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夏,沈雁冰(茅盾)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之后由亲戚荐介,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兼从事文学创作。沈雁冰出类拔萃的才干,很快为商务印书馆领导层所重视。上海滩的报纸杂志上,年轻的沈雁冰也初露头角,为文坛所瞩目。
1918年春节,23岁的沈雁冰和孔德沚结婚。沈雁冰这个新青年和不识字的妻子十分恩爱,沈教妻子识字,替妻子取名,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自己倡导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观念。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沈雁冰成为中共第一批党员,他利用在商务印书馆的有利条件,担任了中央联络员,同时成为中国第一个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骨干。1925年,孔德沚由瞿秋白夫人杨之华等介绍,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沈雁冰大革命时期在广州曾与毛泽东一起任职于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为毛泽东的副手。1926年底沈雁冰来到刚被北伐军攻克的武汉,任中央军政学校武汉分校的政治教官与《汉口民国日报》的总主笔。大革命失败后,他遭南京国民政府通缉,先避居武汉,不久逃回上海。
1927年8月下旬,沈雁冰蛰居在景云里11号半的三楼家里,足不出户。不能会客,不能参加活动,和党组织失去了联系,苦闷、烦恼、迷惘缠住了沈雁冰的整个心灵。“中国革命究竟往何处去?”在探索的苦闷中沈雁冰拿起了笔。对此,沈雁冰曾说:“我是真实地去生活,经验了动乱中国最复杂的人生的一幕,终于感得了幻灭的悲哀,人生的矛盾,在消沉的心情下,孤寂的生活中,而尚受生活执著的支配,想要以我的生命力的余烬从别方面在这迷乱灰色的人生内发一星微光,于是我就开始创作了。”
中篇小说《幻灭》是1927年9月初动手写的。一种强烈的、一吐为快的创作冲动撞击着他,使他写得很快,只用四个星期,就写完了。当时在白色恐怖下,夫妇俩都不能参加工作,只得呆在家里。幸好沈雁冰的稿费收入,尚能维持全家的生活。
写完《幻灭》后,沈雁冰又接着写中篇小说《动摇》和《追求》,并以“茅盾”为笔名发表。同时也写了一些散文和评论,还写了第一个短篇小说《创造》。1928年6月的一天,陈望道来看茅盾。陈望道和茅盾说了一阵子写作的事以后,望着茅盾苍白的脸庞,忽然想起什么似的,对茅盾夫妇说:“天这么热,闷在这小楼里,时间一长,会弄出病来的。……何不到日本去一下,换换环境,呼吸点新鲜空气?”
茅盾夫妇一听,认为有道理。但茅盾又不无担心地说:“办法倒是个办法,但我不懂日语,在日本生活不方便。”
“这个好办,吴庶五已在东京半年,她可以照顾你的。”吴庶五是陈望道的女友,和茅盾也认识。
“这样倒是可以考虑的。”茅盾同意了。这时,孔德沚插话说:“什么时候才能走呢?”
“雁冰先生定后,我就去订船票,拿到后就走。还有兑换日元等,也由我去办吧。”陈望道说。
陈望道办好日元的兑换、船票的订购后,便请茅盾到他家去取。这天晚上,茅盾来到陈望道家,发现几年前上海平民学校的学生秦德君也在陈家。闲谈中,茅盾知道秦德君也去日本,正好与自己结伴同行。陈望道请茅盾照应秦去日本的生活。茅盾自然答应。
秦德君是四川忠县人,是五四运动中涌现出的新女性。1920年她在成都读书时,因提倡女子剪发与男女平等,被学校开除。她在吴玉章、陈愚生等人的资助下,走出四川,先后到武汉、北京等地,结识了恽代英、邓中夏、李大钊等中共领导人,并由李大钊介绍到上海工作。1922年她由邓中夏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当上了沪宁一带工人运动与学生运动的通讯员。1925年她奉命到西安女子模范学校任教,并从事秘密工作。大革命失败后,她与组织失去联系,辗转来到上海,住到友人陈望道家中。她想到苏联去,陈望道就要她先去日本找他的女友吴庶五,再设法找中共组织联系赴苏之事。1928年7月初的一天,上海黄埔江畔的远洋航运码头上,32岁的茅盾化名方保宗,22岁的秦德君化名徐舫,登上去日本的小商轮。在船上,除了茅盾和秦德君是中国人外,其余都是日本人。日本人以为他俩是夫妇。而此时的茅盾和秦德君面对大海,都有一种飘零感,经历大革命的洗礼,却又找不到组织,同去流亡海外,自然有许多共同的语言,因而谈得很融洽,渐渐地彼此心里都萌生出一种别样的感觉,感情发展迅速,自在情理之中。轮船到达日本神户,他们上岸。日本宪兵照例要检查。茅盾与秦德君站得很近,行李也靠着,日本宪兵误以为他们是夫妇,指着秦德君问茅盾:“她是你的夫人吗?”茅盾随口用英语回答:“是的,她是我亲爱的妻子。”秦德君也没有申辩。在日本,他们的感情日益加深,茅盾亲切地称秦德君是他的“救星”,是挽救他的“北欧命运女神”。
到东京后,茅盾住在一个中等旅馆———本乡馆,秦德君住进了“东亚预备学校”女生集体宿舍。两人相距很近,来往密切。那时,思想苦闷心情孤独的茅盾,很需要得到感情上的安慰。这年的冬天,“岛国冬长,晨起浓雾闯牖,入夜冻雨打檐,西风半劲时,乃有远寺钟声,苦相逼拶,抱火钵打磕睡而已。”在这样的心情下,茅盾和秦德君同居了,并决定迁居京都。一到京都,茅盾和秦德君都非常满意友人杨贤江帮助找的一间寓所。茅盾晚年对这个寓所有段回忆:我的寓所离杨贤江的寓所有一箭之遥。这是临小池的四间平屋,每间约有八铺席大小;当时我与高氏兄弟(高尔松、高尔柏———引者)为邻,各住一间,另两间空闲。房东就住在附近,亦不过一箭之遥。这里,确实很安静,从屋子的后窗,看得见远处的山峰,也不是什么高山,但并排有五六个,最西的一峰上有一簇房子,晚间,这一簇房子的灯火,共三层,在苍翠的群峰中,便像钻石装成的宝冕。小池子边还有一排樱树。明年春季,坐在屋中便可欣赏有名的樱花,想到这,便觉得我的新居确实是富有诗意;对写作十分有利。”在那里,茅盾写了小说《虹》,还有不少游记散文,作品源源不断地寄回国内发表,换取稿费维持生活。秦德君则帮他抄写稿件,并常帮他出些主意。例如她向茅盾建议:把“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合而为一,叫作《蚀》,如日月之蚀,既是暂时现象,又是必然现象,岂不正是现实主义?茅盾十分欣赏秦德君的这个建议,就采纳了。不久茅盾因“幻灭、动摇、追求”受到批判,下决心要再写一部有份量的小说出来扭转舆论,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素材,无从动笔。他说有关他家乡的素材都被他写光了,在创作素材方面,自己已是倾家荡产了,唯一的希望就是依靠“北欧命运女神”———秦德君。他对秦德君的经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缠住秦德君讲述往事,准备从中挖掘可作创作素材的东西。
秦德君叙述的自己的故事,激起了茅盾强烈的创作欲望。他赞叹说:“这都是些极好的小说材料!你呀,好比手里捧着一大把铜钱,只要用一根线穿起来,就是很好的文学作品。”茅盾开始寻找这根线,构思主题与人物、情节,借以反映广阔而又复杂的时代与社会生活。
在构思完成后,茅盾于1929年4月开始写作这部小说。这是茅盾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茅盾在写作过程中,总是先把情节讲给秦德君听,直到考虑成熟了才动笔。秦德君帮助抄写,还间或提些修改意见。小说的命名《虹》也是秦德君提出来的。她说:虹是在某种气象变幻之中而形成的。它有妖气,有魔力,且美丽。秦德君的故乡四川之气象,最容易出现彩色缤纷的虹,它对人有无限的吸引力,又能使人迷惘。茅盾高兴地接受了秦德君的建议,说:“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的阿姐好!”从1929年4月到8月,他将这部小说分成一段一段地寄往上海,在《小说月报》上连载。原计划要写到大革命,但在1929年8月,因秦德君意外怀孕要回上海进行人工流产,他便中止了该小说的写作。后来秦德君又回到了日本。
茅盾和秦德君同居的消息,也传到了上海,传到了家里。茅盾到日本后,孔德沚就通过党组织找到了工作,在一女校当教务长。当孔德沚得到这个消息,起先是不相信,后经证实,便是委屈地大哭,直到婆婆来劝,才止住了哭。婆婆说:“茅盾会回心转意的。”
婆婆的估计没有错。1930年4月初,茅盾和秦德君一起回到上海,暂住在杨贤江的家里。茅盾带着秦德君去看望了鲁迅,还帮助秦德君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又带着秦德君看望了自己的母亲,并与茅盾旧日商务印书馆的朋友联欢。这期间,秦德君又一次怀孕人工流产。但是不久,由于陷入一系列家庭纠纷,加上政治威胁、经济拮据,他俩分手了。这时,长篇小说《虹》还未写完。两人分手时,茅盾拉着秦德君到一家照相馆合照一张6寸相片,各持一张以为暂时分离纪念,并约好4年为期,再合百年之好。茅盾还要秦德君写一份简历,拟为她联系中共组织。两人并约定,4年后再合写《虹》的后半部。
但是,自此一别,两人劳燕分飞,再也未能走到一起。茅盾重又回到妻子孔德沚身边,但他要求恢复中共组织关系的希望却没有实现。秦德君回了四川,这场风波终告平息。
此后,茅盾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写出了《子夜》等名著。1949年以后,他出任国家文化部第一任部长与全国政协副主席,于1981年以85岁高龄去世。但在他晚年写的关于自己一生的传记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中,不知出于什么考虑,对在东京与秦德君同居两年的生活及共同创作《虹》一事只字未提。
秦德君自1930年8月中旬与茅盾分手后,因病住到上海福民医院,后由其侄儿秦国士协助,回到四川忠县老家休养,一住4年,病愈后曾到川军刘湘部队任参议官。1945年她加入民盟,任妇女运动委员与妇女文化公司总经理兼常务董事。1946年到1949年她又在上海做中共地下交通工作,参与策反国民党军起义。1949年5月17日,秦德君被国民政府逮捕,并被判处死刑,后因上海解放而幸免于难。
解放后,秦德君奉调北京,从1954年开始,历任第二至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5年4月,年近80的她,在香港《广角镜》月刊上发表了《我与茅盾的一段情》,披露了以上一段鲜为人知的史事。而当日同在日本,熟悉茅盾与秦德君这段生活的作家胡风,也在其回忆录《回忆参加左联前后》中,对此事作过简略的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