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师 > 教师分享 > 正文 返回 打印

从乡村小木匠到画坛巨匠的齐白石

网友投稿  2022-03-08 00:00:00  零零社区


  被称为二十世纪欧洲画坛泰山北斗的毕加索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不敢去你们中国,因为中国有个齐白石。”虽然这只是一句风趣的戏言,但也可见齐白石在世界画坛的崇高地位。我看了林浩基写的《齐白石传》,又欣赏了《齐白石画集》收集的画作,真正体会到了齐白石一生的艰难、曲折、传奇和伟大。
  一、齐白石出身贫寒,曾靠做雕花木匠谋生
  齐白石在1864年1月1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白石铺杏子坞,宗族派名纯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他少年时体弱多病,4岁时祖父齐十爷开始教他认字,8岁时在外祖父周雨若开的蒙馆里读书,并开始用毛笔描红练字,但他每次练完字后都要在习字的描红纸上画一、两张画,画雷公神像,画杂货铺的焦老头,画花卉、树木、飞鸟、虫鱼等等,被外祖父狠狠地责骂了一顿也不悔改,只是不敢再用描红纸来画,尽量用费纸来画。由于家里贫穷,他只读了半年书就不得不辍学帮家里干农活,上山砍柴、放牛。他一边放牛,一边砍柴、拾粪,还一边温习旧读的功课、练字、画画。有一次他只顾读书,竟忘了砍柴。被祖母说过后,他就每天先把书包挂在牛角上,拾满了粪,砍足了柴,再读书。有不懂处,他就在下山时绕道外祖父家请教。就这样他读完了大半部《论语》。他父亲见齐白石体弱力小,难学田里农活,决定让他学一门手艺。他15岁时拜粗木作齐仙佑为师,齐仙佑嫌他力气小扛不动大檩条,三个月后把他退回家。他接着再拜另一个粗木作齐长龄为师。有一次他随师傅做工归来,遇三个专门作雕花木器的细木作,师傅恭敬让路并问好,还对他说:“做大器作的人,不敢和做小器作者平起平坐。不是聪明人,是一辈子也学不成细木作的。”齐白石心中不服,暗下决心改学小器作。经齐长龄推荐,他16岁时转拜雕花木匠周之美为师,学小器作。身怀绝技的周之美对这位徒弟倾注了全部的心血,把全部雕花技艺都教给了他,齐白石从此开始了雕花木匠的生涯。由于他干活勤快、刀法娴熟、善于创新,他的手艺渐渐超过了师傅周之美,成为当地有名的“芝木匠”。有一次他在一个姓蔡的书香人家做雕花木活时,借到一部乾隆年间刻印的彩色《芥子园画谱》,就用了半年时间,在油灯下用薄竹纸勾影,染上色,钉成十六本。从此,他做雕花木活,便以画谱为据,为雕花做各种各样的新样式,他的雕花技艺飞跃到了一个新的境地。
  二、艰辛学画,由雕花木匠转为民间画匠
  齐白石得到《芥子园画谱》后,除了继续做雕花木活,还兼练习作画。他按照画谱临摹了上千张手稿后,他的画已渐渐地成熟,在家乡也渐渐地有了些名气,越来越多的乡亲们来请他来画神像、佛像,到后来找他画画的人甚至比找他雕花的人还多。看到乡亲们节衣减食省下钱请他画神像、佛像来拜,心地善良的他帮乡亲们画神像、佛像从不收取润格(报酬)。27岁时,他经好友齐公甫介绍见到了纸扎匠出身的湘潭画像第一名手萧芗陔。为了能拜萧芗陔为师,他把自己根据以前看过的戏《八仙过海》里见过的铁拐李的形象画了一幅《铁拐李》给萧芗陔看。萧芗陔看后大为欣赏,立即画了一幅画圣吴道子的画像,在吴道子的画像前举行了齐白石的拜师仪式。萧芗陔又介绍他认识了当地著名画家文少可。在萧芗陔和文少可两位老师的精心教育下,他开始正式学习画笔的选择、墨与颜料的调制和性能等等绘画的基础知识,学习“以形写神”的技法。27岁时,被称为“寿三爷”的湘潭著名画家胡沁园看到他的画,起了爱才之心,正式收他为学生,让他到竹冲韶塘自己家里住下专心学习。拜胡沁园为师是齐白石一生中的最大转折点。胡沁园又介绍他跟续聘在胡家的湘潭名士陈少蕃学读书、写诗。两位老师为齐白石取名“璜”,取号“濒生”,取别号“白石山人”。陈少蕃除给他讲解《唐诗三百首》外,还教他读《孟子》、唐宋八家的古文等,并让他闲时读《聊斋志异》一类小说。胡沁园教齐白石工笔花鸟草虫,把珍藏的古今名人字画拿出让他观摩,又介绍他向谭溥(号荔生)学习山水画,并鼓励他“一面读书学画,一面卖画养家”。在胡沁园的极力推荐和提携下,找他来画像的人越来越多,他逐渐扔掉了斧锯,改行画肖像,专作画匠,在家乡杏子坞、韶塘一带画像谋生。30岁时他的画逐渐在方圆百里渐渐有了名气。他除画像之外,也画山水、人物、花鸟草虫、仕女等。由于他画仕女画得很美,还得了一个“齐美人”的称号。有一次萧芗荄来到胡沁园家里裱画,在胡沁园的建议下,他开始跟萧芗荄学裱画,经过半年多的学习,他不仅学会了裱新画,还学会了难度最大的揭裱旧画。一张破损、陈旧的原画,经他的手,能揭得不损分毫,能裱得清新悦目,凡破损的地方补得天衣无缝,污点、黑点也冲洗得干干净净。1894年他与王训等发起组织诗会,成立了“龙山诗社”,齐白石年最长,被推为社长。同时他经好友黎薇荪介绍跟刻印能手黎铁安学习篆刻,由于他是雕花木工出身,刀功精湛,篆刻渐渐也有了名气,找他来刻印的人也越来越多。37岁时在铁匠出身的好友张仲飏的介绍下,他拜了张仲飏的老师、声望在胡沁园之上、在湘潭名倾一时的鸿儒王湘绮为师。38岁时经胡沁园介绍,他给住在湘潭城的一位江西盐商画了十二幅六尺中堂《南岳全景图》,是着色浓艳的青绿山水画,画得气象万千、泼墨淋漓、熠熠生辉。江西盐商看后非常满意,给了他三百二十两银子的润金。他拿这笔钱承典了距星斗塘五里远的梅公祠的房屋,全家迁居梅公祠。他在祠堂内做了一间书房,命名为“借山吟馆”。
  三、六出六归的远游,广交朋友,广闻博见,大大开阔视野和胸襟
  从1902年起,齐白石应朋友之约远游,六出六归,历时八年,历经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北京、陕西、江西、安徽、江苏、广东、广西等省市,走过很多江河湖海,探访过许多名山大川、寺庙古迹,饱览名山大川,广结当世名人,与樊樊山、夏午诒、郭葆生、曾熙、杨度、曾招吉、汪颂年、蔡锷将军、黄兴等人结交为友,画了很多写生,临摹了很多前人名画,见识和胸襟大大开阔,画风也为之一变。他不再依照画谱程式亦步亦趋地描摹,而是通过写生寻求新的构图、新的意境、新的画法,画作充满了生气和创新。他在1910年把写生画稿整理一遍,画成一套52幅的大册页《借山图》,画的都是著名的景色,如西安的“雁塔坡”,广州的“独秀山”、江西的“腾王阁”等等。后来他又根据湘潭石门一带的景色为胡廉石创作了大册页《石门二十四景》。这两套大册页都源自他看过的景观,但又不拘泥于对具体景观的写生素材,而是删繁就简,意想心造,写他心中的“山水”。
  四、初到北京时画作备受冷落,经过衰年变法,独创了“红花墨叶”一派的大写意花鸟画风
  1917年,55岁的齐白石为避家乡兵匪之乱,只身赴京卖画、刻印为生,在1919年正式在北京定居。他在八年间的六出六归,画风渐变,走上明末清初的石涛、八大的冷逸风格。但当时北平画坛多数画家认为他的绘画笔墨“粗野”,戏称他的作品是“野狐禅”。他潜心学习、多年追求后才脱去民间画风而倾心于石涛和八大的冷逸风格,却不被接受和遭到冷遇,画价比同时的一般画家便宜一半也少有人问津,生活非常清苦。
  齐白石在北京结交的挚友、画坛大师吴昌硕的高足、著名大写意画家陈师曾力劝齐白石改变以前的画风,用“画吾自画自合古”来激励他自创一格。陈师曾还把自己珍藏的、从不轻易示人的、他恩师吴昌硕的作品全部拿出来给齐白石看,让他慢慢研究,还介绍了吴昌硕曾学习过石涛、八大等人的画风却又创造性地走上大写意画道路的经验。齐白石听从了陈师曾的劝告,努力改变画风,他以“扫除凡格总难能,十载关门始变更”的超常毅志和精力,用10年时间关门杜客,潜心研究,摸索适应自己才秉、气质和学养的艺术道路。陈师曾每过三、四天就来一次,亲眼目睹他的画风不断地变化,还不停地指点他。有些作品一经陈师曾指出毛病,他马上重新画过,直到两人都满意为止。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创出了红花墨叶的双色花卉与浓淡几笔虾、蟹、草、虫的画法,被人称为“衰年变法”。他独创的红花墨叶法,是使用西洋红画花,用浓墨写意法画叶,而且往往工写结合,在写意的花叶里头配上一两只工笔的蟋蟀、螳螂或蜜蜂等草虫。他还善用晕蜂题法画蜜蜂,是先用清水在蜂翼部位涂湿一片,然后用浓墨在身和翼的接合部位上接触,使墨在水中作放射状漾开,立刻收到蜜蜂双翼急速抽动的效果。他在下笔画虾时,既能巧妙地利用墨色和笔痕表现虾的结构和质感,又以富有金石味的笔法描绘虾须和长臂钳,使纯墨色的结构里也有着丰富的意味,有着高妙的技巧。
  当齐白石告别了石涛、八大冷逸风格,创造了“红花墨叶”一派的时候,意味着他抛弃了古人表达情怀的形式,找到了他自己表现情感的自我形式。这是一场重大的视觉革命,它适应了现代人的审美节奏,也适应了文人画在其历史性的转变中向大众靠拢的趋势。追求色彩表现力的强化,把黑作为一种色彩和其他色彩的对照,当时以吴昌硕为代表的海派艺术家已经有所突破。齐白石的新发明在于在吸收了吴昌硕画法的精华的基础上,大胆地引进了民间艺术的审美特色,使色调更加纯化。他保留了以墨为主的中国画特色,并以此树立形象的骨干,而对花朵、果实、鸟虫往往施以明亮的饱和的色彩,仿佛是将文人的写意花鸟画和民间泥玩具的彩绘构成了一个新的艺术综合体。如《荷塘翠鸟》中的墨叶、红花、翠羽,《荷花鸳鸯》中的焦墨叶、深红花,黑色、黄色、绿色合成的彩羽,《好样》中的墨叶子、黄葫芦、红瓢虫,这些都是典型的齐白石的色彩构成,那是他对乡间风物本身色彩的提炼,那是一种热烈的乡思情感的外化。
  齐白石追求“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以其纯朴的民间艺术风格与传统的文人画风相融合,不仅扩展了文人画表现的题材,而且也更新了文人画的艺术境界,形成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开创了具有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的写意花鸟画的新篇章。他的作品以写意为主,笔墨奔放奇纵,雄健浑厚,挥写自如,富有变化,善于把阔笔写意花卉与工笔细密的写生虫鱼巧妙结合,造型简练质朴,色彩鲜明强烈,画面生机蓬勃,雅俗共赏,独树一格,达到了中国现代花鸟画的最高峰。他也被画界推上了与吴昌硕并驾齐驱的崇高地位,并称为“南吴北齐”。
  五、画花草禽鸟、瓜果蔬菜、虫鱼走兽,题材之广,前无古人
  明清以来的大写意画家,涉猎题材有限。齐白石却不同,他所画题材极其广博,从人物、山水到花鸟、鱼虫、走兽几乎无所不画,别说是大写意画家,就是小写意画家和工笔画家,也难以与他相比。胡龙龚在《齐白石传略》中说齐白石笔下的花卉不下一百种。郎绍君在《下笔如神在写真》一文中统计到齐白石笔下叫得上名字的花草就达到74种,蔬果达到39种,禽鸟达到32种。从这个统计可知,齐白石绘画题材之富、描绘能力之强。齐白石正是利用自己曾经是农民,在农村生活了半辈子,所见过的花草禽鸟、瓜果蔬菜、虫鱼走兽远远超过城里的文人画家的优势,将自己的花鸟画题材尽可能地拓宽、扩大,将各种城里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花草禽鸟、瓜果蔬菜、虫鱼走兽收进画中,既给人们一种新颖别致的感觉,又使自己的作品“雅俗共赏”,深受广大老百姓和文人的喜爱。他在农村的田野山间常常看见的菊花、玫瑰、麦穗、茅草、竹子、草鱼、虾蟹、青蛙、麻雀、小鸡等花草禽鸟,或者是他母亲菜园子里种的白菜、萝卜、辣椒、玉米、瓠瓜等瓜果蔬菜,他在家一直养着纺织娘、蚱蜢、蟋蟀、蝴蝶、蜻蜓、蜜蜂、螳螂等草虫,这些花草禽鸟、瓜果蔬菜、虫鱼走兽,便成为他画中常见的题材。他在《白石老人自述》一书里就提到,梅兰芳家中“种了不少的花木,光是牵牛花就有百来种样式,有的开着碗般大的花朵,真是见所未见,从此我也画上了此花。”又曾说过他画荔枝是和好友郭葆生到与越南接壤的钦州,那时正值荔枝上市,“沿路我看了田里的荔枝树,给着累累的荔枝,倒也非常好看,从此我把荔枝也入了我的画了。”当时还从来没有人画过荔枝,他在钦州画了六、七幅荔枝图,很快就被抢购一空,他的荔枝画也轰动了钦州城。齐白石所画题材之广博,不仅远胜当时最著名的大写意画家吴昌硕,即使在整个中国花鸟画史上也找不出第二人。
  六、对花草禽鸟、瓜果蔬菜、虫鱼走兽的细察入微、精于审物、悉心研究无人能比
  齐白石和张大千在当时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坛上被称为“南张北齐”。但在画界一直流传着张大千向齐白石求教的故事。一次,张大千画了一幅《绿柳鸣蝉图》,送给当时号称“吉林三杰”之一的著名收藏家徐鼐霖。该图画了一只大蝉卧在柳枝上,蝉头朝下,作欲飞状。蝉的神韵与柳枝的飘摇,格外生动可爱。徐鼐霖得到此画后,非常珍爱,特意拿去找齐白石,想请他在画上题首诗,以此画作为徐家的家传至宝收藏。谁知齐白石仔细看了一番此画后,胸有成竹地说:“大千此画谬矣!蝉在柳枝上,其头永远应当是朝上的,绝对不能朝下。”这诗自然没有题成。徐鼐霖只好把画拿了回来,并把齐白石的意见转告给了张大千。张大千听后心中很不服气,抗战时他回到四川,有一年夏天中午,居处附近的蝉声聒噪得甚是厉害,他与儿子心智、画家黄君璧,一块儿跑出去察看。只见几棵大树上,密密麻麻地趴满了蝉,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头朝上,只有少数的头朝下。而附近几株柳条上的蝉,则无一例外的头朝上。张大千这时想起齐白石的话,大为感佩,只是还未完全明白其中的奥秘。抗战胜利后,张大千回到故都,专程去向齐白石请教这个问题。齐白石说:“画鸟虫,看似貌不起眼,但必须要有依据。多观察,方能不致闹出笑话。拿蝉来说,因其头大身小,趴在树上,绝多是头在上、身在下,这样可以抓得牢。如果是在树干上,或者是在粗的树枝上,如槐树枝、梨树枝、枣树枝之类,蝉偶尔有头朝下者,也不足奇,因为这些树枝较粗,即使是头朝下,也还可以抓得牢。但是,柳树枝就不同了,因其又细又飘柔,蝉攀附在上面,如果是头朝下、身在上,就会站不稳了。所以,我们画一张画,无论是山水人物花鸟虫兽,都必须要有深刻的观察体会,然后再动笔。这样,才能充分表现出所画对象的真实姿态,和它们栩栩如生的气韵风格。否则,画出来的必然不像,与现实的不合,这就叫欺世不负责!大千先生,你说是不是这样呢?”张大千听了齐白石的这一席话,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事隔不久,徐悲鸿在家里设宴,专门招待齐白石、张大千二人。饭后,齐白石乘兴挥毫,用墨画了三片荷叶,又用赭红色画了两朵荷花,送给徐悲鸿的妻子廖静文,以示答谢。张大千随之也应廖静文的邀请,想在此图上补画几只小虾,在荷下水中嬉戏。张大千画着画着,忽觉得有人在暗暗地拉他的衣袖,回头一看,是齐白石。齐白石将张大千拉至一边,轻声地说:“大千先生,虾子只有六节哟!不论大小,其身子只有六节,不能多画,也不能少画。”张大千仔细一看,原来自己刚才画得入神,只顾追求画面的完美,而忽略了生活的真实,虾子的节数不是画多了,就是画少了。尽管他这时还搞不清楚虾子究竟有多少节,但深信齐白石说的不会错。于是,他在画上又多画了些水纹与水草,把节数不准确的虾身遮盖了起来。回到旅馆后,张大千立即请人买来活虾,倒在盆中,并亲手将虾放在手中仔细观察,详细数节。齐白石说的果然不错,不论大小,虾身都是只有六节。这一次他对白石老人更加敬佩了。当然不能以此来判定张大千不如齐白石,因为张大千最擅长的是山水画,而齐白石最擅长的花鸟画,两人各有千秋。只是齐白石这种认真细致的敬业精神与踏实作风是张大千自愧不如的。其实何止张大千不如,就是整个中国绘画史,象齐白石这样对所画的物象进行如此精细地观测、如此深入地研究的人,也决找不出第二人。
  齐白石绘画的题材大都来自农村大自然,源自直接的农村生活经验,是他看过、养过、与它生活过的东西,所以他把握得非常精准,画得非常传神。他在《自传》中写道:“说话要说人家听懂的话,画画要画人家见过的东西。”他又在《小传自记》中写道:“二十岁后,弃斧斤,学画像,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只有鳞虫中之龙,未曾见过,不能大胆敢为也。”
  形神俱似,是齐白石对花鸟艺术的要求。为达此目的,他对花鸟虫鱼等物象,总是极尽观察、写生、临摹、记忆、研究和修改。他有勾存画稿的习惯,不论谁画的,只要有可取之处,都愿意勾描下来。这样做是为了积累形象,增加记忆储备。在《白石画稿》中,他勾描了数十种花草,都是勾临他人的旧本,勾临时又加以修改、注解,带有明星的研究性质。从该画稿能看出他对花卉达到了极其熟悉的地步。他平时谈起花鸟虫鱼的生长期、颜色、形貌、结构和性质等等,如数家珍,就象一个动植物学家。在评论花鸟虫鱼的丑俊、叙述它们的画法以及与“野岸柴门”、“竹篱茅舍”的关系时,又显出艺术家的本色。如他知道玫瑰的刺是向下生的,所以钩人衣服;知道南方的紫藤是花叶齐生,而北方的紫藤是先花后叶;知道鹰尾有9根羽,鸽尾有12根羽,棉花花瓣里的纹路等等。有一次他画鹤,觉得画得不好,就跑了很多趟中山公园和动物园去观察鹤。他为了画好鹰,要儿子到朋友那里借来一只鹰给他看。50年代北京要召开国际和平大会,请他画和平鸽,九十多岁的他常到徐悲鸿家去观察鸽子的动态,后来还干脆自己在家里养了鸽子。齐白石在画草虫方面也下一番苦功。他曾经“戏捉活虫写照”,把草虫用针钉在案头作写生,反复观察体会活虫的情状,与花木相配置。因此,他笔下的草虫活灵活现,翅膀的脉络和透明感,关节的弹性和虫爪上的绒毛等都栩栩如生。据说他早年画的蝗虫,掷在地上,可以引起群鸡争相扑啄。后人欣赏齐白石的草虫图,都要配上放大镜,才能欣赏到其中的精妙之处。
  博采众长、虚心学习是齐白石的学习作风。在1927年,65岁的齐白石应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林风眠之聘,开始在该校教授中国画。他的学生谢时尼拿了一幅自己画的《梅鸡图》请他指教。他觉得画中的梅和鸡画得都很生动,就对谢时尼说:“你画的这鸡太有味了,你看这尾巴!借给我回去临一张吧!”谢时尼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齐白石是一个名满天下的画坛大师,竟会借他的学生、一位20来岁的年轻人的习作去临摹。第二天,齐白石找到谢时尼,对他说:“你的画,我留作纪念,我临的这一张送给你,怎么样?”说着,他展开自己临的那一幅,临得十分精妙、传神,上面还有题词。先生向学生学习,既反映了齐白石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一面,也反映了他虚心学习的品格。
  七、以农心、乡心、童心来作画,充满真诚和情趣
  齐白石的作品既有文人艺术的高妙,又有民间艺术的朴素,在文人思维中又多了些泥土的芳香,在民间艺术的思维中又多了些翰墨文思。他大半生生活在农村,身为农村艺匠,从始至终保留着农民的审美趣味和理想。他有着对乡土风物真切的爱恋,毕生眷念着家园的一草一木,把童年的记忆和家乡的一切作为画题、诗题,这是齐白石作为一个善良农民所特有的情感。齐白石笔下的人物、山水、花鸟等作品具有质朴纯真的农民情感,使他的作品成为广受老百姓喜欢、雅俗共赏的精品,也使他成为家喻户晓的一代大师和人民的艺术家。如他画《小鱼煮丝瓜》,以四条还带着瓜花和藤蔓的丝瓜与几条活泼蹦跳的小鱼组成奇妙的画面,用浓墨画近景的蓝子,用淡墨画远景的鱼碟,并用碟子中跃起的三条小鱼将两组不相关的景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层次分明,笔简意深,所题的“小鱼煮丝瓜,只有农家能谙此风味”更是点睛之笔。当他画《白菜辣椒》时,不仅有感于红与黑的对比,同时也表达了“牡丹为花之王,荔枝为果之先,独不论白菜为菜之王,何也?”这样的愤愤不平。他在有关画白菜的题句中,也表达了“不是独夸根有味,须知此老是农夫”和“不独老萍知此味,先人三代咬其根”的意思。在他画中的那些油灯、算盘、锄头、柴耙等农家用品中,可以看到他农民的质朴。这些实际上就是齐白石对他的本色和本质的毫不掩饰的自我肯定和展示,彻底地打破了传统文人画中画竹即写“虚心”,画兰便写“幽香”的陈套。到齐白石的笔下,这些花鸟草虫才生机蓬勃地活起来,成为真正主宰着自已生命的生灵。
  与其他的文人画家只是把花鸟虫鱼作为娱玩、寄寓不同,齐白石所画的花草禽鸟、瓜果蔬菜、虫鱼走兽都直接联系着他的生活和劳动,联系着他早年的生活经历、生活场景,勾动着他的许多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的故事。这些故事虽然难以在花鸟图像中呈现出来,却是这些花鸟画的创作动机,常常以题诗作跋的形式透露出来,成为作品内容的一部分。齐白石画花鸟草虫,其实就是画他的童年,画他对祖父母、父母的思念,画他浓厚的思乡之情。在他画中的那些小鸡、青蛙、蝌蚪、麻雀、老鼠之类的小动物身上,可以看到了他的一片童心,看到了一位老人对儿童生活的怀恋,看见了这位“老小孩”的天真、可爱。如《他日相呼》中的两只争食的小鸡其实就是两个今日吵架明日和好的孩子写照;《自称》中的爬在秤钩上的鼠儿也正是生活中喜欢自称体重的小孩;他画围拢在一起的青蛙,就像是开故事会的一群顽童;画着小鱼围逐钓饵的《我最知鱼》,是因“予少时作惯之事,故能知鱼”;他77岁时画墨猪出栏,是因为他有一颗“牧汝追思七十年”的心;他画那些黑蜻蜓、红甲虫,是他还记得乡里人叫黑蜻蜒作“黑婆子”,叫小甲虫是“红娘子”,这正是农民眼中的草虫,是农民的审美情趣;画鲇鱼题“年年有余”,画石榴象征多子,画桃子象征多寿,这正是民间艺术喻意象征的特色;他笔下的钟馗、寿星、仙佛一类作品,也是农民们闲话聊天时嘴边上的审美对象。齐白石的花鸟草虫画之所以独领风骚,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他与花鸟草虫之间系着一份深情。他画花鸟草虫其实就是画他最可追忆的人生。
  八、精通诗、书、画、印,成为名副其实的“四绝画家”
  “四绝画家”,是文人画家的最高境界了。而齐白石是近代中国艺坛奇葩,是20世纪寥若晨星的“四绝画家”之首。他以绘画、篆刻、书法以及本性跃然纸上的题画诗,享誉当世。齐白石的画,因为大多数是金石用笔,所以他的碑体书法与印章加在画上显得很协调,同时也弥补了用笔变化不多形成的单调,加上齐诗清新质朴,与画面风格统一,所以诗、书、画、印在齐白石的画面上结合得很完美。
  齐白石在晚年曾对自己的一生艺事做出排序,自认为:“我的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与在画界的谦卑态度截然相反,他对自己的诗词艺术天赋相当自信、自负和自豪。他小时候因家贫,只念过短时期的私塾,但依靠阅读背诵古诗,逐渐领悟了诗词写作的奥秘,年纪稍长便能跟朋友唱和,组织诗社时还被大家公推为社长。他27岁拜胡沁园、陈少蕃为师,30多岁拜湖南名士王湘绮为师。在一次王湘绮组织的文人墨客的雅集场合,初出茅庐的齐白石即以一首“莫羡牡丹称富贵,却输梨橘有余甘”的七绝《咏牡丹》鹤立鸡群,令众人刮目相看。当时已经誉满大江南北的著名诗人樊樊山在为白石诗集作序时,评他的诗是“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确是切中肯綮的精辟评价。他的五言诗《题棉花图》就是典型的大手笔:“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恰似他的写意画,寥寥数笔,却意味无穷。再如他写的“星塘一带杏花风,黄犊出栏西复东”、“灯盏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等等,都令读者有置身自然、亲临其境之感。从始至终,贯穿和充盈着齐白石诗词的主线,是普通劳动人民最真挚、最朴素的感情,是真善美的人性。他运用通俗流畅、明白如话的语言,淋漓尽致地抒写亲情、友情和思乡、爱国之情,无不刻骨铭心、如泣如诉、催人泪下。他晚年在《自述》中认真分析检讨了自己“诗艺有成”的原因是:“朋友的文化底蕴比我高深,但他们心存科举功名,学作的是试帖诗,虽然工稳妥帖,用典用韵讲究,但毕竟拘泥板滞,不见生气。我作诗不为功利,反对死板无生气的东西,讲究灵性,陶写性情、歌咏自然。所以,他们不见得比我写得好。”然而,他的上述理论,并不被当时的所谓正统人士承认和接受。他的老师王湘绮就曾批评他的作品像《红楼梦》里“呆霸王”薛蟠的“打油体”;还有人嘲讽他出身卑微,作诗“土气”,“登不得大雅之堂”等等。面对这些批评苛责,他曾作《棕树》诗表明自己的态度:“任君无厌千回剥,转觉临风遍体轻。”
  齐白石的篆刻是被逼出来的。他开始只关系画画,不知道印章有什么作用,直到胡沁园告诉他用印可以起到稳定画中节奏的作用,再细细跟他讲解印的款式、种类和用法,他才知道印章也是一门艺术。有一次,有一个从长沙来的篆刻高手魏先生来带白石铺,很多人争先恐后地去找魏先生刻印。他也去了,却被傲慢无礼的魏先生故意刁难,要他一次又一次把他的寿山石拿回去磨平再来,但就是不给他刻。他一气之下决定自己学篆刻。最初是跟好友王仲言和黎松安学的,后经好友黎薇荪介绍跟刻印能手黎铁安学习篆刻。由于他是雕花木工出身,腕力好,刀功精,上手很快,但想要精通就要下死功夫。他在记载自己刻苦治印时有这样一段话:“余学刊印,刊后复磨,磨后又刊。客室成泥,欲就干,移于东复移于西,移于八方,通室必成池底。”齐白石作画大约有一万多幅,刻印也达3000多枚。他常说:“一天不画画心慌,五天不刻印手痒。”
  齐白石像中国所有书法家一样,都有一个出入古贤门庭的学书过程。他起初写字,学的是馆阁体,见到胡沁园、陈少蕃两位老师后也跟着他们学习晚清湖南书家代表人物何绍基一体,后来又听从樊樊山意见,学习清代扬州画家金农字体,41岁到北京结识了李筠庵,李筠庵劝他跟着学写魏碑、临《爨龙颜碑》,他最后学李邕,以临习李邕《云麾将军碑》下的功夫最大,不仅对临,而且背临,直到能将临本与原帖套合的地步。经过融会贯通,他的书法最后凝结为我们所熟悉的齐派书体。正如他所说:“书法得李北海、何绍基、金冬心、郑板桥与《天发神谶碑》的最多。”他一生中最有成就的书体应是行书与篆书,但行书终生未脱李北海形神,篆书至死未跳出《天发神谶碑》藩篱。当然,个别行书单字部首换上郑板桥的写法,如走之最为明显。篆书用笔上,改方起为圆起,尖收为平出,转折加重顿笔,这也是他的篆书的新格。郎绍君评论齐白石书法:“字有画意,是齐白石书法的一大特点。”字有画意,画存书风,齐白石的诗书画印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形成完整的艺术创造和审美特色。
  九、在日军侵占北京后冒死拒绝卖画给日本人,表现出了中国人的铮铮铁骨、刚正不屈和民族气节
  北京沦陷之后,齐白石闭门不出,也很少见客。当时,齐白石在日本的名声很大,很多日伪高官都想得到他的画作和印章,于是想方设法接近齐白石,请他赴宴,送他礼物,还要跟他合影,邀他去参加各种“盛典”。对此,齐白石一概回绝,他们设的任何圈套都是枉费心机。
  齐白石老人在那些非常岁月里,在自家大门上贴出了各种“谢客”的便条。起初贴出的是“白石老人心病复发,停止见客!”和“若关作画刻印,请由南纸店接办。”接着又贴出“画不卖与官家,窃恐不祥!”和“中外长官,要买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为拒绝日本人当翻译的人前来索画,又贴出一张告示“与外人翻译者,恕不酬谢,求诸君莫介绍,吾亦苦难报答也!”这些字条,记录着白石老人在最困难最黑暗的岁月里,刚正不屈,大义凛然的真实情形。老人家在当时的险境中,能做到清流自守,保持晚节,是何等难能可贵!到了1943年,日寇占领北京已到第6个年头,他已经80多岁了,断然在自家大门上贴出一张最后的告示:“停止卖画”!从此以后,无论南纸店经手的还是朋友介绍的,一概谢绝不画。对于一位终生以卖画度日的老画家来说,做出这样的决定要付出多么巨大的勇气和代价啊!
  然而,正当他停止卖画,生活无着的时候,被日本人接管的艺术专科学校却给齐白石发来一个通知,让他去领配给的取暖煤。煤在当时是紧俏物资,市场上很难买到。但是,齐白石却一眼识破在这取暖煤背后的阴险图谋,他当即给校方写了一张回函:“顷接艺术专科学校通知条,言配给门头沟煤事。白石非贵校之教职员,贵校之通知误矣!”他事后曾对友人提起这件事情,他说:“我齐白石又岂是没有骨头、爱贪小便宜的人,他们真是错看了人哪!”
  十、解放后与毛泽东、周恩来结下深厚的情谊
  齐白石老人最初是从他的一位湘潭同乡、著名学者黎锦熙那里了解到毛泽东主席是他们湘潭的老乡。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不久,齐白石因转寄湖南周先生给毛泽东的一封信,毛泽东百忙之中亲笔写信向齐白石问好致意,邀请他以无党派人士的身份参加新的政治协商会议。齐白石十分感动,操起刻刀,精心镌刻了“毛泽东”的朱文、白文两枚寿山石名章,用宣纸包好,托大诗人艾青转交给毛泽东。1950年4月,毛泽东让秘书田家英去请齐白石到中南海丰泽园作客,两人赏花、交谈并共进了湖南口味的晚餐,朱德总司令作陪。回去时,朱德总司令亲自送他上车。齐白石回家后,即选了一幅他作于1941年的《苍鹰图》和1937年写的《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的立轴对联,并补“毛泽东主席,庚寅十月齐璜”和“九十翁齐白石藏”两款,以及一块自己已使用了半个世纪的端砚一并送给了毛泽东主席。《苍鹰图》和《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立轴是齐白石平生最为得意之作,平时精心收藏,不肯轻易示人。那块端砚一直被齐白石视为传家宝,还在端砚上刻有一行小字:“片真老坑石也,是吾子孙不得与人。乙酉八十五岁,齐白石记于京华铁栅屋。”现在都毫不吝啬地赠送给了毛泽东,可见他对毛泽东的崇敬之情。毛泽东收到这些珍贵的礼物后,很快给他送来了一笔丰厚的润例表示谢意。
  1953年1月7日,中国美术家协会为齐白石举行了隆重的庆贺90岁大寿庆祝会,文化部授予他“中国人民杰出艺术家”的光荣称号,总理周恩来亲自来给他祝贺。不久毛泽东派人送给齐白石四样礼品:一坛湖南特产茶油寒菌,一对湖南王开文笔铺特制长锋羊毫书画笔,一支精装东北野参及一架鹿茸。几天后,他精心地绘制了一幅《旭日老松白鹤图》和一幅《祝融朝日图》回谢毛泽东。
  周恩来在为齐白石祝寿时,发现老人住房窄小,便请国务院秘书长齐燕铭开会研究此事。1955年,文化部拨款在鼓楼大街雨儿胡同13号给齐白石买了一座旧王府,并修葺一新。这年冬天,齐白石搬了进去,但因房子大而空,他不大习惯,似乎少了很多创作灵感,后来在周总理的关心下,他又搬回到跨车胡同他过去的寓所。
  1956年冬,齐白石突然有急事去找周恩来。周恩来正在开会,一开完会马上来见他,两人坐在一起无拘无束、亲密无间地交谈。这时午饭时间已过,两人都没吃午饭,周恩来让秘书弄来两碗面条,一人吃一碗,还风趣地对齐白石说:“今天我们只能同甘共苦了!”周恩来一边吃还一边念:“不独老萍知此味,先人三代咬其根。”这两句诗是齐白石在四十年代画《白菜图》时题的词,日理万机的总理竟然知道,而且还会背下来,这令齐白石异常意外和高兴。饭后,周恩来亲自坐车送齐白石回家,亲自给他开车门搀扶他下车、进屋,还在齐白石家坐着吃苹果、交谈。第二天,齐白石精心挑选了一幅得意之作《荷花鸽子》,专程派人送给周恩来。
  另外,还有流传着齐白石上书毛泽东请求帮助纠正家乡错划他为“地主”成分,齐白石与毛泽东、郭沫若“争夺”齐白石练笔的“废画”的故事。党和人民政府的关心,激发了齐白石的创作热情,他在90岁以后的5年中,创作出了300余幅精品力作。
  1957年5月初,百忙中的毛泽东主席听说齐白石身体欠佳,便派秘书田家英前往跨车胡同探望,问候齐白石的生活起居、身体状况等。已经不能多说话的齐白石很是兴奋,侃侃而谈,并希望有一天能与毛主席合照一张照片。1957年9月16日18时40分,齐白石在北京医院与世长辞。由于他的猝然长辞,他弥留之时希望能和毛泽东主席合影的愿望终未实现,这不能不说是大师一生中的憾事。可喜的是,在白石老人逝世44年后,湖南书画研究院的钟增亚院长,根据白石老人的遗愿,创作了一幅《楚人》的国画,塑造了毛泽东主席和人民艺术家齐白石并排站立在百花丛中的形象,洋溢着领袖和大师的深情厚谊。
  十一、名震中外、享誉全球
  齐白石曾任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北平美术家协会名誉会长、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曾被授予“中国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荣获了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金奖,1963年诞辰100周年之际被公推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1922年,陈师曾把齐白石的画介绍到东京参加中日联合会绘画展览会时,全部以高价卖出,但当时在国内他的画作价却很低。陈师曾还在日本详细地介绍了齐白石的艺术成就和他在中国画坛的地位,齐白石立即轰动了日本。那场展览会上,法国人抢购了齐白石的两幅作品,送到法国参加巴黎艺术展览会,又是大受欢迎。他的名字传遍了欧洲、美洲和大洋洲,许多不同肤色、操不同语言的人来到北京,求他作画。齐白石极为感慨,挥笔作诗:“曾点胭脂作杏花,百金尺纸众争夸;平生羞杀传名始,海国都知老画家。”
  1956年6月张大千曾去拜访毕加索,三次而不得接见。张大千是一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画家,最后还是见到了毕加索。毕加索不说二话,搬出一捆画来,张大千一幅一幅仔细欣赏,发现没有一幅是毕加索自己的真品,全是临齐白石的画。看完后,毕加索对他说:“齐白石真是你们东方了不起的一位画家!……中国画师神奇呀!齐先生水墨画的鱼儿没有上色,却使人看到长河与游鱼。那墨竹与兰花更是我不能画的。”
  现在国内一级市场已难见到齐白石作品进行公开出售,书画商店见到他的真迹自会以高价收购,而标价出售则极少能见到。在香港和纽约市场,每年固定拍卖齐白石作品,他是作品被拍卖最多的现代画家。在香港市场,他一般的画价大约是30-100万港元,较高价格是1989年拍卖的,达120万港元。国内拍卖市场中,齐白石作品的价格最高,嘉德拍卖公司拍卖的一件《山水》册页,为517万元。2003年11月2日,中贸圣佳拍卖会上,齐白石先生的《诗意山水册八开》,以1661万元人民币成交,创当时齐白石作品最高价位。此画册在1998年被中国嘉德公司从海外征集,曾以159.5万元成交,时隔5年,价格增长10倍。同在这场拍卖会上,齐白石先生的另一件《山水册十二开》,以1452万元成交,成为齐白石作品的第二价位。此一业绩,震动了美术界,轰动了画坛。2008 年5月31日,齐白石创作的《花卉草虫十二开册页》以2464万元的拍卖成交价,一举刷新白石大师书画作品的历史最高纪录。

                 

          

            
  


http://www.00-edu.com/jaoan/2/2022-03-08/44238.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