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一直有个愿望,想到浙江乌镇茅盾故居去一次,去寻觅感受茅盾作品中的原型和茅盾笔下江南蚕桑水乡的风情画卷。不久前,终于如愿以偿。
乌镇离桐乡市13公里。茅盾故居就在镇中一条宽不足3米、全用石板铺成的叫做观前街的老街。沿街两侧的商贾民居,门面大多是木板做成的排门,保留着清末民初前店后坊、前店后宅的建筑式样。当我走进这条古老幽静的小街时,我仿佛走进了历史,走进上一世纪的三十年代。
故居经中央批准于1984年重新修复的,为四开间两进深的二层楼房。紧靠故居东邻的就是茅盾童年读书处“立志小学”,大门两旁刻有一副大对联:“先立乎其大,有志者竟成。”现已整个辟为展室。读书处与故居已打通。
故居门口有一间青黎阁服务部,专卖有关研究茅盾的著作和邮封等纪念品,在曲尺柜台前,我和掌柜的老先生有一段简短的对话颇耐寻味。我问:“展室有讲解的吗?”老先生用浓浓的乡音回答说:“才得有一批客人进去,作兴讲解已经开始了。”呵,“才得”、“作兴”,不就是茅盾在《春蚕》中熟悉的方言土语吗?
茅盾少年勤奋好学,才思敏捷。在展室,我亲眼看到他少年时代的作文簿上老师批了密密匝匝的长圈,很像一条条长辫子,所以,传说他在同学中有“辫子先生”的雅号。他13岁写的《秦始皇汉高祖隋文帝论》,老师赞其:“目光如炬,笔锐似剑,洋洋千言,宛如水银泻地。”
茅盾从小就由母亲陈爱珠亲自教他念书。他在《我走过的道路中》写道:“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的母亲。”直到晚年,茅盾对母亲的爱永远是深沉的。1970年秋天,他还写过一首《七律》忆母亲:“乡党群称女丈夫,含辛茹苦抚双雏。力排众议遵遗嘱,敢犯家规走险途。午夜短檠忧国是,秋风落叶哭黄垆。平生意气多自许,不教儿曹作陋儒。”此诗和《八十自述》均于1985年一起发表。
在展室,我最感兴趣的是发现了一首至今尚未发表的打油诗,写于1977年2月,痛痛快快地鞭挞了江青的为人。诗曰:“卒子过河来对方,一横一纵亦猖狂。非缘勇敢不回首,本性难移是老娘。潜伏内廷窥帅座,跳窜外地煽风狂。春雷惊破春婆梦,叛逆曾无好下场。”
早就听说茅盾在1934年用《子夜》的稿费,花去一千银元,在故居后园重修三间平屋所谓“稿费换书斋”的佳话。今日不仅书斋仍在,而且当年茅盾在平屋小径亲手种植的一颗棕榈和一丛天竹仍然枝繁叶茂,生机勃勃。人去树长青,不禁令人感叹。
茅盾故居像一座文学博物馆,像一本人生教科书。走进茅盾故居,真能领悟做人做学问的道理;走出茅盾故居,我们又应该怎样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