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师 > 教学一线 > 正文 返回 打印

词语教学,为阅读课堂撑起一片蓝天

网友投稿  2011-11-30 00:00:00  互联网


  聚焦当今名师的课堂,我们发现,词语教学总是能和阅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细节中散发着无穷的魅力,为阅读课堂撑起一片蓝天。

  词不离字,辨析明义
  汉字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的现象大量存在,词语意义相近或相通也非常多见,如何让学生准确分辨词语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这些词语,在支玉恒老师的《月光曲》一课中,我们可以看到精彩的演绎。
  师:《月光曲》的“曲”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曲”就是歌曲的意思。
  师:那怎么不叫“月光歌”? (众笑)
  生:因为它没有歌词。
  师:那么你再重新解释一下这个“曲”。
  生:没有歌词的歌曲叫“曲”。
  师:没有歌词就不是歌曲了。
  生:没有歌词的音乐叫“曲”。
  师:没有歌词的音乐,“音乐”这两个字还不合适。
  生:我觉得是没有歌词的,用乐器演奏的曲。
  师:乐曲,对。没有歌词的,用乐器来演奏的那叫什么? (生答“曲”)这个“曲”字还有一个读音,读曲(qū)。谁能按“曲”(qū)字来组词。
  生:弯弯曲曲。
  生:曲水流觞。
  师:对,曲水流觞。这是咱们绍兴的一个名胜,讲王羲之《兰亭序》的事对吗?还有吗?
  生:曲折。
  师:对,还有吗?我再组一个吧。曲服,决不曲服。(生有说对,有说不对)
  师:那是哪个“曲”呀?
  生:屈原的“屈”。
  围绕一个“曲”字,支老师独具匠心,在比较和追问中让学生明白了“歌”与“曲”的区别。在正确理解了名词“曲”的含义后,支老师并没有就此结束教学,而是进一步让学生对“曲”的另一个读音进行了辨析,扎扎实实地进行词语教学。

  词不离句,体验感悟
  在不同的语境中词语所表现的情感是不尽相同的,学生受年龄和经验的限制很难感受到这一点,怎么办?窦桂梅老师的《丑小鸭》这一课给出了答案。
  师:细心的你在这三个片断中一定会听出来,鸭子欺负它都有一个动作“啄”,课文这里也有“啄”,哪个“啄”让你感受更深刻? (生答略)
  师:鸭妈妈的“啄”和别的鸭子的“啄”一样吗?怎么不同?读原文,你体会出了什么?
  生:这里的“啄”表现了鸭妈妈对丑小鸭的疼爱。
  师:是怎样的“啄”?
  生:是疼爱的“啄”,是轻轻地“啄”。
  师:好啊,把你的感受放到课文中去读读这段话。(生温柔地读课文)
  师:鸭子欺负小鸭的“啄”是怎样的“啄”?
  生:是狠狠地“啄”。
  生:是讨厌地“啄”。
  生:是无情地“啄”。
  师:把你的感觉再送到文章中去读,你会发现你读得和以前不一样了。(生有感情地读)
  师:看似同一个词,是简单重复,但是内涵却是丰富的,这就是语言的内涵。
  窦老师让学生把动词“啄”字置于具体的情节之中,引领孩子们返回文本细细品味,从简单重复中发现丰富内涵,从而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出童话的味道来。这样的训练和引导在第二课时后半部分还有一次精彩的演绎,窦老师引导学生分辨两处“藏”有何不同,“小鸭在天鹅的世界里为什么还要藏呢,它究竟藏的是什么”,独具匠心的设计让学生学会了品词析句,学会了从简单中看出深刻。

  词不独义,引而深解
  汉语中的词语多有多重含义,尤其是许多成语或典故由本义可导出引申义,或衍生出比喻义。如何让学生体会其所包含深层含义?薛法根老师在《卧薪尝胆》一课上为我们作了经典的示范。
  师:整整三年,越王勾践都这样过下来了,他所受的侮辱、屈辱、耻辱,他都忍下来了,因为他要回到自己的国家,要报仇,这叫(生齐读“忍辱负重”)
  师:三年后,他又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做国君,回国后,他是怎么做的?
  生:白天,他……
  师:这就叫——
  生齐:卧薪。(生接着读)
  师:这就叫——
  生齐:尝胆。
  师:现在谁来说说“卧薪尝胆”的意思。(生读有关语句)
  师:如果勾践每天都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都要尝尝苦胆,这样做叫不叫真正的卧薪尝胆?你认为真正的卧薪尝胆还要怎么做? (生答略)
  师:同学们,卧薪尝胆的意思可能人人都懂,可是它包含的忍辱负重、坚持不懈的精神,我们要认书中读出来。我们一起读书。(生齐读)
  师:今天我们学了卧薪尝胆的故事,学到这里,我要问大家,课文中的勾践卧薪尝胆,因为他要报仇雪恨,我们现在需要不需要卧薪尝胆?
  生:不需要,因为我们现在生活都很幸福。
  生:其他国家都不和我们打仗。
  生:我觉得表面上的意思是不需要的,里面的意思是需要的。
  师:我觉得你说得还不清楚,能说得清楚点吗?
  生:睡在柴草上,吃着苦胆,是不需要的,可是忍辱负重、坚持不懈的精神是需要的。
  师:是的,有了这种精神,才能使国家强盛起来。所以,这个苦胆,尝的是什么?
  生:尝的是精神。
  学生对“卧薪尝胆”字面意思的掌握往往十分容易,倘若没有薛老师的两度追问,“卧薪尝胆’一词对于学生来说还只是一个较抽象的词语,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中还是一个孤零零的元件,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对该词有了深刻的了解,将来提取运用这个词语也会灵活许多。

  词文相连,串而寻源
  在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课堂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与课文语境融会贯通的词语教学片断:
  师:把你能够发现的描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的话都找出来,行吗? (教师巡视)
  师:我把四处描写二泉映月风景的优美的词语都摘了下来。我们看: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咱们一组一组地读。
  (学生读词串,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月夜的画面,读出感觉,并不时范读词语。)
  师:看啊:一泓清泉,静影沉璧。你看到了什么?没看到?闭上眼睛看:一泓清泉,静影沉璧。看到了吗?
  生:我看到了:在静静的月夜,月亮沉浸在水中。
  师:月亮沉浸在水中?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到月亮就浸在水中?
  生:静影沉璧。
  师:静影沉璧指的就是……
  生: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水中。
  师:是啊。你知道那个“璧”指什么?
  生:璧,指……老师,可不可以请你告诉我?
  师:你自己仔细看看这个字,“璧”下面是个什么字? (生:玉字)对,你猜一下,这个璧可能指什么?
  生:我觉得可能指月亮像玉佩一样皎洁,皎洁的月亮倒映在水中。
  师:呵呵,太好了。那个月亮,那样的皎洁,那样的清纯,就像是一块洁白无瑕的美玉一样。美啊,大家把它读出来。(生齐读)
  师:太好了。要把这八个字和两幅图画,读到你心里去。再读。(生再读)
  师:很好。同学们,这八个词语仿佛变成了什么?
  生:一段美妙的话。
  师:美妙的话就是一首……
  生:诗。
  师:诗啊。(问另一生)在你眼前仿佛变成了什么?
  生:一幅美丽的图画。
  师:什么叫如诗如画?这就是。咱们能不能把这种如诗如画的感觉连在一起读一遍?
  师:孩子们,这如诗如画的风景,对那个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却意味着什么?他看得到吗?这茫茫月夜,如银月光对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只意味着什么?
  生:只意味着可惜。
  生:孤独、孤单。
  这段长达十多分钟的教学一改“就词语而词语”的教学方式,孩子们的精神世界被引入了独特的意象,在反反复复的品读涵泳、想象感悟之中,让八个词语在孩子们的心中成诗成画,词语被赋予了温度,不仅解决了词义的问题,更让学生从词串所组成的整体上去把握内容。当学生沉浸在这美词美景之中时,教师却话锋一转抛出了“这样的美景对阿炳来说却意味着什么”,从而把教学环节推向深层。词语教学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做了绝好的铺垫。


http://www.00-edu.com/jaoan/1/2022-03-09/47194.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