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立正确的课程观
教材实验、教学改革呼唤课程意识
课程改革不止是换了一套教材。
1、课程是什么?
·课程就是学科、教材
·课程就是计划
·课程就是目标
·课程就是经验
·课程就是对话
以上表述不是完全替代的,而是相互关联的。
2、课程资源的概念框架
·广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狭义:知识技能的来源(教材课本)
3、当前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电视、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4、课程不仅仅是预设,而且还是生成的。
(静态的文本)(师生之间的对话、互动)
(让现有课程增值)
过去,课程是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课程即事实”,忠实于原著的“搬运工”。教师和学生都被挡在课程之外。
20多年语文教学研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因为只在教学范畴内改来改去。
教学论: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计划、课堂教学、练习册
课程论:是一个大概念,课堂教学及教材只是一个环节,最根本的是教育观念。
教学论把教师和学生都排除在课程之外。
·教材只是一种课程资源(要有效地调整教材)
·教师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重要的“教科书”
·教学过程不仅重视传递,而且是生创的过程。
·标准、教材与课堂教学的辨证关系
标准纲常法度最低的度
教材和教学要围绕标准,但本身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
“减负”和“增值”
要“超标”,才能走在前面。
·不同版本的教材比较和整合的问题。
·教材多样化是可喜的。
择其一为主体,同时吸纳不同教材的优点。
价值取向的比较
知识结构的比较
练习的比较
二、教学过程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遵守两条原则:
(1)“信奉而不唯是”。
(2)“遵循而有所立”。
前者“信奉”强调对教材的态度,要相信教材是在国家课程标准目标指导下经教育专家编写的,反映国家对培养人才规格的要求,具有很强科学性,是教学的很好的载体,不要轻易否定。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编写思想、教材特色。“不唯是”即根据实际情况而确定教学。再好的教材也有需要改进、调整、重组的地方。教材不是圣经,要修改,要完善。
后者是强调处理教材的行为,是指在用教材作为培养学生的工具时,要结合社会、学校、学生的情况而有所创新,即“超越教材”。超越教材就是基于教材,但不囿于教材,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语文学习过程中积累文化知识,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要让教材“增值”。
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
认真地学习课本教材,做到科学地补充教材,准确地加工教材,独立思考提升教材。“口语交际”内容要更具挑战性、刺激性、新鲜感,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能“零起点”。
现今课堂上最缺少的是“我认为”——教师不说,学生更不会说。
2、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依据:
可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
(1)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而定。《课程标准》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指导下编写的,是学科教育目标的具体化,体现学科对学生最起码的要求,是教学和培养学生学科素质的主要依据,具有指导性。因此在处理教材时,首先要考虑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就教材来说,理解不一,其处理也就不同:一种理解是指根据一定学科的教学任务而编造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和技能的体系——教科书;另一种理解是指教师用来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教学材料。教师深如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找准三者的连接点,就可用教材教。能正确理解编者思路、编写意图这本身已经是一种发现、一种创造。若教材不能实现课程标准要求,就需要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
(2)依据学生情况而定。这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核心。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材上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教育一个富有个性活生生的人。我们面对的学生,城市与农村,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发达地区与待开发地区等都不同。他们各有各的特色。就是在同一个班,学生与学生之间也不一样。尽管在新一轮的课改中,要求教材具有多样性,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要求,这毕竟只是尽可能。我国幅员那么辽阔,东西部差距那么大,不可能也不能编排出适应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的教材。哪一种教材最适用于学生?就算是选到了最适用的教材,教学质量还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感受、理解、把握、创造、实施的质量和效果。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征、学习规律而定。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认识事物是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提升过程。有位教师,在教学新世纪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语文上册《字与拼音》时针对学生情况,发现拼音教学过于集中,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就把后面的以识字为主的内容提上来,拼音与识字互为交替,分散处理,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愉快。
(3)根据教学情境而定。教学情境是指课堂上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种因素所组成的氛围。教学课前的设计只是对教学现实的预计、构想,是建立在教师的经验基础之上,有很强的主观性。而在教学现实中,往往会出现预想之外的许多事件、问题、情境。此时,教师若不根据教学情境而灵活处理教材,而是按原计划教学,这属传统式教学。在新一轮的课改中,教师角色应转变为组织者、指导者,而不再是控制者。当教学情境发生偏差时,应在以保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灵活调整。要用问题引导学生向教材意图靠近,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当学生的身心状态处于最佳状态时,他们学得最好。好课应当是越教问题越多,问题越多,探究的内容也越多,学生的思路就越开阔。让学生思考、讨论、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字与拼音(三)》ue时,就处理得很灵活。她出示韵母ue的图片,原计划是想让学生看图识“月”字,用熟字“月”带出ue。她让学生说说图上的月亮像什么,以建立感性认识,发展想像力。谁知学生一说就收不回来,同学们都把手举得高高的。他们说:像人的眼睛,像香蕉、像小船,像一张染黄的脸等等。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后,一个比一个说得形象、生动。教师在此情境,就只有让想说的都说到,原计划两分钟完成的内容,八分钟才解决。这不就是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到体验吗?试想,如果该教师不根据教学情境处理,而是让一两个学生说了之后,就进行下一步的教学,这是我们今天所追求的吗?
(4)依据教学环境而定。环境是一种无言的课程。教学环境分为教的环境与学的环境。它区别于教学情境,但与教学情境又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课堂内,某种意义上即是教学情境。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书。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已逐渐被变世界为学生的教科书所取代。依据教学环境确定教材的取舍是非常重要的,环境涉及到学生所在的社区、学校、教室、家庭等多种因素。其中每个因素又牵涉到经济、文化、管理等多方面的问题,是很复杂的。优化育人环境有利于提高教材对学生的适应性。实验教材第12单元《外面的世界》,教学内容是一幅市区图画,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建立课本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体会“精彩”的意思,大略认一认图画里的字。教学中,城市教师认为好讲,能实现教学目标,农村教师却认为不好讲,原因是农村学校周围没有图画上的那些内容,因此,导致了他们一种是“教”教材,一种是不管教材,只让学生走出校园认识环境。其实这两种处理都各有不足。在新一轮课改理论指导下,如果结合环境借教材施教可收到更好的效果,即把教材与环境结合起来,借教材上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外面世界的精彩,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激发努力拼搏的精神;另一方面,利用观察社区,为学生建立教材与生活的联系,拓宽识字渠道,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能力。
(5)依据教学资源而定。教学资源是搞好课改实验的坚实基础。教学资源分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多数教师教学中往往更关注的是硬件。诸如教学场所、实验器材、多媒体教学手段、网络技术、图书、教具、学具等等。凡是提到教学效果、教学质量、首先总是比硬件:人家学校有什么,我们学校没有什么,所以……他们常常忽视软件的重要性:如学校领导忽视管理、忽视师资培训、教师忽视对理论的学习等。疏不知软件的隐性流失远比缺少硬件可怕。优越的硬件设备只有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教师努力,才会发挥出更大的效能。所以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一定要依据所在学校的教学资源而定。一位教师在谈执教感想时说到,在新一轮课改理论指导下,力求用最朴实的教学资源及手段去上最好的课,就是依据教学资源灵活创造教材的最好见证。
(6)依据教学特长而定。再好的教科书不好的教师难教好。不好的教科书,有的好老师一样能教好。搞好教学工作的关键取决于教师素质。就素质而言,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特长。有的擅长美术,有的擅长音乐,有的擅长朗读,有的擅长板书,有的擅长运用多媒体手段。新课程强调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并重,强调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更有利于教师用自身形象及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更便于挖掘教材的内涵,为学生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课改的变动性、多样性、要求教师是一个决策者,而不是一个执行者。在调研中看到,有的教师用多媒体手段去教学,效果好,有的教师用美术、音乐等来组织教学,效果也同样不错,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小小的船》时,就充分运用音乐来帮助激情、理解、欣赏、想像等,把学生带到一个星光灿烂的美妙夜晚。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太阳》一课时,充分运用简笔画这一特长,在黑板上寥寥几笔就勾出大海、草原、山村、森林的画面,让学生联系画图体会课文,读句子,看图说话等。
3、超越教材,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展示成果、体验成功创造条件和机会。
(1)让“语文学习”成为“自学活动”
(2)让“语文学习”成为“探究实践”
(3)让“语文学习”成为“自我展示”
(4)让“语文学习”成为“综合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