,这些成语又何异于一部简明的中国民俗文化教科书。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得好,“语文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最足以表现人的特点的”,它是人们表达思想的至高无上的工具,是维系民族的纽带,是“历史的宝库”。因此,读背成语不仅是在积累语言材料,也是在感受文化,学习文化,传承文化。
  在编选的时候,教材兼顾到学生年龄的特点和成语自身的规律,数量上由少到多,意思上由浅到深,在排列的时候尽量把形式上相似或内容上相关的成语排为一组,同时兼顾合辙押韵,为学生读背记诵提供帮助。
  在一年级上册练习4“读读背背”中出现了全套教材的第一首“成语歌”。在这首“成语歌”里安排了“红日东升、秋高气爽、窗明几净、书声琅琅”四条成语。前两条成语写天气、季节,后两条成语。前两条成语写天气、季节,后两条成语写环境和人物活动,表面上看,它们似乎缺乏联系,实际上却有一条看不见的线索把它们串联成篇。只要学生稍加联想,就会发现四者之间的联系,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幅《秋日读书图》来: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早晨,红日东升,丹枫如血,孩子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认真地读书,整个校园书声琅琅。发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之后,四条成语就成了一个整体,再加上第二条成语和第四条成语又押韵,几经朗读,学生自然能够记住了。
  “读读背背”,顾名思义,学习它的主要手段就是“读”和“背”,尽量不作或少作讲解,它的理解和运用是往后的事。这实际上又牵涉到苏教版的另外一个理论,就是“先吞噬,后反刍”。通俗点说,就是像那牛儿,它们总是先大量吞噬草料,之后再后刍,进一步咀嚼、品味、消化、吸收。因此,对这些成语的理解和运用,我们目前大可不必杞人忧天,更不必拔苗助长。
  在单元“练习”中,“口语交际”也是重要的一个模块。
  “口语交际”是伴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一起出现的新生事物。它的前身是“听话”和“说话”,“听话”和“说话”是被当作纯语言训练的形式出现的,现在,它们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了,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是一个强调合作与交流的社会,“口语交际”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因此,由“听话”、“说话”到“口语交际”绝对不是一个名称变化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改头换面,而是我们的课程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出现的一个指导思想上的新的变化。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口语交际”的理念更为明确了,这就是:“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化民的必备能力。应有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这个理念同时也是我们编排和设计国标本苏教版小语教材“口语交际”练习的理念,的交互性、实践性、即时性、可操作性。
  “口语交际”首先就是要强调它的交际功能,体现它的交互性。在国标本苏教版小语第一学段教材中,共安排了30次口语交际,几乎每一次交际练习都是互动的。一年级上册的小猴向熊猫“借铅笔”,“我”给小亮“打电话”,“悄悄告诉他”以及一年级下册中的“指路”,二年级上册中的“问路”,一年级下册中的“学会做客”,二年级上册中的“学会待客”等都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都需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色在活动,它们很好地体现出了语言的交际功能。
  国标本苏教版小语实验教科书还“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追求“口语交际”与生活外延相等的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时易于根据话题设计交际的环境,并利用课本上的情境图营造交际的氛围,学生在学习时易于进入情境,易于激活生活积累与语言经验,产生语言的灵感,从而提高“口语交际”的可操作性,提高“口语交际”的教学效率。例如,一年级上册中的“自我介绍”、“我们来讨论”,只要安排好学生逐一上台介绍自己或者发表自己的观点就行了,一年级下册中的“道歉”,二年级上册中的“学会祝贺”、“买文具”,二年级下册中的“学会劝阻等也都很适合用功动感很强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教师有例可举,学生有话可说,简单易行而又效果明显。
  不仅如此,这套教材的“口语交际”还能注意立足于课堂,着眼于明天,充分体现了课程和教材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教材中安排了诸如“说写‘未来的交通工具’”、“我长大了做……”之类的很具有前瞻性的,富有创造性的练习。同时,教材中还安排了诸如“我们来讨论”、“我打算这样过寒假”之类的很开放的,宜于学生自由表达的练习。通过这些练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更能培养他们的现代意识和创新精神,可以说意义重大。

  总的说来,国标本苏教版小语实验教科书是一套经过锤炼的有较强精品意识的教材,是一套深受广大实验区师生欢迎的大众教材,是一套洋溢着时代气息的,充满了创新思维的现代化教材。创新使这套教科书更加具有活力,创新使这套教科书更加具有魅力。从真正意义上说,创新是国标本苏教版小语实验教科书的灵魂!


http://www.00-edu.com/jaoan/1/2022-03-09/46910.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