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真是太有趣了!”从我们的教室里传来同学们欢快的笑声。这可不是学生们在表演什么节目,而是我在讲评一个学生写的题为《怪》的习作。她说在一次走亲戚的路上遇到了几个不同年龄的人,一个比她爸爸还大的人却小心地叫她姑姑;一个老态龙钟的婆婆却是她爸爸的姐姐;一个还被抱在怀里的小不点儿呢,小作者以为是小妹妹,却被爸爸训斥说该叫姑婆!
真的怪极了,也当然有趣极了!这就是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当我们的学生咬着笔杆不能下笔的时候,当学生写出的作文语言出现“假、大、空”现象的时候,我想受责怪的不该是学生,只在于学生太缺乏对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要写作,首先必须热爱生活,对生活要有敏锐的感悟力。热爱生活,笔底才会淌出源源清流,妙笔才会生花。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积累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对生活观察得越细致,那么描写的事物就越生动形象。因此,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关注生活,使之将习作的内容生活化,让学生愿写、乐写显得至关重要。对此,我谈谈我在习作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拓展教材联系生活:
习作教学应该时刻与语文课堂教学相关联。科学而充分地使用教材,运用教材这一凭借练习写作是许多老师惯用的方法。比如我在教学苏教版第五册《学会查“无字词典”》一课时,文中的爸爸说“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顺应教材,我让孩子们观察图画上的人物,看看还能不能用上骄阳似火?孩子们抓住了人物满头大汗来进行补充。由此,再请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人、动物、植物等来说说对“骄阳似火”的理解,特别是联系我们重庆夏天的情景,学生说出了大街上的知了声嘶力竭地叫;人们都不出门了,巴不得整天躲在空调房里;火锅店里人们挥汗如雨却仍然津津有味地吃火锅;小狗躺在屋脚不断地伸出舌头来喘气……
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一课时,在学生理解了“为了我们生活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的意思之后,我让孩子们想想在生活中自己有没有做过美的叶子?然后设计了“我是一片美的叶子。有一次,……”这样的开头让学生练习写话。不多工夫,全班学生都写出了一段话,有写帮妈妈买药的;有写帮同学系鞋带的;有写主动弯腰把地上的纸屑捡起来的……来自于生活的实例是丰富多彩的。
二、写随笔抓生活点滴:
一般地说,学生的生活圈子是有限的,一天中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校园里度过的。因此,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中高年级的学生平时可以进行学写随笔的练习。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随笔的特点是随兴所至,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拘形式,不限文体,不计篇幅,心意所向,笔触所至,贴近生活,无被动之困惑,有随意之乐趣。倘若学生平时能按照这样去做,平时多记日记,多写片段,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
随笔可以选择适当的时刻——轻松的课余,悠闲的饭后,观赏游览过后,天气突变时,比赛胜利那一瞬间。当灵感到来之时,翻开随笔本让心声倾吐,任情感奔涌,尽情地书写自己的耳闻目染、喜怒哀乐,心之所思,思之所得,情之所动,时学生成为自己思想感情的主人。
三、创设情景再现生活:
习作内容的生活化是将习作内容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习作的强烈愿望,同时将习作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写作,在写作中更好地体验生活。
我们常常抱怨学生写出的作文不具体,不生动。我曾经尝试着创设了一些具有典型特点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练习写作,学生非常感兴趣。比如王大妈在家里炖汤,楼下一卖西瓜的使劲地吆喝,王大妈便下楼去买西瓜。等她把西瓜买好了才发现家里燃起来了,而自己下楼的时候又忘记了拿钥匙。在这紧急关头,楼下的人越聚越多,会有什么表现呢?孩子们很容易地就进入了角色,大家七嘴八舌地想办法商议如何救火。说的说,干的干,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无不被学生们描写了出来,那一篇篇文章肯定是具体而生动的了。除了这样用语言创设情景以外,还可以采用音乐、图画、偶发事件等来帮助学生捕捉写作的场景。
四、浮现情景享受生活:
学生写出了一篇篇富有生活情趣的文章之后,我们做教师的不应该等闲视之,而应该借用学生的文章让全体学生都来享受生活的乐趣,感受生活的真善美假恶丑。正如本文开头一段所描写的一样,当老师将学生的习作声情并茂地在班上诵读的时候,给写作者带来的是成功的喜悦,给其他学生们带来的无疑更是一种享受,因为在这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听的同时浮现生活的情景,从而达到与大家同享生活乐趣的效果。这一良性效应的产生,也反过来激起学生更加努力地去学着用自己的文笔表现生活的欲望,使之将生活化的习作练习看作是一种来自内心的需要,更是感受快乐的一种途径。
习作内容的生活化,自然而然给我们带来具有情趣的、无刻意造作的文章。既如此,教者与写者又何乐而不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