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木错藏语为“天湖”之意,素以海拔高、湖面大、景色瑰丽而著称。纳木错湖面平均海拔4718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水面面积1920平方千米,东西长约70千米~80千米,南北宽约30千米~40千米,周长约318千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咸水湖。
一、基本概况
1地理位置与范围:纳木错位于藏北高原的东南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和那曲地区班戈县境内,距拉萨市210千米,地理坐标为东经89°13′~91°25′,北纬30°00′~31°10′。纳木错湖南边和东边是高峻的冈底斯山脉和雄伟的念青唐古拉山脉,北边是起伏较小的藏北高原丘陵,整个区域形成了一个封闭性较好的内流区域。
2地质地貌:纳木错所在的青藏高原,是起自于约7000万年前开始的造山运动中欧亚大陆板块与印度板块相挤压而隆起的产物。根据地质学的勘测资料和科学考察,纳木错地区属拉萨地体,以至少10亿年前的前寒武纪陆壳构成基底,经过漫长岁月,约在晚侏罗纪增生到部分羌塘地体上面。
纳木错湖是念青唐古拉山西北侧大型断陷洼地中发育的构造湖泊,属内流湖。其湖盆呈西南—东北走向,西侧宽、东侧窄。纳木错湖的北面是高原丘陵,海拔约5000米~5500米,地势较平缓,其南面和东面是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的谷地,海拔高度约4000米~4300米,自南向北逐渐增长,念青唐古拉山脉高约5500米~6000米以上,其主峰高达7000多米,形成了一天然屏障,所以尽管纳木错湖水面海拔高,但由于念青唐古拉山脉以东的阻隔而成为内流湖。
纳木错湖中有3个较大的小岛,这些岛很少受到外界的干扰,故栖息的鸟类繁多,人称鸟岛。西北部的朗多岛是湖中最大的岛屿,其东西长2千米,海拔为4854米。
二、气候与水文特征
1气候状况:纳木错属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地带,光、热、水资源充足,气压低,在当雄班戈测得的空气密度为0.73千克/立方米,年辐射总量约7000兆焦耳/平方米,年日照时数达3000小时左右,年均日照率大于65%,雨、旱季节分明,每年6月~10月为雨季,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10毫米,11月至翌年5月为旱季。
多风是纳木错流域及其附近地区气候的显著特点,对比当雄和班戈的资料,多年平均8级以上大风日为:当雄73.8天,班戈85.5天。大风日主要集中在12月至翌年5年,该时期当雄的大风日占全年的79.4%,班戈占全年的71.7%;一日之中大风常常出现在下午和傍晚,纳木错水面上风力尤为猛烈;纳木错的主导风向为西南风。
2湖泊水文特征:纳木错是世界最高的大湖,也是西藏的第一大湖。最大水深达33米以上,湖水矿化度大致为1.7克/升左右,水质微咸。纳木错是一个封闭式湖泊,出水途径只有湖面蒸发,每年蒸发的水量为23.04亿立方米;入水途径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流域内冰川的融水,另一部分是流域总面积土地上降雨所形成的径流。据计算,进入湖泊的冰川融水为1.24亿立方米/年,降水径流为13.45亿立方米/年,按年降雨量410mm计算,直接降落到湖面上的水量为7.87亿立方米/年。
以上两项合计年入湖水量约为22.56亿立方米。
据以上数据计算,纳木错每年的出、入水量基本平衡,湖泊的换水期为34.15年。
纳木错地处藏北高原,每年冰封期长达5个月(完全封冻时间近3个月)。湖体完全封冻后,冰面厚达2米以上,不但可行人走畜,而且可行驶汽车。
三、资源评价
1植物资源:植被作为一种最普遍的自然资源,其价值体现在许多方面。首要的价值就是其作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在维护系统稳定和正常运转方面的生态价值。其次,区域内的高寒草甸和高寒沼泽化草甸是重要的放牧场。再次,高山植被还蕴藏有大量著名的药用植物。
环湖分布的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不仅给这“天湖”增加了迷人的绿色,保护着湖泊周围土地的侵蚀和沙地的稳定,同时为生息在此的各种野生动物提供了生存的必需条件,湖区生态系统的稳定也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基础。该区海拔很高,气候寒冷严酷,只适合作为秋季放牧场,并不适合全年放牧,特别是有积雪的冬春季节。
目前,草场也主要是作为夏季牧场使用,如果能切实解决好牲畜冬春的饲草问题,纳木错范围内的草场在夏秋季的理论放养值为90万个绵羊单位。目前该区域的实际牲畜放养量不到60万个绵羊单位,小于理论载畜量。一方面,目前的草场已严重退化,实际载畜量小于理论载畜量;另一方面,该区域生存有大量野生动物。根据有关调查资料提供的数据,在那曲地区约有100万个绵羊单位的各种食草类野生动物。所以目前纳木错区域的草场实际已经超出了应有的承载力。
2动物资源:纳木错地区野生动物区系属于青藏区羌塘高原亚区。本区有哺乳动物20余种。食肉类、有蹄类、兔形类和啮齿类均为5~7种。有蹄类种最普遍的是藏野驴、藏原羚、岩羊和盘羊,前两者多栖息于盆地与河谷,后两者多栖息于山地。啮齿类中优势种高原鼠兔,数量很多,特别是在沼泽草甸环境中数量更高;其次是旱獭、田鼠和藏仓鼠。高山草原的食肉兽有狼、狐、猞猁、兔狲、熊和鼬,其中最常见的是鼬,经常出没于鼠洞。雪豹是最能适应高山寒漠环境的食肉兽动物,在雪线附近仍有活动。纳木错区域的食虫目和翼手目动物种类和数量都很稀少。
分布在高山草原、寒漠区域内的鸟类,种类最普遍,数量最多的是褐背地鸦、棕颈雪雀、棕背雪雀、白腰雪雀、褐翅雪雀、藏雪鸡和西藏毛腿沙鸡等几种鸟类。其中冬季藏雪鸡向藏南方向迁徙转移,西藏毛沙鸡则迁至4000米以下,它们经常出没于旱獭和鼠兔的弃洞,以躲避敌害和不良天气或利用为巢穴,这种“鸟鼠同穴”现象,在高原上十分普遍。
纳木错湖区水禽很多,其中最普遍且数量占优势的是留居鸟,主要有棕头鸥、斑头雁、赤麻鸭、燕鸥。在高海拔山地,鸟类一般稀少,但能生活于此的种类,均有高度的适应能力。黑颈鹤是纳木错沼泽地惟一的鹤类,在高原腹心和北部繁殖,在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及其南部喜马拉雅南麓、滇西北横断山区和贵州高原西北草海一带越冬。西藏雪鸡可作为高原的代表,常在高山草甸、灌丛带栖息,浅灰的毛色与岩块相似,不易发现,以高山植物嫩叶和花为食,并能在冰川和永久积雪带附近活动,冬季不作垂直迁徙,对严寒无所畏惧,在积雪山地随岩羊、盘羊踩开的地方觅食。红嘴山鸦、黄嘴山鸦、胡兀鹫、岩鸽、雪鸽等均为高山常见鸟类,可在高山岩隙中营巢。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在该区域内分布比较稀少,种类非常有限。
3湿地资源: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纳木错拥有依存于高原湖泊的多种典型湿地生态类型,包括湖边沼泽、河口、湖岸浅水区、湖岸湿草甸、岩石湖岸、沙质湖岸、砂石质小岛和湖等等,发育了完整的高原湿地群落。由于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养育了一大批依赖于湿地生存的物种,其中包括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和自治区重点保护动物,此外还有大量的青藏高原特有种。虽然这里分布的野生动物种类不多,但是部分物种的数量相当大,如雁鸭类等,十分引人注目。
4风能、太阳能资源:青藏高原地势高峻,空气洁净,日照充足。据气象资料,纳木错地区每年的日照时数超过3000小时,太阳能资源相当丰富。多风是纳木错流域的显著特点,区域内8级以上大风日每年超过80天,因此纳木错的风能资源亦相当丰富。
太阳能资源和风能资源在纳木错地区基本上没有被利用,这两项清洁能源有非常广阔的开发和利用前景。
5旅游资源:纳木错以其2000平方千米的湖水面积雄据青藏高原众多湖泊的第二位,湖面海拔高达4718米,高出第一大湖青海湖约1500米。东南的念青唐古拉山山脊平均高度达6000米,主峰更高逾7000米。碧水映照雪山、白云、蓝天,景色分外美丽壮观。
纳木错位于念青唐古拉山角下,被当地居民奉为圣湖,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湖水是圣水,据说藏族人民饮之可以消灾去病。纳木错地区在历史上曾经被蒙古人占领过,还有一个蒙语名叫“腾格里海”,有人说她是一个内陆海,有随月亮盈亏而潮涨潮落现象。她的色彩时而碧蓝,时而苍翠,时而蓝绿,时而暗蓝,在每年的5月~6月间还能看到景象万千的海市蜃楼。
纳木错的神奇还在于湖面结冰封冻和化冰解冻方面。传说每年藏历元月十五日左右一天之内,整个湖面结冰封冻,而头一天,大部分湖面都还见不到浮冰。到藏历四月十五左右,也在一天之内湖面大部分冰冻消失,人们当天即可重见湖浪。
此外,纳木错为西藏著名的佛教圣湖之一,传说是赋有生命的,属羊,西藏百姓有羊年转湖的风俗。每逢羊年是圣湖开放的盛大节日,成千上万的西藏各地朝圣者到纳木错朝拜,并进行转湖活动,成为西藏三大朝山拜湖活动之一(即马年转阿里的岗仁波齐,猴年朝拜杂日圣山)。转湖历史悠久,香火鼎盛,据说轻装徒步行走需要18天左右,赶着驮行李的牦牛走需要一个多月,磕等身长头转湖一周需历时4个月左右。纳木错东南侧的念青唐古拉山被西藏人民视为神山,其主峰念青唐古拉峰矗立于当雄县宁崇村与纳木错的中间地段,海拔高度为7111米,沟通祖国内地和雪域西藏的主要通道——青藏公路就从神山南坡角下通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