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省编教材的不同之处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实验教科书中的汉语拼音教材与省编教材比较,有以下几点不同:
1、将y w yi wu yu前置与i u ü 合并为一课。
2、将an en in yin和un ün yun yuan合并为一课。
3、在四线格里增加了字母书写的笔顺。
4、学拼音与识汉字相结合,在学习汉语拼音的同时,每课通过看图认读词、短语、句子及阅读儿歌来识记3—9个汉字。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2、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3、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正音,学习普通话。
4、借助拼音认读字词,读句子、儿歌,认识常用汉字70个。
三内容编排特点及教学
1.内容的组合更体现了拼音学习的规律。
(1)y w yi wu yu前置与i u ü 合并为一课。
i u ü不能单独使用,必须和声母组合才能表达意思,在这一课同时引出大“y”、大“w”和整体认读音节yi wu yu,更便于理解它们各自的作用,便于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减少头绪,降低难度,使学生能利用规律来识记这几个字母。
(2)an en in yin和un ün yun yuan合并为一课。
更有利于揭示知识的规律,便于引导学生寻找知识的规律,从感悟规律到自己运用规律来学习。5个前鼻韵母的构成方式、发音方法及口型的变化过程都是相同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可从复韵母中得到迁移;3个整体认读音节与相对应的韵母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由韵母变为整体认读音节,都是运用了“Y”在音节中的领头规律,可从“yi”、“yu”中得到迁移。这样,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来学习。
2.自主学习的方式呈现多种多样的复习巩固形式。
(1)以“我会写”、“我会读”、“我会连”、“我会摆”等方式改变教师教为学生自主学,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我能行”。
(2)形式多种多样:除了一些常规性的练习,如区别形近或音近的字母、音节;拼读音节区分词语或物品的类别等形式之外,特别增加了一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练习,引导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生活资源来学习,如复习二中的“我会想”,从身边的同学、伙伴的姓里找相关的声母;复习四中的“读读画画”,根据秋游所需物品找出相关词语等形式。另外还有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动手做一做的题目,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在玩中学,如复习二中的“我会摆”,用绳子、小棒、手势摆出学过的字母;复习三中的“读读拼拼”,用圆圈和直线拼图形,再模仿课文中的儿歌形式进行仿编,既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3.拼音与识汉字有机结合,获得学习拼音的成就感。
汉语拼音每一课都安排了意境优美的情景图,随情景图的内容,由易到难地在图中或图下出现相应的音节、词和短语、句子、儿歌。从第三课学习声母开始,是看图认读词和短语,学习复韵母开始,是看图认读句子;从第四课开始,每课阅读一首儿歌。
(1)词、短语和句子:在情景图中或图下出现的词、短语、句子的音节都是学过的,都可以由学生自己拼读出来。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这里安排学习字词句的目的:一是巩固拼音,熟练拼读音节;二是让学生将刚刚学到的拼音知识,及时运用于实践,发挥拼音帮助识字的功能;三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拼音的兴趣,获得一种成就感。
(2)儿歌:儿歌中用红色标出本课所学的音节。学儿歌时,可以让学生先去读一读标红的音节,再圈圈读读那些学过的自己能读的音节。(如第7课中的儿歌“过桥”,有3个红色的新学音节,有7个是已学的音节,整首儿歌共40个音节,学生能自己拼读的音节有17个。)这样,在儿歌中多次复现音节,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复习巩固音节,同时通过这些充满童趣的儿歌诵读,增强了拼音学习的趣味性,也使学生提前进入了阅读。
词句、儿歌中要求认读70个汉字。这部分生字只要求认识,能读正确,知道字的大致意思,不要求写,也没有认识偏旁的任务。
4.提供想像创造的空间,培养综合语文能力。
新教材尽可能将过去的单幅图组合成情境图,每一课都通过意境优美的情景图引出所学的字母、音节、词句、儿歌。这些情境图不仅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拼音,识汉字,读儿歌,便于理解意思,还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想像创造的空间,便于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画面,发挥想像创造,运用音节或词语来说话、编故事,把学拼音、认读字词和发展语言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语文能力的培养。如,第11课中的情景图是一个悠闲生活的场景:爷爷家门前有一棵大树,到了夏天,树叶长得又绿又密,爷爷坐在大树下戴着耳机悠闲地听着音乐,喜鹊在树上唱歌,蝴蝶在花丛中跳舞。看图认读音节后,还可以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的音节卡片,用上这些音节说一句或几句话,既巩固音节,又发展语言。又如,第四课通过情景图引出词语“马、兔、大米、土地”,起着巩固音节、引导识字的作用,而且还蕴含了一个故事情节。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可以用上一、二个词说一句话,也可以自己发挥想像,创造性地编故事,讲故事。这样,就把学字母、拼音节、识汉字、积累词语、发展语言等诸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培养了综合语文能力。
5.在情境中认读词句、诵读儿歌,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拼音教材中那些富有情趣的情景图和文字优美、贴近儿童生活的儿歌,能给学生一种愉悦的感觉,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在具体的情境中学拼音,识汉字,读儿歌,同时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培养。如第6、7、8、11课,通过观察情境图学音节,认读词语,看图说话,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积极的人生态度。如第4课,通过观察情境图拼读音节,认读词语,发挥想像进行编故事讲故事,从中学习小兔助人为乐的好品质。又如第3课,通过诵读儿歌,感受儿童的童趣、人与自然(动物、花草)的亲密关系。这样的情感熏陶,思想品德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
四教学建议
1.语境中学习拼音,培养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充分利用插图,把观察画面、学习字母、音节和说话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1)情境说话,引出字母,说话中正音。如第5课字母“g”教学时,让学生围绕图中的“鸽子”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如:草地上几只鸽子在散步;我家也养了几只鸽子;鸽子会帮人们送信;人们把鸽子送到很远的地方,它也能飞回自己的家。)学生容易因方言习惯,把“鸽”读成入声,教师着重正音,指导学生在说话中把“鸽子”的读音说正确。这样的看图说话为拼音学习提供了语境,正音后的说话又为读准字母奠定了基础。
(2)观察情境图,认读音节、词语,并运用音节、词语说话,在说话中巩固字词。如第5课,情境图表现的是夏天的美景,湖里的荷花开了,一位小哥哥坐在草地上画荷花,一位小弟弟拉着妈妈来看哥哥画画。从中引出“弟弟、哥哥、荷花”三个词语。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仔细观察画面,欣赏夏天的美景,拼拼音节,读读词语,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图中的景物和人物,说话时请学生选择相关的词语卡片,说话中用到这个词就举起卡片来。这一过程无论对说话的同学还是对听话的同学都起到了认读字词、巩固字词的作用。这样,观察情境图,运用音节、词语来说话,就融观察、语言表达、巩固字词为一体了。
2.在发现中学习拼音,体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
(1)发现图中与字母的形相象的地方。
汉语拼音教材中字母教学都配有插图,以图中事物的形状、体态或提示字母的音,或提示字母的形,大都既提示音又提示形。教学时,通过学生观察画面,说说图中的人和物,从中引出本课所学的字母。认读字母后,还需充分运用插图,引导学生去发现图中哪一部分与字母的形相似,从而建立音与形之间的联系。如“ü”,学生看到“ü”就会想到那条翘着尾巴吐着水泡的鱼,这样有助于学生记忆字母的音和形。
(2)发现j q x与ü相拼两点省略的规律。
课文中j q x与ü相拼的一组音节旁还有一幅卡通图:小“ü”碰到j q x,伸出小手,摘帽敬礼。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读一读这组音节,发现组合后有什么变化,再仔细观察旁边的图,明白两点怎么不见了,让学生自己来编编顺口溜:小“ü”碰到j
q x,摘帽来敬礼。从而揭示j q x与ü相拼两点省略的规律。
(3)发现复韵母、鼻韵母的组合规律,按规律发音、识记字形。
复韵母第一课“ai ei ui”:学习字母前,引导学生发现:都是由两个单韵母组成:后面都有一个“i”。教师示范发音后再引导学生发现:发音时口形要变动;发音要前音滑向后音,连成一个音。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发现了复韵母的规律,感悟到如何按规律来发音、识记字形。那么后面几课就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尝试着按规律去学习。
鼻韵母第一课“an en in un ün”:学习字母前,引导学生发现:后面都有一个“n”;都是由一个单韵母和“n”组成的。教师示范发音后再引导学生发现:发音时的口型变化和发音方法和复韵母一样。正因为这一课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可以从复韵母中得到迁移,教师就可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去自主学习。3个由韵母转变而来的整体认读音节,都是运用了“Y”在音节中的领头规律,可从“yi”、“yu”中得到迁移。教学时可以请学生找一找谁与谁是“孪生兄弟”,并说说为什么,从而明白这几个整体认读音节与韵母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样,也减少了头绪,降低了识记整体认读音节的难度。
3.在游戏中学,在玩中学,体验学习的快乐。
除了用编顺口溜,唱顺口溜的方法识记、巩固字母外,还可以设计一些游戏形式来复习巩固字母和音节。
(1)手拉手
充分运用学生的经验世界,让学生尝试着用声母和韵母组成自己生活中熟悉的音节,拼一拼,读一读。改教师组音节学生拼读为学生自主组合音节互教互读。如练习与“ai
ei ui”相拼的音节时,一边是ai ei ui的四声卡片,一边是声母b p m f d t n l g k h z c s zh
ch sh卡片,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声母与韵母卡片,组成自己熟悉的音节。可同座互学(自做卡片),可全班进行,以“小老师”的形式互教互学。
(2)摆一摆
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用半圆、小棒、毛线或手势摆出学过的字母:
手势:o c e r l w b d p q k
毛线:c o z n w s l e
半圆、小棒:a b d p q l x y
毛线、小棒:f t h u g zh ch sh
(3)找朋友
从身边的同学、伙伴的姓里找相关的声母,充分利用生活资源来学习。出示声母:g k h j q x zh ch sh
师:举起一张卡片“zh”,我的朋友在哪里?
生:你的朋友在这里(站起来或上台)。
生:我姓张,张的声母是“zh”;我姓朱,朱的声母是“zh”。
师:将张、朱等音节写在字母下面。
(4)“双胞胎”
天线宝宝身上分别贴着相关的字母和整体认读音节,请学生找一找谁和谁是一对双胞胎,并说说为什么。
(5)送名片
每人制作一张名片,上面用拼音写上自己的名字,进行送名片、找主人的游戏。
(6)贴标签
请学生为物品选标签、贴标签,联系生活实际来复习巩固音节。如,教师出示教室里各种物品的名称卡片,请学生拼一拼,选相应的卡片给物品贴上标签。回家后,请学生自做卡片给书包里的学习用品、家里的电器、家具等也贴上标签。
识字教学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汉字400个,其中100个会写。
2.认识40个偏旁,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3.初步养成正确的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4.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二内容编排特点及教学
(一)多认少写
人教版低年级语文实验教材倡导的是“多认少写,及早阅读”的识字教学新理念,通过两年的学习,就能认读1800个汉字,为及早阅读、大量阅读做好了准备。识字量比较大,识字速度比较快,第一册在学习拼音的同时每课需认识3—9个生字,进入识字课和阅读课后就更突出了,每课需识记9—14个。全册识记400个汉字,其中100个会写。(省编教材是读写170个汉字,相比之下,识记的量增加了230个,而写的字减少了70个)这400个字,不仅要求在本课中能认读,还要求能逐步过渡到在其他语言环境中也能认识。
这些识字任务分别编排在三个部分:
1.结合汉语拼音识字,要求认70个字。
在掌握汉语拼音的同时,每课通过看图认读词语、短语、句子及诵读儿歌认识生字。这部分生字只要求认识,能读正确,知道字的大致意思,不要求写,也没有认识偏旁的任务。
2.归类识字,要求认105个字。
归类识字部分,主要体现汉字本身的规律和儿童学习汉字的规律,采用了多种形式:
(1)根据汉字构字规律识字。
象形字《口耳目》;会意字《日月明》,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特点,初步了解汉字造字的一些规律。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些特点与规律,还可以找一找自己认识的字中哪个字也有这样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2)韵语识字。
《一去二三里》在意境优美的古诗中学习10个最简单的字;《比一比》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认识12个字,同时认识一些量词。
(3)事物规律识字。
《在家里》反映家庭生活;《操场上》反映学校生活;《自选商场》反映时代生活;《菜园里》反映农村生活。这是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按事物的不同类别来归类识字,教学时,要把观察图画、认识事物、学习汉字有机结合起来。
3.随文识字,要求认225个字。
随课文识字所占的识字量最大,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识字仍是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课文教学中,不能忽视识字教学这个重点,要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识汉字,了解字词的意思,并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认记汉字。
除了认识400个字,会写100个字外,课文中还有一些带读的生字,如《四季》,要求认识11个字,会写4个字,除此之外,课文中还有14个带读字。这些字要能在课文的语境中读正确,在语境中大致了解意思,不然将影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等要求的达成。
从识字课开始,在认识汉字的同时认识一些偏旁,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并且开始学习按笔顺规则写字。
(二)认写分离
本册要求写的字,都是笔画最简单的字。从识字开始每课安排写3—4个字,共100个字。
1.认写不同步。
新教材每课编排的要认的字和要写的字是不同步的。这一课要求认读的字中虽然有几个字是笔画简单的,但不一定就安排在这一课写。这一课要写的字有几个是本课的,有几个是前面课文中学的认读字,如《识字2》,要写的字共3个,其中“木”和“禾”是本课的,“十”是已学的;《识字3》,要写的4个字中“上”是本课的,而“下、土、个”3个字都是已学的。甚至一课中要写的字全部都不是本课新认的,如识字4、课文第2、9、15、19课。这是从便于指导写字的角度来安排的,教学时,应单独安排写字指导这一教学环节,按写字规律来指导学生写好字。
2.突出共性。
教材是按照汉字的字形规律来安排写字内容的,每一课写的字都有一些共同之处,目的是让学生扎实掌握基本笔画和笔顺规则,把字写对、写好,打下坚实的写字基础。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的共同之处,如课文2,要求书写“七、儿、无、九”4个字,它们的共同之处是“竖弯钩”,再从“竖弯钩”引出“横折弯钩”,教师要着重指导相同、相近之处,同时引导区别形近字。
3.体现弹性。
练字贵在精,而不在多。不必对每个学生都提出同样的写字要求,应该允许学生有选择作业的自主权,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可以少写几个,觉得写得不满意的,可以多写几个。自己还想写哪个字(要求写的,甚至不要求写的),就可以再写几个。
三 教学建议
1.要求认的字,不要对汉字结构做过细的分析。
要求认的字,既不要求书写,也不要求对结构进行过细分析,只要求能够把学过的汉字运用于阅读。教学时,不要进行繁琐的字形分析,不要对每个字都进行字形分析,特别是对汉字中不认识的部分、字形复杂的部分做无巨细的分析,主要通过各种形式,反复见面,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字形,有些字可以让学生运用熟字和偏旁,以“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方式来识记。还应该通过多种语言环境,反复认读来熟识。如认读字词中,让学生任选一张字词卡片进行组词、说话,既巩固生字,又积累语言,同时进行了早期说话训练。
2.不要过早把生字从语言环境中提取出来,单独认读。
识字教学一直就提倡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这是人们在实践中根据识字与儿童学习的规律得出来的。对学生来说,初读了课文后就要能认读一个个孤立的生字,难度是比较大的。教学时,不宜过早把生字从课文的语言环境中提取出来,单独认读,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熟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读熟识生字的基础上,再提取出来认读,这样学生识字就有了一种语言环境的依托。
3.不要过分追求堂堂清、课课清、人人清。
学生识记生字的能力有强弱,通过一堂课、一篇课文的学习就要求每个学生都记住这篇课文中的十几个生字,是不现实的。因此,不要过分追求堂堂清、课课清、人人清,不一定要一篇课文十几个生字全部过关后再学下一篇。识字是一个反复、长期的学习过程,要创设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如识字游戏、阅读活动、识字竞赛等,让汉字与学生反复见面,加强汉字的复现和巩固,逐步从本课中会认,过渡到在其他语言环境中也能认识。
4、转变学习方式。
在识字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是鼓励学生主动识字。在今天这一信息社会里,许多学生在入学前已或多或少地认识了一些字,教学时,要调动学生的识字积累,可以让学生先圈圈读读自己已经认识的字,当小老师读给同座或全班同学听。让他们获得一种成就感,激起一种互相竞赛的好胜心,更促进课外去主动识字,同时也为教师确定识字重点提供了依据。二是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学生学习风格、识记方法不尽相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最习惯的方法来认识汉字,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用学过的字或课外认识的字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多种方式来识记生字。三是引导学生去发现识字的方法与规律。汉字本身具有构字规律,学生了解了这些汉字的本身规律,掌握其识字方法,就能加快识字速度,提高识字效率。如《口耳目》出现的都是象形字,《日月明》出现的都是会意字,《在操场上》出现两类词,带有提手旁的和“手”有关,带有足字旁的和“脚”有关。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的特点,还可以根据这一特点找一找自己认识的字中哪个字也具有这个特点,从而进一步了解这一类汉字的造字规律,再运用规律更有效地去学习这一类汉字。
5、开放教学时空。
(1)结合课文内容积累相关词语。
《小小竹排画中游》课后“我会读”中出现的并不全是课文里的词语,还有一些与本课字词相关的词。这也就提示教学时,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积累一些相关的词语。如《影子》,“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影子常常陪着我,它是我的好朋友。”通过两句话的学习理解,引出“形影不离”。又如《小小竹排画中游》,通过“江南鱼米乡,小小竹排画中游。”引出“鱼米之乡”、“风景如画”。这样既促进了对课文的理解,又随意中积累了词汇。
(2)结合学生的语言运用,积累相关词语。
识字教学中常运用组词、扩词、用词说话等形式来巩固和运用字词,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时机,结合学生的语言运用来积累相关词语。由于一年级学生所学汉字有限,又加上汉字中同音字较多,在组词、扩词、说话中常常出现同音字混用的现象。如《小小的船》,用上“蓝”组词时,学生容易说出“篮子”,这时,教师不是简单地否定,可以把“篮”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发现不同之处,从而明白“篮子”为什么要用“篮”而不是“蓝”。这样,既加深了对“蓝”的理解,又在比较中多积累了词语。
(3)从课本、课堂中识字走向生活中识字。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生活为学生的识字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识字来源于生活,再让识字回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阅读、寻找。学生在课文的语境中初次认识了这些生字,初步了解了它的意义和用法,课后可以引导让学生到生活环境中去找一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这些字。让学生从身边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语文,随时随地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学生上学路上可以从路牌、店名中看到;到商店购物可以从商标、包装盒上找到;外出游玩可以从名胜介绍、亭子石刻上见到;家庭休闲时可以从电视、广告中听到,从报刊、杂志上读到……。这对学生来说,是多么的新鲜、多么的惊喜。这些字在生活环境中的多次再现,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新语境,促进了对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同学们在愉快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巩固了所学的字,认识的不再是一个个枯燥的符号,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活生生的字。寻找后,还可以让学生采用各种方式来展示自己找到的识字资源:将包装盒挂起来、商标帖出来、剪报粘起来、路牌、广告抄出来……在组内、组间交流、互教互学。这样,又一次在多处见面、多次阅读中得到巩固积累,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到生活环境中去寻找课文中学到的生字,而这些字无论是在商标、包装盒和路牌、店名中,还是在电视、广告和报刊、杂志上都是和别的字组成了新语境,如:《比尾巴》中的“松”字,生活中有商店价目表上的“肉松”、商店品牌介绍中的“松下电器”、地名中的“万松岭”、车站站名中的“松木场”、体育项目中的“马拉松”、植物园树名牌上的“雪松”……每个同学在寻找认读生字的过程中,也不经意地认识了其他的课外字,当他在组内、组间互动式交流中,颇有兴趣地读着其他同学收集的资料时,也同时学到了不少课外字。因此,生活识字又由课内识字带动了课外识字,不经意中扩大了识字量。
从课本、课堂中识字走向生活中识字,让生活成为学生识字的资源,引导学生将生活中那些自己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识字的材料,真正体现了“要使教材成为学生的世界转变为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