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师 > 教学一线 > 正文 返回 打印

课内外衔接 语文拓展阅读初探

网友投稿  2006-03-05 00:00:00  零零社区


  此文在2002年10月宁波市教育学会小语会上交流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迎接我们的是信息化的挑战。新知识、新技术快速递增,因特网信息技术更以目不暇接的态势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要求我们阅读必须是快速、高效和广泛的。因此,新的课程标准和新大纲明确规定,小学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然而,目前小学六年来读的课文才三、四百篇,几十万字。我们新时代的教师如何有的放矢地组织学生拓展阅读,让学生遨游于知识的海洋里,沐浴在古今中外的趣事奇谈中;如何让学生有趣味地“攻下”这天文数字般的阅读堡垒,培养好与时代相适应的阅读能力呢?.我们认为立足语文课本,进行课内外衔接的语文扩展阅读,不失为一项切实可行的重要举措。下面我就这一方面的的话题抛引玉之砖,求教于同仁。

  一、课前预习时引导课外阅读,收集信息资料。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构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预习时让学生广泛涉猎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资料,能激发阅读兴趣,拓宽视野,丰富知识。
  如上《庐山云雾》前,让学生课外收集关于庐山风景的图片、描写“庐山”的散文、诗句、地理知识等等。学生经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包括网上阅读),有的做摘记,有的制作PPT介绍庐山,还有的画出了庐山的地理方位图。
  上课时根据各自准备的材料交流、汇报。如古诗爱好者收集了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做PPT的同学介绍时,既有庐山的地理方位图,又有各种图片,还有文字说明。这样让学生获得关于庐山的全方位的信息,调动各种感管,激发了阅读欲望,更主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内激活课外阅读,扩展教材内涵。
  1、揭题时提取多元信息,激发阅读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务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小学生对读书对阅读不可能顷刻之间就"如饥似渴",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兴趣。我们根据文章的内容、体裁、作者等情况在揭题时提供多元信息,增加知识积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播下课外阅读的种子,可谓一举多得。
  例如:高年级上《布衣元帅》时:针对学生年级高,知识积累多的特点,在揭题时可以先请学生介绍十大元帅,学生介绍不全时,老师再向大家简单介绍十大元帅的生平事迹. 也可把资料印给大家或在屏幕上出示供学生课内阅读。如:徐向前,原名徐向谦子敬,1901出生,山西省五台县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曾在国民党第二军第六混成旅任教官、团副。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1990年逝世。其他元帅的生平则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科普文,一般包含的信息比较多,往往会牵涉到许多相关问题,这也是学生最感兴趣想了解的知识。如上《月亮姐姐的新伙伴》时,在揭题时当学生明确月亮姐姐的新伙伴是人造卫星时,就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卫星。也可以向学生介绍我们国家从1970年发射人造卫星至今已发送了48颗,已成为世界上发射卫星技术先进的国家。通过课外补充,让学生明白了祖国科技的发达,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2 、在悟情时渗透课外内容,激起层层涟漪。
  学生对课文的鉴赏和感悟,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点。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总是以自己的知识贮存,生活经验,认识能力丰富课文的意蕴。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感悟,在感悟时渗透多种内容,扩大阅读含量,无疑会有利于学生更深的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课堂教学环节上播放出精彩的小插曲,有利于阅读感悟。
  1)、教学难点处补充,深化学生的感悟。
  在教学的难点处许多老师非讲深讲透不可,但常常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无动于衷,我们尝试着让学生自己阅读与课文难点相关的补充材料,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一夜的工作》最后一段:“……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作者只看见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怎么说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的?理解了这一难点,也就理解了文章的中心,周总理工作多么劳苦。为突破这一难点,一位老师出示了这样的一份阅读材料:
            周总理的一天
       时间:1974年3月26日至27日(此时已患重病)
       下午三时  起床
       下午四时  与尼雷尔尔会谈(五楼)
       晚七时   陪餐
       晚十时   政治局会议
       晨二时半  约民航同志开会
       晨七时   办公
       中午十二时 去东郊迎接着西哈努克亲王和王后
       下午两时  休息
  在学生阅读后,老师告诉他们,这是从周总理工作表中随意抽出的一天,周总理每天都是这样辛勤地工作。阅读了这样的材料后,学生再读“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工作的”这一句时,他们脑海中浮现的便不再是一个夜晚的情景,他们“看”到的是一位工作始终繁忙的总理,崇敬之情便会油然而生。
  2)、在空白处补充,加深理解。法国作家梅里美曾说作诗只能作到七分,其余的三分应该由读者去补充。写文章也是如此。课本中有许多文章均留有"空白",需要读者去感悟。如果我们的老师有激活学生课外储存作补充,恰到好处地"补白",就能促进学生感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才能来自勤奋》,课文中讲到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到底还有哪些呢?这是一次检验课外阅读的好机会,往往能激起阅读的高潮。课上,有的学生介绍《兀之父--祖冲之》:月球背面有一座环行山,被称作"祖冲之环行山",它是以最早精确计算圆周率的中国数学家--祖冲之(429-500)的名字命名的。远在1500前祖冲之就确定圆周率……日本数学家称这个数据为"祖率。";有的介绍《中国最早的名医--扁鹊》:扁鹊,公元前401-前310……中国最早的医学家;还有的介绍百岁名医--孙思邈的事迹……例子举不胜举。使学生更懂得才能来自勤奋的道理。
  3、巩固时巧妙运用,使课内外知识融会贯通。
  积累是为了运用,运用是拓展阅读的目的,课堂上设计形式多样的开放题,让学生把自己的课内外积累尽情表达,既使课内外知识融会贯通,又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①设计开方式问题,汇百川以成江海。
  上《庐山云雾》后我们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庐山云雾。学生跨越时空,有的引用文言文,有的写古诗,有的写散文,有的用图片新闻的形式,有的模仿导游介绍……方法众多,各具特色。成了学生拓展阅读,综合能力的展示课。现摘录几句诗句如下:"庐山云雾甲天下,走马观花看不清。团团云雾隐没山,不识庐山雾中美";"庐山云雾绝妙奇,所呈美景如诗画。云海深处如天海,万丈金光出仙境。此时美景无言表,只感西施复人间。虽无五岳之豪壮,却有润土之情也!";"日照庐山云雾,妙趣之横生,山水配飞云,则妙不可言也。仙人指路变蹲猴望信海;天女飞花转彩蝶翩翩,人间绝妙!"这样使学生的课内阅读,课外积累,自我感悟来了一个最彻底的检验。加上预习时收集的各种图片、古诗、地理知识等我校六年级的"庐山专集"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②设计迁移性练习,让学生活学活用。
  大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一个紧迫任务,大量的课外阅读就是学生技能训练的最佳途径。因此,教师在传授语文技能和知识之后,应有目的地向学生推荐一些蕴含这些语文技能的文章,使学生能在充裕的时间内通过阅读分析来熟练掌握语文技能。
  如上了《沿着红军走过的路》一课,在课上学了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就抽出课内时间阅读《猪八戒吃西瓜》等,概括主要内容,举一反三,收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在延伸处拓展内涵,架设阅读桥梁。
  在课堂收尾处做好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其意义十分深远。
  1、我们可以在结尾处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广阔的空间。如学了《三顾茅庐》后可以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学习《将相和》后可以让学生阅读《东周列国故事选》。
  2、可针对课内不能解决的某些问题进行小课题研究。如:学了《冬眠》这一课,有个同学提出动物冬眠时在野外这么找吃的呢?我就鼓励他们收集各种动物冬眠的资料,有条件的还可搞试验写出研究报告。
  3、编主题手抄报、制作网页等等。
  有人说:“一个人的语文水平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语文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多广阔,语文教育的天地也应有多广阔。因此,语文教学要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课内外衔接语文拓展阅读初探
                    -- 马渚镇校课题组

  一、课前预习时引导课外阅读,收集信息资料。
    如上《庐山云雾》
  二、课内激活课外阅读,扩展教材内涵。
   1、揭题时提取多元信息,激发阅读兴趣。
   2、在悟情时渗透课外内容,激起层层涟漪。
    1)教学难点处补充,深化学生的感悟
      周总理的一天
      时间:1974年3月26日至27日(此时已患重病)
      下午三时  起床
      下午四时  与尼雷尔尔会谈(五楼)
      晚七时   陪餐
      晚十时   政治局会议
      晨二时半  约民航同志开会
      晨七时   办公
      中午十二时 去东郊迎接着西哈努克亲王和王后
      下午两时  休息
    2)在空白时补充,加深理解。
   3、巩固时巧妙运用,使课内外知识融会贯通。
    ①设计开方式问题,汇百川以成江海。
    ②设计迁移性练习,让学生活学活用。
  三、在延伸处拓展内涵,架设阅读桥梁。
    在课堂收尾处做好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其意义十分深远。
   1、我们可以在结尾处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广阔的空间。如学了《三顾茅庐》后可以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学习《将相和》后可以让学生阅读《东周列国故事选》。
   2、可针对课内不能解决的某些问题进行小课题研究。如:学了《冬眠》这一课,有个同学提出动物冬眠时在野外这么找吃的呢?我就鼓励他们收集各种动物冬眠的资料,有条件的还可搞试验写出研究报告。
   3、编主题手抄报、制作网页等等。
  四、在课外加强阅读欣赏,提高语文素养。
    学生通过搜集阅读、欣赏散文、诗歌、随笔类文学作品,能有着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并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如朱自清的《春》学习后的《朱自清散文鉴赏》就属于欣赏式拓展阅读。小学六年级阶段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了朱自清散文《春》。感受到朱自清的文笔之独特,笔下的意蕴之美。后续的拓展阅读开展了《朱自清散文欣赏》的主题学习。主要了解朱自清散文的特点和进一步感受朱自清散文的内在美和外在美。这个拓展阅读学习分为三个阶段:
  初步感知阶段:学生通过上网查找、阅读、了解朱自清生平和特殊的经历,以及散文特点,并将自己阅读的资料和感受向公众公布,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阅读品味阶段:学生选择一篇自己感兴趣的朱自清的散文重点阅读,从这篇散文的特点、用词和情感方面品味,并与阅读相同散文的同学交流感受,通过朗读表现自己对散文的理解。

  语段仿写阶段:学生选择散文中描写最为成功、意蕴美的段落,再次体会例段的写作特点。然后仿照例段写法,挑选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和一个地点进行片断创作。最后,请同学对此片段中的语句和描写方法加以评论,最后完善修改仿写片断。

  有人说:"一个人的语文水平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语文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多广阔,语文教育的天地也应有多广阔。因此,语文教学要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参考资料:《小学语文教师》2001年7、8期


http://www.00-edu.com/jaoan/1/2022-03-09/47066.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