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今日百岁
预计今年每项奖金将达96万美元
本报记者曾伟综合报道今天,2001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整整100岁了。瑞典将以第100次颁奖纪念诺贝尔奖的百年诞辰。
1895年11月27日,瑞典科学家诺贝尔立下遗嘱:将全部财产(900多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10多亿美元)作为设立诺贝尔奖的基金,每年取出基金利息,奖给对人类文化科学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诺贝尔奖分为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奖五项。
1901年12月10日,诺贝尔基金会举行了第一次颁奖仪式。从1901年以来,诺贝尔奖每年颁发一次,只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至1942年),才停顿了几年。诺贝尔奖每年于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以隆重的仪式在斯德哥尔摩宽敞的音乐厅里颁发。
由于按规定,每年要从基金利息中抽出10%加入基金,另加上一部分没有发出的奖金也并入基金,因此基金的数目越来越大。今年预计每项诺贝尔奖奖金将达790万瑞典克朗(约合96万美元)。
诺贝尔的传奇人生
诺贝尔只念过小学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不愿意写传记,他认为不会有人去读那些关于一个人的文章。
诺贝尔对自己个人的评价是---“最大的优点:保持他的指甲干净,对任何人都从不构成负担。最大的特点:没有家庭,缺乏欢乐精神和良好胃口。最大的也是唯一的请求:不要被活埋。最大的罪恶:不拜财神。生平重要事件:无。”
诺贝尔一生在死神的威胁下为人类向大自然索取动力,在讲述自己一生的科学技术成就时他只用了简短的几句话---“本文作者生于1833年10月21日,他学问从家庭教师处得来,从没有进过高等学校。他特别致力于应用化学的研究,生平所发明的炸药有:猛炸药、无烟火药、‘巴立斯梯’或称C89号,1884年加入瑞典皇家科学会、伦敦的皇家学会和巴黎的土木工程师学会。1880年得瑞典国王创议颁发的科学勋章,又得到法国大勋章。”
1833年10月21日,阿尔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出生。按照瑞典人的命名习惯,阿尔弗雷德是名,诺贝尔是姓。不过按照后来约定俗成的叫法,诺贝尔家族的姓后来通常也就用以指阿尔弗雷德本人。
诺贝尔出生时家庭因一场大火破产,他父亲曾担心他活不长,因为他似乎连呼吸和吃奶的力气都没有,幼年一直生活在病弱的阴影中。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学校生活仅止于小学。他到了上学的年龄时,被送进了斯德哥尔摩的圣雅各布高级卫道士小学念了几个学期的书。在这所小学里他所有的功课以及品德都得了最高分,是82个学生中得到最高分数的3个学生之一。
1842年,诺贝尔随家人到俄国彼得堡生活,父亲给三兄弟在家里办了一个诺贝尔家庭学校。此后的六七年内,爱好诗歌的诺贝尔一直做着“雪莱梦”,但父亲很反感,认为诗歌不过是懒散女子的消遣,一个有出息的男子汉不应当也不屑乐于此道。在家庭学校内,对诺贝尔理科教育影响最大的是家庭教师齐宁,他是俄国当时最著名的化学家。
1850年,诺贝尔17岁时,父亲为了家族事业的发展,决定送诺贝尔到欧洲各国和美国去见见世面,同时考察欧洲国家和美国在机械、化工方面的现状和进展。直至他21岁才回到彼得堡。这期间,他开始接触硝化甘油炸药的制造技术。1863年,诺贝尔返回瑞典,与父亲及弟弟共同研制炸药,因意外爆炸事故炸毁工场,炸死弟弟,政府禁止他们再进行试验。他因此一度把实验室设在了斯德哥尔摩市外马拉湖的一条驳船上。
1866年秋的一天,雷酸汞的爆炸试验成功了,它即是今天用途广泛的雷管。此后诺贝尔在炸药方面的一系列发明使他成为“现代炸药之父”。
诺贝尔于1891年因法国政府的排斥被迫移居意大利的圣雷莫,这时他已58岁了,到他1896年病逝于此的6年间,在圣雷莫他不断致力于各种各样的新发明,涉及到化工、机械、电气、医疗等领域。
诺贝尔一生到底完成过多少发明、获得过多少专利?据诺贝尔的助手索尔曼所作的不完全统计,诺贝尔一生所获得的专利为351项。
1896年11月28日,诺贝尔跌倒在他的书房内,仆人见状,立即把他抬上二楼的卧室。当请来的医生赶到时,诺贝尔的大脑已局部坏死。他除了能用他的母语瑞典语嘟嘟哝哝讲一些话之外,已完全不能用他熟悉的法语和意大利语讲话。在场的助手、医生和仆人全都是法国人和意大利人,他们除了听懂了电报这个单词之外,谁也听不懂他的临终遗言。同年12月10日凌晨2时,诺贝尔因脑溢血与世长辞,终年63岁。
诺贝尔临终时,没有一个亲友在身边,甚至连他喜欢的助手索尔曼也远在瑞典。恰如他生前所担心的:“在我临终时,也许没有一个亲友在我身边,好心地替我合上眼皮,在我耳边最后说一句安慰我的话。”
一代科技巨星,就这样在世纪之末的星空陨落了。
诺贝尔的工业帝国
诺贝尔生前曾说他不喜欢经商,说他厌恶那些尔虞我诈的商务纠纷,他说与其进那些商务仲裁所,不如进他的技术实验室。然而他可确实是一位富有的商人,他生前在各国创建的诺贝尔分公司,可以说是现代跨国公司的先驱。
第一步是在一艘废弃在梅拉伦湖畔的平底驳船上迈出的。1863年10月14日,诺贝尔在瑞典获得硝化甘油引爆物的专利后,想立即建厂投产。由于市政当局的禁令,他在市区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厂址,只好在“船上化工厂”着手投产。
此后,在瑞典诺贝尔开办过4家工厂。
1865年,诺贝尔在德国汉堡开设了德国的诺贝尔公司;1873年至1891年迁居法国期间,法国诺贝尔公司所属的工厂开办到7家;英国的诺贝尔公司所属的工厂曾发展到8家;到70年代,诺贝尔已成工业巨富,他委托大哥在芬兰和俄国开办了化工厂,还投资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后者曾是诺贝尔巨额资产的重要财源之一。
后来各国的公司和工厂被改组为两个国际托拉斯:英德托拉斯和拉丁托拉斯。从1886年到1896年的10年间,诺贝尔跨国公司已遍及21个国家,拥有90余座工厂,雇工多达万余人,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诺贝尔跨国公司实际上已成为一个庞大的工业帝国。
诺贝尔在巴黎工作和生活期间,流传着不少有关他的轶闻趣事。有一则说,他聘用作为厨娘的一个法国姑娘告诉他,她要辞职去结婚。诺贝尔问这位法国姑娘要他送点什么结婚礼物,这位聪明而机灵的法国姑娘提出:别的都不要,只想要“诺贝尔先生本人一天所挣的钱”。这个请求可难倒了诺贝尔,因为诺贝尔本人也不知道他一天挣多少钱。然而,诺贝尔是一个答应了的事就一定要办的人,于是他经过几天计算之后,算出他一天大概能挣4万法郎。这样,他就把4万法郎作为结婚礼物赠给了那位姑娘。据说这笔钱在当时的价值,仅靠它的利息就可以让这位姑娘舒心地过上一辈子。
诺贝尔的诗人梦
诺贝尔在少年时代深受英国诗人雪莱的影响,并因此做过想当诗人的“雪莱梦”。成年之后,尽管由于技术发明与商务发展两方面的事务极为繁忙,业余时间很少,但诺贝尔对文学的爱好与他对科学的爱好一样始终如一。可以说,文学与科学是诺贝尔的两大精神支柱。
对于英国文学,诺贝尔除了喜欢阅读雪莱、拜伦和莎士比亚等人的作品之外,甚至对英国不怎么著名的作家作品也极为熟悉。对于法国文学,他除了与雨果有直接交往而阅读他的作品之外,还广泛地阅读莫泊桑、巴尔扎克、左拉等人的作品。对于俄国文学,他喜欢阅读果戈里、陀斯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等人的作品。对于包括他的祖国瑞典在内的斯堪的纳斯亚各国的文学,他阅读过易卜生、比约恩森、加博格、基兰等人的作品。对这些作品他都有过独特的评价。
诺贝尔不仅喜欢阅读文学作品,而且也曾尝试过进行文学创作。他写过诗,《一则谜语》就是他的一首自传体式的长诗。晚年他开始创作小说,1861年写的《在最明亮的非洲》、1862年写的《姊妹们》,这两部作品抒发他对社会改革的观点,1895年写的喜剧《杆菌发明专利权》,则对现实持批评态度,作品充满了挖苦和讥讽。
他唯一的一部正式出版的戏剧作品,是写于1895年的《复仇的女神》。这部悲剧在巴黎出版时,诺贝尔已经永辞人世。他的家族成员们认为:“像这么一部可怜的剧作,不能给一位伟人带来荣誉的纪念。”因此只留下3本保存,其余的全部销毁。这个家族的决定也许是对的,因为,诺贝尔在年轻时表现出来诗人的气质,已经在漫长的发明家和大企业主的一点儿也不浪漫的岁月中消失了。
诺贝尔也喜欢与文学密切相关的哲学,对于当时著名的欧美哲学家,他比较喜欢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的实证主义哲学。在哲学方面,他曾列出过一些准备写的论文目录和提纲。
诺贝尔的爱情悲剧
在诺贝尔生前与身后,人们对他常有欧洲“最富有的流浪汉”之说。他一生没有妻室儿女,也没有固定住所。他曾说过:“我在哪里工作,哪里就是我的家。”
曾有3位女性进入他的生活,但一个早逝,一个无缘,一个无知而负心,诺贝尔的爱情是悲剧。
青年时代的那次欧美之旅,诺贝尔曾在巴黎与一位法国姑娘有过短暂的热恋,不幸的是,那位姑娘不久猝然病逝。
1876年诺贝尔43岁时,奥地利大元帅弗兰兹·金斯基伯爵之女伯莎应聘做他的秘书,诺贝尔对她一见倾心,无奈伯莎心已属人,这两人虽无缘结为连理,却结成了永恒的友谊,伯莎后来成为著名女作家、世界和平运动先驱之一。
1876年秋,诺贝尔去奥地利进行商业旅行时,在一家花店里结识了卖花女索菲,此后诺贝尔与索菲维持了近15年的关系。诺贝尔一度希望索菲成为他的伴侣,为她在疗养地买了一幢漂亮的别墅,在巴黎富人区购置了一座华丽的公馆,但由于索菲没有文化,缺乏教养,又不听诺贝尔的劝导,只知挥霍放荡,使诺贝尔感到忧伤与失望。
1891年春天,她来信告诉诺贝尔说,她就要生下一个父亲是一位匈牙利军官的孩子来,诺贝尔看到这个消息后,彻底失望了,他还是写信去安慰和劝告她。诺贝尔从此决定不再与她来往,并通过一位律师为她提供30万匈牙利克朗的养老费,这在当时是很大的一笔钱。
诺贝尔逝世后,索菲还去找拉格纳·索尔曼,她威胁说,如果不给她比遗嘱规定还多的东西,她就要将诺贝尔给她的216封信的原件出版权出卖掉。这时,索尔曼正陷于四面楚歌之中,为了避免可能出现一场丑闻,执行人有条件地买下了这些信件,这样就保证使他们在将来不致遭受任何讹诈。
影响我们生活的诺贝尔奖
■1901年德国著名实验物理学家伦琴有幸成为第一位物理学奖获得者。
1895年11月,伦琴在用阴极射线管做实验时,发现阴极射线中有一种穿透力很强的未知射线。这种射线能穿透1000页的书本,3厘米厚的木板或15毫米厚的铝板。为了写出实验报告,伦琴还拍下了一张用这种射线照射他夫人手骨的照片。伦琴把它命名为X射线。虽然伦琴对X射线的物理性质还一无所知,但他却马上认识到了它的医疗应用价值,立即发表了有关X射线的实验报告。
■1901年德国细菌学家和免疫学家冯·贝林,贝林当年获生理学和医学奖的主要成果,是他在1891年首次用他所研制的白喉抗毒素血清成功地治愈了一位白喉病患儿,从而拉开了人类在20世纪征服一系列疑难病症的序幕。
■1902年荷兰实验物理学家洛伦兹和他的学生塞曼在1896年发现的“塞曼效应”。塞曼通过他设计的一套实验装置,直接观察到了钠火焰光谱的强磁场中发生分裂的现象。这一实验现象后来被称为塞曼效应。塞曼效应的发现,证实了光确实是一种电磁波。
■1902年疟疾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19世纪末,世界上每年至少有3亿人患疟疾,有300万人死于疟疾。在此之前,西方医学界虽然一直以奎宁为治疗疟疾的特效药,但对于疟疾的病因一直模糊不清。为了彻底征服疟疾,法国医学家拉韦朗最先提出了疟疾是疟原虫传染的假说。为了证实这一假说,英国医学家罗斯不顾生命安危,深入到印度疟疾流行的地区进行考察,证实疟疾是疟原虫传染的假说,并由此提出了通过扑灭疟原虫以预防疟疾的方案。由于这一方案的实施,疟疾流行的猖獗势头受到控制。罗斯因此在1902年获奖。
■1903年法国实验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在1896年发现了铀化物的放射性。此后,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居里夫妇又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正是由于上述重大发现,贝克勒尔和居里夫妇共同获得了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3年丹麦医学家芬森是光疗法的开拓者。自幼染病在身的芬森经过多年研究,发现红外线能加速天花的痊愈。以此为起点,他在1895年以紫外线治疗狼疮获得成功,并由此成为光疗法的先驱,芬森本人也就因此获得190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1903年瑞典的阿列纽斯获得诺贝尔化学奖。阿列纽斯得以获奖的成果,是他在1887年所创立的有关化学反应本质的电离学说。这一学说认为,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离子才参与溶液中的化学反应。所谓离子,即失去或获得电子后的原子或原子团。其中带正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称为正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称为负离子。正是因为溶液中有正负离子形成,溶液才能导电,化学反应才能进行。
■1904年1894年,拉姆塞和瑞利发现了惰性气体元素氩。第二年,拉姆塞在放射性矿物中再次发现了法国化学家詹森发现过的氦。1898年以后,拉姆塞又连续发现了氪、氖、氙。1900年,他又与别人合作,发现了氡。这样,元素周期规律表中的6种惰性元素就都被拉姆塞所发现。不仅如此,拉姆塞还以实验分析弄清了它们的化学性质,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规律表中的位置。拉姆塞也就以此成果获得了190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04年巴甫洛夫在1904年以消化生理学方面的成就获奖。他是生理学家中的第一位获奖人,也是俄国的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巴甫洛夫最先发现了神经系统在消化系统和消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巴甫洛夫所以在1904年获奖,主要是以他在消化生理学方面的这一成就,而不是他后来所建立的有关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条件反射学说。
■1906年英国实验物理学家J。J。汤姆逊在1897年所发现的电子。电子的发现,不但直接打开了原子物理学的大门,而且还展现了电子技术的曙光。因此,汤姆逊以这一发现获得了190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7年美国实验物理学家迈克尔和莫雷于1887年所进行的著名的“以太漂移实验”。这一实验结果为在物理学上否定以太的存在提供了直接的实验证据,也为后来建立的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提供了重要的实验证据。直到1907年迈克尔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美国物理学家第一次登上诺贝尔科学奖的领奖台。
■1908年获奖的德国医学家欧立希就是这样一位具有百折不挠精神的人。欧立希经过不懈的努力,曾先后合成编号为594、606、914等化学药品。当他发现606对非洲人的昏睡病有疗效后,又与他的日本学生秦佐八郎一道经过多次实验,终于用606治疗梅毒获得成功,从而使人类又征服了一大难症。
■1911年居里夫人又以镭和钋的发现获得了191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迄今为止,居里夫人仍是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唯一女性。
今天,诺贝尔奖100岁
诺贝尔的遗嘱
诺贝尔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曾先后立下过3份内容非常相似的遗嘱。第一份立于1889年,第二份立于1893年,第3份则立于1895年,最后存放在斯德哥尔摩一家银行,也就是要以它为准的最后遗嘱。
这份遗嘱取消了分赠亲友的部分,将自己的全部财产用于设立奖励基金,于1897年初在瑞典公布于众:
签名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经过成熟的考虑之后,就此宣布关于我身后可能留下的财产的最后遗嘱如下:
我所留下的全部可变换为现金的财产,将以下列方式予以处理:这份资本由我的执行者投资于安全的证券方面,并将构成一种基金;它的利息将每年以奖金的形式,分配给那些在前一年里曾赋予人类最大利益的人。上述利息将被平分为5份,其分配办法如下:一份给在物理方面作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一份给作出过最重要的化学发现或改进的人;一份给在生理和医学领域作出过最重要发现的人;一份给在文学方面曾创作出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杰出作品的人;一份给曾为促进国家之间的友好、为废除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举行和平会议作出过最大或最好工作的人。物理和化学奖金,将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生理学和医学奖金由在斯德哥尔摩的卡罗琳医学院授予;文学奖金由在斯德哥尔摩的瑞典文学院授予;和平奖金由挪威议会选出的一个五人委员会来授予。我的明确愿望是,在颁发这些奖金的时候,对于授奖候选人的国籍丝毫不予考虑,不管他是不是斯堪的纳维亚人,只要他值得,就应该授予奖金。
我在此声明,这样授予奖金是我的迫切愿望。
这是我的唯一有效的遗嘱。在我死后,若发现以前任何有关财产处理的遗嘱,一概作废。
阿尔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
1895年11月27日
遗嘱曾受谴责
在诺贝尔遗嘱公布之初,瑞典社会舆论的批评和谴责之声占了上风。报界公开地鼓励亲属上诉,反对它的理由主要是“法律缺陷”和“不爱国”。报界说,一个瑞典人不注意瑞典的利益,既不把这笔巨额遗产捐赠给瑞典,也没有给瑞典人甚至斯堪的纳维亚人获奖的优先权,还要瑞典承揽这些额外工作,从而给瑞典人带来不能给他们任何利益的麻烦,那纯粹是不爱国的,瑞典的奖金颁发机构将不可能令人满意地完成分派给它们的任务。遗嘱还把颁发和平奖金的任务交给一个由挪威议会指定的委员会,瑞典与挪威之间的关系当时已经非常紧张,这将要严重损害瑞典的利益。一部分社会民主党人士指责说,诺贝尔设立奖金支持个别杰出人物,无助于社会进步。他们认为,诺贝尔的财产来自劳动和大自然,应该使社会每一个成员都得到益处。
而对法律缺陷的批评,曾被认为将使整个的遗嘱失效。高明的律师们挑出的第一个毛病是,遗嘱中没有明确讲出立嘱人是哪国公民。这样一来,就难以确定该由哪个国家的执法机关来判决遗嘱的合法性,更无法确定该由哪国政府来组织诺贝尔基金委员会了。这个指责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诺贝尔生在瑞典,成长在俄国,创业活动遍及欧洲,晚年也没有成为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有国籍的公民。他们挑出的第二个毛病是,遗嘱没有明确指出全部财产由谁来负责保管。他们说,虽然遗嘱说要成立一个基金会,但又没有指定由谁来组织这个基金会。所以,可以认为,遗嘱执行人无权继承遗产,而继承遗产的基金会又不存在。
最令人丧气的是,诺贝尔在遗嘱中委托瑞典科学院来评定物理学和化学奖金,而该院院长汉斯·福舍尔却主张把诺贝尔的财产捐赠给瑞典科学院,福舍尔还拒绝参加研究评奖细则的会议。
遗嘱执行人索尔曼等人不懈努力,1898年5月21日,瑞典国王宣布诺贝尔遗嘱生效。1900年6月29日,瑞典国会通过了诺贝尔基金会章程。1901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5周年的纪念日,颁发了首次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的纰漏
选错了奖励项目的诺贝尔奖
爱因斯坦发现光电效应
1921年,诺贝尔奖委员会在公告中说,由于爱因斯坦发现了光电效应,所以决定把本年度的物理学奖授予他。许多科学家认为,光电效应的科学意义无法和相对论相提并论。因此,科学家们认为,不是爱因斯坦不够格,而是诺贝尔奖委员会选错了奖励项目。
费米证明经中子轰击产生新的放射性元素
1938年,诺贝尔奖委员会公布,基于证明经中子轰击产生新的放射性元素授予费米诺贝尔奖。争论的焦点不在于费米是否该得奖,而同样在于选择哪项成果作为授奖依据。费米是20世纪杰出的科学家,贡献是多方面的。对此,费米本人也不满意。在颁奖演说中,他指出了自己工作不足的地方:哈恩和斯特拉斯发现,在衰变过程中,放射性铀产生的钡,由此必须重新认识超铀元素。把新元素研究和原子核反应研究一起当做费米获奖的理由,显然不妥。
斯维伯格研究布朗运动
对于斯维伯格的奖,也是持疑义者多。1926年,诺贝尔奖委员会授予他化学奖,以肯定他在布朗运动研究方面的成就。可是,在颁奖仪式上,斯维伯格演讲时,一句也没有提及布朗运动研究。众多科学家认为,斯维伯格关于布朗运动是一种振动的观点,不可接受。他的科学贡献中最大的成果是发明了超速离心机。这个机械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关键设备,对分子生物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科赫治疗结核病
19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德国伟大的医生科赫。在世界生物学界,对于选择结核病的研究成果授奖,许多人持异议。1876年,科赫找到了炭疽病的病因;1882年,科赫发现了结核病菌;1884年,他又确认了霍乱病菌;1896年,他在南非战胜了口蹄疫;1898年赴意大利考察儿童疟疾等等。由此可见,这位内科医生在治疗传染病方面确实功勋卓著。但是,作为科学家,科赫的贡献不仅是治疗结核病等传染病,而是确立了现代细菌学的方法,显然,他创立的确认病菌的方法、确定病因的原则都比结核病研究要重要得多。因此,授予科赫诺贝尔奖无疑是正确的,但是选择结核病研究作为获奖的科学贡献是失当的。
选错了授奖对象的诺贝尔奖
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两位科学家,一位是加拿大的巴丁,一位是苏格兰的迈克劳德。颁奖后不久,科学家们提出了异议。因为在进行胰岛素实验时,作为所长的迈克劳德根本就不在现场,更激起公愤的是诺贝尔奖把巴丁的真正合作者贝斯排除在外。这是多么的不公平!
192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丹麦的费比格,以肯定他发现了致癌寄生虫。这早已是公认的错误。另一些得主是否确有资格得奖都有疑问。
1918年的化学奖颁给了弗里茨·哈伯。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明了毒气,战争中死于毒气的人不计其数。哈伯自己在战后都感到罪孽深重,以至于怕被人认出来而故意蓄起了胡子,并到外国去避了一段时间的风头。
1949年医学奖的共同获奖人之一、葡萄牙人伊加斯·莫尼兹的贡献是开创了脑叶切除手术。但行家认为,他在1936年出版的一本关于脑叶切除手术的小册子对手术效果的介绍含有夸大不实之词。他说手术不影响患者的智力和记忆,而事实上约有一半的患者术后有意识和行动上的障碍,如感情冷漠,行动迟缓,神经紧张,失去方向和时间感等。
1952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只授予了瓦克斯曼,这是违法的。因为早在两年前,美国法院已作出判决,夏芝是瓦克斯曼的全面合作者,他们共同发现了链霉素。对此,美国报刊进行了充分报道。然而,诺贝尔奖委员会居然说不知道。这本身也成了轰动世界的新闻,许多国家把它登在报纸头版头条。
无缘诺贝尔奖的大家
早在诺贝尔奖首次颁奖之前32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的周期排列规律。从此以后,世界上所有科学课堂都讲授这个内容,这是多么巨大的科学发现。可是,诺贝尔奖委员会始终并没有授予他任何荣誉。这位1905年诺贝尔奖的候选人,在1906年又以一票之差与诺贝尔奖失缘。1907年,他告别人世,给诺贝尔奖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现代内分泌学科的创始人厄万斯,33岁就成为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他不但确定了老鼠的生长激素、发情周期,而且发现了抗不孕的药物维他命E。这些成就举世公认,诺贝尔奖委员会也承认:“即使与其他人竞争,他失败了,但也是值得获诺贝尔奖的。”可是,值得并不等于现实。
1944年,阿维利证实DNA是遗传物质,这是20世纪生物科学的重大发现,现代生物学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在此之后,建立DNA分子结构模型的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阐述DNA生物合成机理的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发明DNA复制技术的科学家也获得了诺贝尔奖。可是,DNA的发现者或确定者始终没有被授予诺贝尔奖。阿维利完成这项惊世之作时已经67岁!当诺贝尔奖委员会认识到他的发现伟大之时,他已经谢世了。
二十世纪未获诺贝尔奖的五大科学发现
由于诺贝尔在遗嘱中只要求将诺贝尔奖用于奖励那些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中“对于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加之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坚持许多不合理的评选规则,致使二十世纪的一些最重大发现并未获得评选委员会的“青睐”。
相对论
根据已公开的诺贝尔奖评选档案资料,在二十世纪的头二十年里,由于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几十名著名科学家一直提名他为诺贝尔物理学奖候选人。但是,当时身为诺贝尔奖评审团成员、1911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加尔斯特兰德却认为,相对论应接受时间的考验,致使爱因斯坦连年落选,直到1921年。
“哈勃定律”
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揭示出在无垠的宇宙中,银河系只是“一名小小的成员”。哈勃首次提出,在银河系之外存在大量星系,并认为遥远的星系在其光谱中产生显著的“红移”现象。哈勃的理论认为,“红移”最快的星系就是离我们最远的星系。这也就是著名的“哈勃定律”。由于当时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审团仍坚持旧的评选规定---天体物理学的发现不在评奖范围内,使哈勃失去获奖机会。
“岛屿生物地理学”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罗伯特·麦克阿瑟和爱德华·威尔逊运用数学研究并创造性进行实地考察后提出,物种是如何移居新领地的理论,使世界科学界为之震惊。今天,自然资源保护工作者运用这一理论,能计算出为保护濒临灭绝物种的生存需要多少栖息地;进化生态学家利用这一理论,对物种构成和物种的灭绝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大陆漂移”理论
球物理学家韦格纳在1915年提出地球陆地漂移的理论时,遭到很多人讥笑,认为大陆漂移说荒诞不经。韦格纳于1930年因进行科学探险考察在格凌兰遇难。后来,一些科学家继承了韦格纳的事业,继续对大陆漂移理论进行研究,并完善了他的理论。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获得有关这一理论无可辩驳的证据时,韦格纳已经不在人世了,他也没有获得诺贝尔奖。
“意识与无意识”理论
1929年,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了轰动一时的“意识和无意识及其对行为影响的理论”。但这一理论并未使他获诺贝尔奖。据说弗洛伊德死前一直认为,10年后诺贝尔奖评委会会打电话告知他获奖。但因在诺贝尔活着的时代,心理学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因此心理学理论不会被列入评奖范围,研究心理学的人必会被拒之门外。
影响我们生活的诺贝尔奖
■1924年心电图原理是荷兰病理学家爱因托文发现的。当年,他以他研制的那种最初的心电图机记录下了第一张病人的心电图。前后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到了1901年前后,终于使心电图机可以成功地用于临床诊断。爱因托文也因此在192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1930年血型分类和鉴别是外科手术的生理学基础。19世纪末,输血已被用于产妇和其他外科手术中。但是,由于当时对血型生理缺乏认识,因此常常出现医疗事故。从1900年开始,美籍奥地利病理学家兰德斯坦纳开始进行人类血型分类及输血的生理学研究,在当年发现了人体的ABO血型系统。所谓ABO血型系统,即大多数人的血型可分为A型、B型、O型和AB型四种血型。他还发现,ABO血型系统中的四种血型有一定的供受关系。兰德斯坦纳的这一发现,为外科手术提供了输血和受血的生理学基础。由于他对ABO血型系统所作的贡献,特别是对ABO系统中的四种血型的一定的供受关系的发现所作的贡献,他被授予193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1933年1910年,摩尔根及其助手在果蝇遗传实验中,进一步证实了孟德尔因子的存在,证实了孟德尔已经发现过的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而且还作出了另外两大重要发现:一是发现基因是在染色体上,二是发现了遗传的基因链锁和互换定律。在果蝇遗传实验的基础上,摩尔根还建立了作为摩尔根理论主要基础的基因学说。摩尔根的遗传学成就不仅具有生物学意义,而且具有生理学意义。正因为如此,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1933年把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首次授给了一位生物学家。
■1956年美国实验物理学家巴丁在1956年与肖克利和布拉顿共同分享当年的物理学奖。是因为他们三人共同发明了晶体管并由此奠定了半导体物理学的基础。
■1961年美国生物化学家卡尔文在50年代中后期发现了有关植物光合作用的“卡尔文循环”,即植物的叶绿体如何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转化为机体内的碳水化合物的循环过程。首次揭示了自然界最基本的生命过程,对生命起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卡尔文获得了1961年诺贝尔化学奖。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生物物理学家克里克在吸取女晶体学家富兰克林和英国昌体学家威尔金斯有关实验成果的基础上,终于在1953年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堪称现代生物学史上一项划时代的杰出成就。正是这一杰出成就,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三人共获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1963年德国高分子化学家齐格勒和意大利高分子化学家纳塔共同获得196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他们最先在常温高压下合成了聚乙烯和聚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从而使高分子合成工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1964年霍奇金在1956年精确地测定了维生素B12的分子结构。从而实现了维生素B12的人工合成。维生素B12则是抗恶性贫血的有效药物。由于霍奇金的这两项成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她也就摘取了196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桂冠,并因此成为诺贝尔奖台上几位耀眼的巾帼之星之一。
■1969年1952年,德尔布吕克、美国遗传学家赫尔希和意大利生物学家卢里亚组成的小组进行了著名的噬菌体实验,证明DNA就是遗传信息的物质载体。这一杰出的实验成就直接导致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并因此奠定了分子遗传学乃至整个分子生物学的基础。因为这一成就,德尔布吕克等三人在1969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1968年瑞典银行在建行300周年之际,决定捐款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除每年的奖金由瑞典银行提供之外,奖金数额、评奖规则和评奖程序均与诺贝尔奖的其他奖项相同。在经过一年筹备之后,瑞典皇家科学院在1969年12月10日隆重举办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仪式。挪威经济计量学家弗里希和荷兰经济计量学家廷伯率先获奖。
■1979年CT扫描仪的发明,可以说是在人类的仪器诊断技术发展史上所取得的最重大的技术进步。1955年美国物理学家科马克提出了一个初步的工作原理和主要的设计框架。这也就是现在通常所说的CT扫描仪的最初设计蓝图。英国电气乐器公司的电子工程师豪斯菲尔德即开始以科马克的设计为基础进行实验研制。此后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他终于研制出了第一台CT扫描仪。科马克和豪斯菲尔德因此荣获197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1980年英国生物化学家桑格以测定RNA的各种碱基和DNA的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在1980年再度获奖。
■1990年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美国医学家托马斯不懈地探索以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的方法,从而在以外科移植手术征服这一顽症的道路上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托马斯因此与美国肾脏移植手术的创造人默里共同获得1990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25—28版“百年诺贝尔”专题,资料参考了《百年辉煌---诺贝尔与诺贝尔奖》(童鹰著)、《诺贝尔科学奖百年百人》(王恒、朱幼文主编)、《诺贝尔奖百年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及中共中央党校张永谦教授《对诺贝尔和诺贝尔奖的另类解读》一文,特表谢忱。
和30位诺贝尔大师聊天
(一)
9月11日,被恐怖分子所挟持的三架客机分别撞上了纽约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举世震惊。随后,“美国”、“纽约”、“飞机”几乎成了危险的代名词。在北京的美驻华使馆一时关闭,所有赴美签证暂时停办。
与此同时,本报的五名记者却正在做着赴美的准备:今年12月10日,是诺贝尔奖设立一百周年纪念日。为此,本报与发现图形科普杂志社联合推出了大型采访活动---到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所在国家或地区,与大师们面对面的访谈。
众所周知,美国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云集的地方,采访名单上的30多人中,三分之二强在美国。而“三分之二强”中,又有一半在纽约一带。
没有人有任何的犹豫。与美驻华使馆的新闻官有着良好关系的张爱学,仍旧有条不紊为记者们的签证做着疏通渠道的工作。在该使馆重新开放后,五名记者如约与美使馆的新闻官会面,之后全部顺利地拿到了赴美签证。
“9·11”事件后的第九天---9月20日,《IBM诺贝尔奖百年北京青年报记者全球行》的第一名记者田利平从北京出发,飞往洛杉矶,这一天正好是他的生日。两天后,张天蔚、汤正宇、安刚、杨永辉降落在纽约。
10月10日,第一篇报道《黑衫鹤发的冒险家---黑格》在本报上刊出。接下来的两个月里,10名记者和两名特约记者分赴美国、瑞士、德国、英国等国,采访了30位诺贝尔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医学及经济学奖的获得者。截止到12月9日,本报每周以三个整版以上的篇幅刊登了所有的报道。报道刊出后,社会反响热烈。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本报与文化艺术出版社联手,将此次采访报道结集出版,在诺贝尔奖设立一百周年之际,奉献给中国的读者。
(二)
对于受过正常教育的中国孩子来说,从小到大,关于科学家的故事听得不算少。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华罗庚、陈景润等光辉的名字和名字背后的故事不绝于耳。每当立志的时候,科学家就成了一种激励的符号---因为存在于媒体中的他们,几乎无一例外是种种艰苦卓绝、忍辱负重的化身。于是,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科学家是一种荣誉---他们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科学家生活是一种历练---要付出常人所不能想象的代价,清贫、孤独、牺牲和忍耐是科学工作的“知己伴侣”。
这样一种对科学及科学家的印象不能说是错的,科学的王国里“没有捷径”的诸多名言也是事实的写照。但我们仍是困惑,如果只是付出和忍耐,只是艰苦和孤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在科学的“羊肠小道”上不用扬鞭自奋蹄?不知是什么原因,中国的科学家们很少接受媒体的采访。也许是出于谦逊的东方哲学或其它原因,即使是面对记者,我们的科学家也很少谈个人的爱好,个人的喜怒,个人对科学的感受---因而,“科学家的故事”我们听了不少,但对科学这个职业,多数人是陌生的,崇拜大于热爱。
比如,我们想象不到科学家会谈到“喜欢麦芽浆威士忌”,“78转的唱片”,想象不到科学家这样分配自己的奖金---“首先修缮自己的豪宅,然后为儿子买一匹矮种马”,想象不到科学家的实验室里摆放着大大小小的家人的照片,更想象不到从那里窜出一条体形硕大的……但是,在这一次世界顶级科学家的采访中,我们的记者却近距离地感受到了他们“千人千面”的飞扬个性及无远弗界的智慧能量。
当然,科学家们生活的细节再丰富,其圆心仍是科学探索---他们的专注、他们的坚忍、他们的忍耐与我们千百次的听说关于“科学家的故事”并无异处,只是好像不约而同,他们更强调的是另外一些事:“科学是一件非常美妙而充满魅力的事业,因为它会给人类带来很大的益处------我干着我最喜欢的事情”
“科学是激动人心的并且让你有所收获”
“我希望年轻人能够从这个不断进展的世界里分享发现的快乐”
“细心选择你的方向,去冒险吧”
兴趣、好奇心、怀疑和叛逆精神、冒险、坚忍---在记者们的手记和与采访对象的对话中,我们领略到一种快乐的科学生涯:在这里,付出和忍耐、艰苦和孤独都是心甘情愿的,因为他们被自身强烈的好奇心所驱使,他们把宇宙的万物看成是一个“洋葱”,他们倾其一生,就是要一层一层地剥开它,一点一点地进入到自然奥秘的核心。
在策划这次活动的时候,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曾说:“亲身采访诺贝尔奖获得者,意义十分深远。二十世纪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历史前进的步伐,成为人类文明进步最具革命性的推动力量。建立于二十世纪初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和生理学/医学科学奖,在其百年历史中奖励了许多因为在科学发展道路上作出了具有原始性、突破性的科学家,使其成为众多国际性科学奖项中最具权威的自然科学奖。在这样的形势下,亲身采访诺贝尔奖获得者,介绍他们的辉煌业绩,我们不仅可以普及现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同时可以学习这些科学泰斗们身上所具有的科学和创新精神,以此提高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培养现代科学意识。”
这次的独家采访活动,记者们确实初步领略到这样的精神和意识,并栩栩如生地传达给了我们的读者。
有一句老活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智者交谈。而当你手捧《与诺贝尔大师面对面》的时候,和你聊天的将是和你同时代的30个世界顶尖级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