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无疑是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手段之一。我在引导学生运用《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探索出了“三疑三读”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现以《草船借箭》一文为例作简要介绍。
一疑一读:学生对课题质疑,初读课文解疑
课题是对一篇课文的高度概括,有的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师在开课时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学习全文做好铺垫。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当学生看了课题后,教师可提问:同学们读了课题后,想知道什么?学生会提出:谁向谁借箭?为什么借箭?借到箭没有?然后,不适时机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并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了解文章的全貌,把握全文内容和中心思想,而且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疑二读: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质疑,再读课文解疑
“直奔重点”是当前语言教学较为提倡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可以保持阅读教学的整体性,也可以避开分析那些肤浅的毫无意义的问题。因此,当学生解答完第一层问题后,教师就要想办法直接进入课文的重点问题。《草船借箭》一文的教学重点;一是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二是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我是这样设计的:(1)读了课文,谁能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2)通过课文的主要内容,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前因:诸葛亮很有才干,周瑜很妒忌,想陷害他;后果: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3)根据故事的前因后果,同学们还想了解什么问题?这样环环紧扣,使上课一开始就进入了主题,学生则会提出:周瑜怎样陷害诸葛亮?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那些地方等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因为这些课文的重点内容,因此,当学生在回答时,教师要巧妙地安排诸如表情朗读,词语解释,历史背景介绍等环节。如《草船借箭》一文,当学生解决了“周瑜怎样陷害诸葛亮”这一问题后,我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体会两人的言语态度。这样让学生围绕重点质疑问难,摒弃了枯燥无味的分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三疑三读:学生对整篇课文质疑,三读课文解疑
学生围绕重点质疑问难后并不代表着学习课文的结束,因为这其中一定遗漏有少量的学生不懂和心存疑虑的问题。因此,在学习结束时老师让学生再次质疑,不仅使教学显得更为完整,而且能使学生产生新的疑问,进出创新的火花。进入这一环节,教师可设计这样两个问题:(1)同学们对整篇课文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2)同学们能对作者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吗?同时教师也要在备课中深挖课文中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如学完《草船借箭》一文后,学生提出:周瑜为什么要派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消息?这一问题无疑是本课教学的一个亮点。我让学生再读课文,自由发表意见,有的说:“周瑜认为鲁肃是他的部下,会如实向他报告消息。”有的说:“周瑜也知道鲁肃忠厚老实,以为会听他的话。”也有的说:“周瑜太笨,看错了人。”我又相机地向学生提出这样的两个问题:(1)你认为课题《草船借箭》的“借”用得合适吗?(2)你认为鲁肃是吃里扒外同,还是忠厚老实?设计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求异中拓展思维,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采用“三疑三读”的教学方式,离不开如下三条原则:
一是自主开放的原则。教师要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学生可以不举手,自由发言,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反驳,提出自己的见解。对于学生的答问,分析要给予充分肯定,不可越俎代疱。
二是合作探究的原则。教师可把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中都有优中差三类学生,这样既能以优带差,又能相互帮助,相互启发,教师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减少学生的讨论时间。
三是灵活应变的原则。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因此会打乱备课计划,也可能会提出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随时修改教案,灵活地指导整个课堂教学。
俗话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三疑三读”的教学方式当能解决课堂串讲串问的教学弊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 此文发表于《南漳教育》并获《小学语文教师》主办的2003年全国论文大赛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