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师 > 教学一线 > 正文 返回 打印

浅谈新《课程标准》与识字教学

网友投稿  2005-08-24 00:00:00  互联网


  识字是读写的基础。如何改革识字教学,使其尽快满足学生读写的需要,是多少年来小语界共同研究的一个难题。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在识字教学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变动很大,焕然一新。新教材更贴近教学实际,便教易学,很受师生的欢迎。我们欣喜地感到,我们几年前就开始进行的低年级“阅读识字,提早读写”的教改实验,与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指导思想,在很多方面非常吻合。下面就识字教学及其对学生读写方面的促进,谈一下我们的认识与实践。

  一、“识字”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瓶颈”。
  近些年来,语文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但从总体的普遍的角度看,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益仍未能大幅度提高。究其原因很多,但低年级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效率低缓,不能不说是一个主要原因。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阅读教学是理解的训练过程;习作是运用的训练过程;而识字教学则是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的基础。阅读必须要有一定的识字量才可以进行;习作也必须要有一定的识字量才可以进行。而低年级学生识字量不足,严重制约着读写能力的发展。如果说,语文教学像一个“瓶子”的话,识字教学就是“瓶颈”。识字教学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速度和质量,进而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进程。因此,解决“瓶颈”问题,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只有加大加粗“识字”这个“瓶颈”,学生的读写才能顺利进行。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识字方面有所加强。如识字提出“认识”和“学会”两种要求;在拼音部分,每课安排一首儿歌,让学生及早地接触汉字等,这都为解决“识字”这个“瓶颈”问题提供了凭借。我们几年来的实践也证明提早识字、认写分开,对加快识字速度是非常有效的。

  二、“阅读识字”是提高识字效率的有效途径。
  为寻求行之有效的识字教学的途径。多少年来,小语界的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总结出许多识字教学的方法。如:注音识字、集中识字、分散识字、韵语识字等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我们芝罘区从1998年开始进行的“阅读识字,提早读写”的实验,经实践证明也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效果也非常显著。

  1.“阅读识字”,能满足学生心理的需要。
  刚入学的小学生,对学校生活充满了憧憬。他们渴望入学后能像大哥哥大姐姐们那样,拿着课本摇头晃脑地读。翻开一篇课文,他们首先想知道写了什么内容。对阅读的渴望必然激发学生识字的欲望。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提早了学生识字的时间,在学生一入学,就进行识字教学。即在学拼音的同时,我们给学生补充了识字教材,教学生认字。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们,从现在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小学生这几个字这样写,(板书“小学生”)跟老师读——小学生。
  生:(读)小学生,小学生。
  师:小学生就是你,你就是小学生。你们这些小学生这节课要跟老师学习汉语拼音“a”……
  (下课之前)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汉语拼音,还学习了三个字。(指“小学生”)这三个字读什么?
  生:小学生!
  师:对!再读一遍——
  生:小学生——
  师:下课!
  一节课只需一两分钟,就可顺便教学几个字,学生并不感到困难。照此方法,下一节课在学拼音的同时,再学“老师”“一年级”“语文”“数学”“铅笔”“橡皮”等词。每节课学一、两个词,学了几个词后,马上连成句子让学生读。如“我是一年级的小学生”“我们爱老师”等。一句话就有了具体的内容,就能读出意思来。入学几天就能读懂方块字,学生心里很高兴。学生认识的方块字一天天在增加,到学生识字达到一定的量以后,老师指导学生读《自读课本》。在阅读的过程中识字,识字又促进了阅读,使学生的阅读心理需要得到了满足,从而激发学生去学习更多的生字。
  学习心理学认为,学生最熟悉的是最不需要下功夫教的。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在学拼音阶段给学生补充的识字教材都是像“小学生”“同学”“老师”“语文”这样学生身边的、最熟悉的事物,这些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音、义对他们来说,就在嘴边,就在眼前,就在身边,是再熟悉不过的了。现在只需把字形同字的音、义联系起来即可。有了音义作基础,记住字形就不难了。在枯燥的学拼音阶段,学生可随课文顺手牵羊识字100多个。
  教育学研究表明,人的一生中2——20岁是语言发展的最迅速的阶段。其中2——3岁是第一个最佳期,6——8岁是第二个最佳期。我们紧紧抓住了学生入学后的语言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加大识字量,进行科学的训练,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实验班学生入学一年后,平均认字1300多个;入学两年后,平均认字2500——3000个。
  拿到新教材后,我们发现我们的思路和新教材非常合辙。新教材在拼音部分,每篇课文都配了情况图和一首儿歌,图文并茂,学生喜闻乐见。每篇课文中的拼音和儿歌相比,学生更喜欢的是儿歌。因此,我们在使用新教材的时候,不再补充识字教材,顺应儿童的心理和学习需要,让学生在学拼音的同时,认情况图中的生字,读儿歌,并通过读儿歌识字。学生在学完拼音后就可认字200多个。

  2.“认写分开”,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
  语文教育学认为:由于知觉整体性的作用,儿童对汉字一般是先知觉其整体轮廓,再细辨个别笔画。所以,笔画的多少与认字的难易无关,只与写字的难易有关。易认的字不一定易写,难写的字不一定难认。成人也有这样的经验,有相当一部分人能读繁体字的小说,但要把这些繁体字写下来却不能。对于儿童来说,“橡皮”“欢迎”这些字,虽然笔画较多,结构复杂,但和笔画少的字比,认起来难度并无多大差别。另外,刚入学的6、7岁儿童,小肌肉群还不发达,写起字来很困难。所以,我们的要求是读写不同步,读得多,写的少。读:读课本,读《自读课本》,读课外书。能读什么读什么,能读多少读多少。写:只要求学生写课后生字表里的字。而且老师严格要求把这些字写得正确,写得规范,写得熟练。并通过写话,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生字。考试也只考生字表里的字。这样虽然识字量的要求有所加大,但并没有加重负担。
  新《课标》、新教材对识字明确提出“会认”和“会写”两种要求。体现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加强写字,降低难度。其中低年级要求认识1600——1800个,会写800——1000个。这样安排,体现了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以便及早获得阅读的能力。会认的字,只要求读准字音,不抄、不默、不考。我们的做法和这些要求非常吻合。

  3.阅读帮助识字,识字促进阅读。
  提早阅读:一识字就开始阅读,尽早把识字与理解语言结合起来。如学了几个词后,就把这几个词连成句子让学生读。因为学生所学的是母语,母语的学习,与第二语言的学习不同,有着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母语的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研究表明,儿童在入学以前,已经通过家庭、社会、幼儿园等,掌握了近3000个口头词汇。入学后重在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并不需要像学英语那样要从单词学起。尽早地进入阅读阶段,可节省时间,提高阅读教学和识字教学的效率。
  利用《自读课本》识字:识字要有凭借。在学生认识了一定数量的字以后,就指导学生利用《自读课本》(人教版)识字。每篇课文少则识字20、30个,多则识字50、60个。有时一节课读一篇课文,有时一节课读两篇课文。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读一读课文认一认字,认一认字再读一读课文。边阅读边识字,边识字边阅读。这样学生认得快,记得牢,效果好。同时还锻炼了阅读能力。
  背古诗识字:要求学生每周背一首古诗。每读一首古诗,认识3、5个或10个、8个生字。在老师进行浅显的讲解之后,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边背边加上动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背古诗的速度越来越快,兴趣越来越高。一年下来,学生平均能背古诗50、60首,二年级学生多的能背100多首。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她必将对学生的文化修养产生积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这要求4年前我们已经开始做了。
  读课外书识字:经过训练,第二个学期以后,学生就可以读带拼音的儿童读物。一年以后,不带拼音的儿童读物也能读。两年后,适合儿童读的少儿读物,大部分学生能拿起来就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普遍提高,有的已经在读《水浒传》《西游记》《百科全书》等书籍,少则几十本,多则几百本。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识的字,学生可根据拼音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这又增加了一部分识字量。
  通过以上途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识字,在识字的过程中阅读。识字、阅读相互促进,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共同提高。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结构上作了较大的调整。加强了阅读识字的内容,节省了时间,更便于教学。也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4.识字促进习作,习作巩固识字效果。
  提早习作:从学生学习写字后,就练习写作。从写词开始到写句,从写一句话到写两句、三句,从写几句到写一段、两段。
  写的要求:写一个词就要写正确,写一句话就要写完整,写一段话就要写通顺。不会写的字不要硬写,可用拼音代替,也可请教别人或查字典解决。
  写的形式:主要有贴图看图写话、画图看图写话、观察生活写话、听记、摘抄等。
  经过这样的训练,期末考试“看图写话”一项,实验班学生一年级平均写77个字,二年级平均写200多字。二年级学生的观察生活习作,多的能写3、4百字,而且错别字很少。在写话的过程中,巩固了学过的生字。不会写的字,想办法会写,又学了新的字。从识字方面来说,写一遍比读一遍记忆的效果更好。识字、写作相互促进,识字能力、写作能力共同提高。
  根据我们的经验,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实验在习作教学方面有些保守。习作方面的要求,只限于说话的训练,几乎没有写的要求。甚至连用词造句也没有。这样的编排,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对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是滞后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如果教材中安排用词造句和看图写话的内容,要求学生练习写一两句话,或者两三句话,学生不仅能够做,而且也是愿意做的。因此我们根据我们地区的情况,增加了写话方面的要求。

  三、“双轨”运行,课堂教学和自由读写相结合。
  我们根据烟台市“双轨”教学策略,把上述教学内容采用“双轨”运行的方式来操作。所谓“双轨”指的是课内训练一条轨,课外训练一条轨。我们把教学时间一分为二,低年级每周10节的语文课,我们以五分之四的时间(每周八节)用来完成教材里的内容,这是课内一条轨;以五分之一的时间(每周二节)开设“自由读写课”,既完成教材以外的内容,这是课外一条轨。双轨并驾齐驱,课内抓根固本,课外拓展延伸。课内,老师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规定的内容要求,认真备课。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老师的教学重在教给方法,培养能力,打好基础。
  我们还充分利用课外一条轨所给予的时间和空间,重点对学生进行“阅读识字、提早读写”的训练。学生在每周两节的“自由读写”课里,读《自读课本》识字、背古诗识字、读课外书识字,在“自由读写”本上进行写话练习巩固识字。识字量的突破,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天地。学生如虎添翼、如鱼得水。学生在这里读自己所爱读,写自己所想写。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学生的识字读写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识字读写能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学生两年后识字2500——3000个,基本过了阅读关。听二年级学生朗读课文,常使高年级的老师感到惊讶;看二年级学生的习作常使我们感动。从学生的知识掌握、认识水平、道德观念情感意志等方面的表现看,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2000年9月全国小语会成立二十周年庆祝大会在烟台召开,“阅读识字,提早读写”实验在大会安排的现场参观中进行了展示。袁蓉、朱作仁、丁有宽等来全国各地的小学语文教育界专家、代表,观看了低年级阅读识字课和学生的成果汇报课以后,对学生表现出的识字读写水平既惊讶又信服,并给予很高的评价,说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走出了一条新路。


http://www.00-edu.com/jaoan/1/2022-03-09/47438.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