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师 > 教学一线 > 正文 返回 打印

从“做”字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网友投稿  2006-03-05 00:00:00  互联网


  "教学做合一"理论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精髓。在这一理论中,他特别强调"做"字。面对这个"做",他认为有三个特征:行动、思想、新价值的产生。我们可理解为:实践-探索-创造。实践是基础,探索是关键,创造是目标。显然做的最高境界是创造,教学做合一是一条通向创造的阳关大道。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采用了以下几种措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 在教学中创设让学生动手的机会
  俗话说:"有闻不如一见,有见不如一做",让学生在做中手脑并用,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如在教《田忌赛马》时,课堂预习让学生用硬纸壳制作田忌的马和齐威王的马,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出了马的不同色彩、大小,以表示马的强弱,六匹马的强弱表示的准确就为解决课文的难点打下了基础。上课时老师根据需要引导大家演示,这样不但训练面广,而且学生的思维会更活跃,学习积极性会更高,从而轻松愉悦地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使用和制作学具以外,还注重引导学生动手设计板书。设计板书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过程。在教学《西沙渔人》一课当中,为第三小节设计板书时,我把板书的结构写出一部分来,留下关键词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自己来补充完整。如果一篇文章中几个段落或几个小节结构相似,那就由老师把第一段(或第一节)板书设计提供给学生,余下的让学生仿照已有板书的样子自己练习设计。有时,课文中某些词句看似简单,但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如《和大自然交朋友》中有这样一句话:"在李家村,农、工、牧、渔、林全面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时,我先让学生明确什么叫"循环"?然后让学生设计一个图形加上五个箭头表示这一循环运动形式,最后在运动图形上加上农、工、牧、渔、林五个字,老师略加点拨,学生便明白李家村农、工、牧、渔、林各行业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形成一种周而复始的运动,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这一循环过程的理解。

  2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小孩子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里,能增进他们的知识","小孩子得到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在教学中我创设机会并提供时间让学生发问。首先,在初次接触教材时鼓励学生发问。如教学第五课《童子救城》时,学生读了课题后,争先恐后地问到:童子为什么要救城?童子怎样救城?童子救城结果怎样?童子救城时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等等。老师经过筛选确定几个问题,让学生边听录音边思考,边预习边思考,使学生听有所思,学有所思。其次,在深入学习教材时诱导学生提问,教学结束时留出几分钟让学生质疑,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老师会听到一些意想不到、令人惊喜的问题。在教学《一个降落伞包》最后质疑问难时,同学们除了针对周总理那种崇高的精神发问以外,以下的问题应该说更具有创造性。有的问:周恩来可不可以抱着小扬眉跳伞?也有的问:周恩来可不可以和另外一位工作人员分别拉着小扬眉的手三人一起跳伞?还有的问:可不可以把小扬眉的两只手分别绑在工作人员的两只脚上进行跳伞?对同学们的提问,我惊叹不已,一一称赞,同时告诉他们,目前这样做恐怕还不行,希望大家从小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为中国未来的航天事业增姿添彩,同时把自信送给了学生,可喜的是,学生的创造思维还延伸到课后,课后同学们设计了四种如何带小扬眉跳伞草图,把想象的东西转化成了形象可视的东西。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手脑并用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培养。
  其次,学生在提问过程中,老师要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学生水平不一,难免会提出幼稚引人发笑的问题,但要适当鼓励,使学生从"敢于发问"到"善于发问"。
  另外,要不断帮助学生提问发问的质量:好问是学生的天性,但正像陶行知所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学生的发问水平有待于老师去提高。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提问训练。如让学生根据大自然中的一切自然现象尽可能地问:"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等问题,还引导学生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鼓励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提问质量及提问兴趣。
  最后,应给予发问的学生以鼓励性的评价,对于爱发问、会发问、勤发问的同学,常用充满热情的话给予表扬,还授予"小好问"的称号。

  3 在教学中有计划地组织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体现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中的"做"字,我常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讨论形式除了有同桌、四人组外,有时还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讨论,提高了学生讨论的积极性。为了使课堂讨论更有意义,我常在以下三种情况下组织学生讨论,一是得出规律性的总结之前引导学生讨论,二是教材出现难点、学生理解受阻时引导学生讨论,三是某一个问题有多种解答方法或思路时引导学生讨论。
  由于学生之间没有权威性,因此容易各抒己见,能从不同角度去研究问题,这一思维活动通过摩擦和碰撞会引起创造的火花。在交流讨论结果时,我愿意把发言的机会多留一些给中等偏上或中等以下的学生,因为这部分学生思考问题能力不是很强,但讨论中融入了优等生看问题的观点和思路,他一旦具备了回答问题的能力,热情一定很高。因此要注意发挥这一群体在课堂上的作用。对于优等生,引导他们对问题进行补充或加深理解,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样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己可行的范围内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4.在教学活动中组织开展"小老师"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搞"小老师"活动是取其理论中的"即知即传","以教人者教己"的精神实质。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由于学生年龄相仿,知识水平相近,有不少相似的学习经验。所以被教的学生容易接受。"小老师"也不是固定的,老师引入了竞争机制,谁学得好、学得快,就让谁当小老师,有时有意创造条件让中等学生当"小老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广阔天地。我们要创造性地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因素,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用适当的创造性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来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资料张民生主编:《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与探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此论文获新世纪教育论文评比二等奖)


http://www.00-edu.com/jaoan/1/2022-03-09/47356.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