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词的定义是:语言里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可见没有词语就没有语言,每个人的语言修炼都应该从词语开始。研读《语文课程标准》1—6年级阶段目标就能领悟:词语教学要贯穿小学语文教学始终,不仅低年级重视、高年级也要重视;不仅重视生词还要重视起关键作用的熟词;不仅重视理解结果,还要重视理解方式;大力倡导词语的活学乐用!听课中发现了积极落实《课标》精神的范例,颇有感触,现总结如下跟大家交流:
第一、借助图画借助图画理解符合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苏版语文教材配有生动形象、色彩鲜艳的插图,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利用这些插图有利于学生理解词语,还能帮助学生进入语句描绘的意境。如“立交桥、射击、草原”等词语对很多学生是陌生的,这就需要借助图画认真观察,了解其主要特征,才能在头脑中形成词语的鲜明表象,积累到有生命力的词。
第二、引导体验古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词语教学也是这样,解词时如果让学生走进词语,变抽象概念为亲身实践,词语教学就会充满活生生的形象、声音和旋律。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时,教师让学生以朗读方式理解“用尽力气”,学生认真地读着: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学生读后,教师微笑着问:用尽力气了吗?还有力气吗?学生有所领悟,又用心去读,这次不像在课堂读书,而是像在战场呼喊!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历去感受词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够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词语内涵。
第三、联系语境很多词语的含义取决于具体的语言环境,所以联系上下文思考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有效途径。如:《九色鹿》中有这样一句话:九色鹿非常气愤,指着调达说:“陛下,您知道吗?正是这个人,在快要淹死时,我救了他。他发誓永不说出我的住地,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教师要求学生理解“见利忘义”时,并没有就词解词,从抽象到抽象、从概念到概念,而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利”指什么?“义”指什么?“见利忘义”的意思怎样?在循序渐进的设问中,学生的情感被调动,思维被激活,收到了水到渠成的理解效果。
第四、利用迁移学生已经积累的词语背景是理解新词的催化剂,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来促成新的感悟。《金子》教学中“坑坑洼洼的地方已被大水冲刷地平整,松散的土地上长出了一层绿茸茸的小草。”教师讲解“绿茸茸”词义时,引导学生回顾“毛茸茸”的意思,让学生想象刚出壳几天的小鸡绒毛,那种软软的、柔柔的样子,学生的经验被唤起,感受到了“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境界。
第五、尝试运用有些词语很难用语言叙述其含义,可以采用让学生造句的方式来体会词义。造句时,词语在学生头脑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感受生活、表达思想的工具,能够准确地运用是最高境界的理解。如理解“终于”这个词时,学生只要说出:“我家离学校很远,我走啊走啊,终于来到学校。/妈妈去聊城学习好几天,今天终于回来了。”也能暗示学生已经理解。
尽管以上词语教学实践有了新的突破,但离《课标》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我觉得当前最需关注的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重视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词语教学要在传承与发展中生存,不能因为追新求活而忽视了理解词语的最基本途径;
其二、有意识地丰富词语积累。学生在阅读、生活中积累到的词语有许多接触点跟课内是相通的,他们的词语背景越丰富,理解词语就会越轻松,这就要求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去补充学生词语的“仓库”。
其三、教师自身词语修养有待提高,这从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可略见一斑,面对学生的回答,在认可、纠偏、激励时往往语句枯燥贫乏,不能生动地表情达意,影响了师生互动的进程。孰不知教师用语是最具感染力、影响力的词语教学资源,它的作用甚至会超过文本素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