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教学在整个阅读教学中,承担着奠基石的职责,要入情地朗读课文,离不开字词教学,要透彻地感悟课文,更离不开字词教学。字词教学就如一位优秀的向导,引领学生走进那瑰丽多彩的文本领域。
笔者通过对一些教学案例的反思,深深感受着词语教学的奥妙与精彩。
【案例】(大江保卫战)
师: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同学们想一想这是怎样的一道人墙?
生略思片刻。
一生答:人民子弟兵二话没说,跳入滔滔洪水中,浑浊的水花四处飞溅,战士们身上青一块,紫一块,还有的战士后背上被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鲜血止不住地向下流。
另一生答:战士们身上,头上,甚至脸上,到处都是泥水,血水,但他们依然手拉着手,肩并着肩,两眼里流露出坚毅的目光,以一种势不可当的气势保护着大堤。他们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将这神圣的血肉之躯映入自己的脑海之中,这“心中只有他人”的崇高精神将永远不会磨灭。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个词。(出示:血肉之躯)
【反思一】引发联想法
这种由一词为切入口,要求学生联系文本,展开联想,感悟体验词语内涵的方法,既简便,又有效。它超越了学生对词语表意理解的层面,更深层地挖掘了文本,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揣摩词语来理解文意,这样,学生解词的过程也是理解文本的过程,更是语言推敲、体悟、内省的言语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紧扣具体的词语,经历文意的深入思考,发挥想象能力,在头脑中再现画面,挖掘自身内在感受。
词从文中来,词到文中去,词、句、段、篇本身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主旋律。没有任何一个词可以孤悬于文本之外,把它放到一定的语境中去,在文本中理解,这是理解词语的常用方法。
【案例】(穷人)
师:渔夫和桑娜把西蒙的孩子抱回了家,他们自己已经有了几个孩子,以后该怎样生活呢?
生:他们将熬过去。
师:“熬”是什么意思?
生:“熬”就是度过的意思。
师:“熬”是度过,怎样度过呢?
生:就是比较艰难地度过。
师:比较艰难地度过就能叫“熬”了,那你们的爸爸妈妈把你们拉扯大也不容易,能说他们是“熬”吗?
生(默不作声。)
师:你们每天要完成三门学科的作业,要上六节课,你们也挺不容易的,能说你们是“熬”吗?
生(低头不语。)
师:桑娜一家的生活跟这些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若有所悟状。)他们一家以后的日子将举步维艰,也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生:我想,善良的桑娜和渔夫宁愿自己饿肚子,宁愿让自己孩子少吃点,也要先照顾好西蒙的两个孩子。
生:如果运气好,能捕到鱼,一家的伙食就会好些,反之,则全家饿肚子。
……
教师此时赞许地点了点头。
【反思二】趋势反问法
所谓趋势反问,就是在学生理解得不够准确,表达得不够完整时,教师运用反问的方式,使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产生疑问,引起思考,进行比较,进而准确、全面理解词语。在上述案例中,学生开始对“熬”的程度把握不够准确,这是,教师运用趋势反问,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中经常出现的现象,来引发学生思考:这样的生活能称作“熬”吗?从而,更深一层次去挖掘“熬”字之含义,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学生理解词语不够确切时,教师适时反问,层层推进,反复比较,确实是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词语的一条有效途径。当然,精彩的反问,需要以教师敏锐的语感和教学机智为基础,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才能达到灵活运用、驾驭自如的地步。
【案例】(台湾的蝴蝶谷)
师:蝴蝶为什么赶来(要说清楚时间、地点、事情)怎样赶来的?(要说具体的动作)(学生对照图文,练习说话: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___过花丛,___树林,___小溪,___到山谷里来聚会。
师:我们把“飞、穿、越、赶”几个词都换成“飞”,你读一读,比一比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生:我觉得书上写得比较具体,都用“飞”字就不能说清楚蝴蝶到底是怎么赶来的。
师:这几个动词的确用得生动准确。听老师读一读这句话,你闭上眼睛,在你的脑海中浮现蝴蝶赶来的情景。
生(略)
课件出示蝴蝶翩翩飞来的情景。
【反思三】化静为动法
“飞、穿、越、赶”这几个动词意思相近,却又略有差别,如果仅仅停留在静态分析上,学生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执教者通过说句、填词、比较、演示,在朗读、交流与观察中让学生深入地体会到“飞、穿、越、赶”用得多么生动、准确,同时感受蝴蝶的美丽身姿。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可以有选择性地针对重点词语,通过动态分析,让学生观察、想象、说话,使抽象的词语具体化,这样,词义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而且理解得透彻;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想象,思考,表达的能力。中高年级也可以适时适机地运用这一方法,更为生动地展示词语的魅力。
【案例】(支玉恒《飞夺泸定桥》教学片段)
师:谁能讲一下“浩浩荡荡”?
生:“浩浩荡荡”就是气势浩大。形容人数众多,气势浩大。
师:人数众多,气势浩大。我给你举个例子吧。比如今天老师来听课,人数很多,气势也很大。说“浩浩荡荡”地坐了满屋子的老师,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这不是人数多,气势很大吗?你的错出在哪里,自己纠正吧!
生:“浩浩荡荡”还得是行动着的。
师:我再举个例子:自由市场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浩浩荡荡。行不行?
生:不行。
师:错误出在哪儿了?
生:还得是行走着的。
师:自由市场上的人也没躺下呀?
生:还得是整齐的。
师:不一定是整齐的。
生:还得是形成队伍的。
生:还得是向同一目标的。
师:对,有方向性。大家行动一致向同一个方向,这才叫“浩浩荡荡”呢。那么我再举个例子,长江之水,浩浩荡荡流向东海。这回可没有人了啊,行不行?
生:行。
师:其实这个词原来就是形容水的!你看“浩”字有没有三点水?
……
【反思四】抛砖引“路”法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者抛出了一块又一块砖石,它们如和风细雨般“砸”向孩子们的心,激起千层涟漪。教者不满足于词的本意理解,还考虑到词的使用,因此,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信息,一一按照学生的发言组成句子,让学生自己发现结论的错误并予以纠正,为学生使用词语时可能发生的错误,进行了预先的防范。
在教例中,教者关注学生,注重课堂中万变的信息,随机应变,信手拈来,整个过程流畅自然,教师事先没有设计什么“圈套”,只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实情”,巧妙地为学生“引路”,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教学理念,这样的词语教学是扎实而有效的。
尽管语文教学经历了一番不同寻常的改革之路,但字、词、句、段、篇依然是语文教学体系中永恒不变的主旋律。尽管语文教学枝茂根深,但词语教学依然是维系这棵大树生命的不竭源泉。让我们入情入境、扎实有效地躬耕字词教学这块神圣的土地上,让词语教学也能如此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