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郭沫若的历史剧代表作《屈原》在山城重庆公演,反响强烈。作为编剧的郭沫若自然也常去观看演出。在剧本上演三四次后的一个晚上,他与扮演屈原侍女婵娟的张瑞芳在后台谈起了第五幕第一场中婵娟满怀愤懑痛斥背叛老师的宋玉的一句台词:
宋玉,我特别的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郭沫若说:“在台下听起来,这话总觉得有点不够味。似乎可以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再加上‘无耻的’三个字。”张瑞芳没有马上回答。她站起来,学着舞台上的动作和各种语气表演了一番,最后摇头道:“好像还是不大够味儿!”“还是不大够味儿?”郭沫若似乎有点为难了,他一时实在找不出更满意、更恰当的话来代替它。正在一旁化妆的张逸生(剧中钓者的扮演者)插话说:“‘你是’不如改成‘你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那就够味了。”郭沫若听了大受启发,觉得这一个字真是改得非常恰当。
为什么这一字之改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从语气的角度来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只是单纯的叙述语,缺乏强烈的感情色彩;而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则成了坚决的判断句,省略了“你真该死!”“你真不是东西!”或“你真是禽兽!”之类极度强烈的语句,就像是指着宋玉的鼻子痛骂他的卑劣无耻一样,当然比一般的陈述句感情强烈而语气有力。改“是”为“这”,的确增强了语势。同年5月30日,郭沫若在《瓦石札记·一字之师》(见《沫若剧作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4月第1版第193页)一文中还特地记载了这段修改佳话,附在剧本之后,盛赞张逸生作为“一字之师”给他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