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精彩起来。
一、角色对话,让词语“讲”出来。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些词语的理解可以融入到人物的角色体验中,挖掘出教材中的人物对话,通过对话体验的形式,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一次成功的实验》一课中,词语“不假思索”、“如实”的设计:
师:我现在就是那位教育家,你就是那位小女孩。请问你刚才和你的同伴说了什么?
生(小女孩):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
师:你把刚才的话相同地说了一遍,同学们,这就是“如实“地说。
(师把“如实”两字读得更重一些)
这个词语教学的设计,让学生一下子明白了“如实”的解释。
师继续:你为什么要这样说?
生:(很快就回答了)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
师:你回答地真快啊!想都没想,就说有了危险,应该人别人先出,这就是——
生:(齐说)不假思索。
不用过多的语言表达,不用僵硬的讲解,通过上述的学习,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不假思索”的意思。
二、表演体验,让词语“动”起来。
在词语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让学生进入到词语所描述的具体情景中去,在情境的演示中,去理解词语的意思。这样的的设计,可以让词语有更强的吸引力,对小学生来说,更形象化,更容易去捕捉这个词语的丰富内涵。我们可以抓住学生喜欢表演,比较好动的年龄学习特点,把词语同文字符号所表述的具体情节巧妙地连接起来,想象成一个情景的空间,把抽象的词语还原成鲜明的动感画面。
词语“挨挨挤挤”“翩翩起舞”的教学设计:
出自课文《荷花》:
师:读到这里,现在,我们都是那碧绿的荷叶,在荷花池中挨挨挤挤地……
学生随着教师的朗读节奏,凑在一块,挤来挤去。
师:荷花在池中翩翩起舞……
学生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起来……
在上述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入情入境地感悟到词语的意思。这样,走进学生视野的就不仅仅是一个静止的语言文字符号了,而是一组组充满了动感的画面,当这些抽象的词语被形象化时,词语的意思已经了然于胸了。
三、触觉感悟,让词语“实”起来。
“粗糙”一词教学设计:
出自课文《称赞》。
师:(手拿一块表面比较粗糙的木块)伸出你们的手摸一摸,感觉怎样?
生:不光滑……(摸起来扎手)
师:用一个词语来说就是——
生:粗糙
师:来,再伸出手摸一摸桌面。感觉怎样?
生:很光滑。
师:“光滑”和“粗糙”是一对——
生:反义词。
师:你能说说在生活中,你见过的什么东西是“粗糙”的,什么东西的表面是“光滑”的?
学生具体举例。
这个词语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的“粗糙”的意思,用手触摸,用心理解。通过词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生活表象,有效地运用学生的感觉器官去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图文结合,让词语“画”下来。
画画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门功课,如果我们将词语的理解转化为图画的表述方式,将词语中所包含的意思用笔画下来,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词语“悬崖峭壁”教学设计:
选自第六册语文园地一读读背背。
师:能将这个词的意思通过画画表现出来吗?
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了起来。其中,有些学生画得确实很好,将他们的画展示出来,学生一看,就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了,并不需要通过其他的途径解决。类似的词语还有很多,比如古诗中的“绿丝绦”,“锋利”等词语。
五、灵活运用,让词语“化”下来。
词语教学是一个理解、积累和运用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教学生词语,最终的目的是想让学生会具体地运用这个词语,表达和运用才是学习词语的最高境界。学过的词语只有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得到表达,才能获得更深的理解和体验,否则就好似纸上谈兵。
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流利”一词的教学片段:
引用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教学片段:
师:还记得《锄禾》这首诗吗?谁能背下来?
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师:他背得怎么样?谁能说说并用上“流利”这个词?
生:他背古诗背得很流利,很有感情。
师:谁能用赞扬的语气说一说?
生:他背得多么流利啊!
师:(拿出钢笔写字,钢笔不出水)谁能用上“流利”一词,把我刚才的动作说一下?
生:老师在纸上写字,钢笔不出水,写字很不流利。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创设了很多真实生动的语言训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词语的实践性操作。对于“流利”这个词语的运用,学生的思路打开了,学到的知识内化了。
词语教学,其实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它并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维果斯基说过:“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