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于教学的需要,我又反复地阅读了一些王维的代表作品,读到《使至塞上》,觉得这首诗“居延”与“萧关”两个地名的位置应当对调一下,才符合实际,才顺理成章。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不妨先把原诗录下: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公元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这首诗描写了这次长途跋涉的见闻,揭示了唐代疆土的广阔辽远。“居延”在哪里?在现在的甘肃张掖西北;“萧关”在哪里?在现在的宁夏同心(一说“宁夏固原”)。事实上,王维奉命从长安出发,是先经过“萧关”,然后再经过长途跋涉才能到“居延”。如果把两个地名对调以后,意思才顺畅,合乎实际,合乎逻辑。二者对调之后,全诗的大意便是这样:
轻车前往,要到哪个边塞宣慰呢?经过一段旅途跋涉,我已经过了萧关。我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使汉塞,又像展翅北飞的归雁一般飞到了天边。
在一片大沙漠上看到远处烽烟直冲霄汉,黄河上一轮落日显得格外大而圆。
我到了居延见到巡逻侦察骑兵一问,才知道边塞守将的指挥部还在离这儿很远的燕然山。
我推测,王维的原作本来是“萧关”在前、“居延”在后,可能后人在传抄过程中,发生了地名错位的情况。古人的诗文,主要靠传抄流传,误抄的情况会屡屡发生。再说,“居延”的“延”、“萧关”的“关”的韵母分别是an,uan,位置弄错了也不影响押韵,出了错误不容易发现。第三,古人的地理概念不是特别精细。都在大西北,也就不那么求真了。施蛰存先生《唐诗百话》一书在分析这首诗时指出:“王维的地理概念,似乎有错误。萧关在东,居延在西,如果过了居延,应该早已出了萧关。”我和施先生的看法不谋而合。本人斗胆,想给大诗人王维的名篇订正词语倒置,如有不妥,还请教专家多加指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