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镇是朱德青少年暑期生活、学习、劳动的地方。1949年底,马鞍人民为了表达对朱总司令的崇敬之情,在马鞍场头的小山嘴上树立了一块丰碑,碑上镌刻着"朱德故里"四个大字。
清康熙年间(1662-1722),湖广移民马鞍落户者渐多,在侯家梁一座形似马鞍的山脚下建场,因之名为马鞍场。马鞍场东邻柳垭、义路两镇,与张思德故居隔山相望。南接杨桥、石佛两乡;西邻周河镇;北连红军旅长陈光弟烈士的家乡福临乡和巴中的群乐乡。全镇幅员面积28平方公里。镇西北多山,最高山为三墩坡,海拔617.9米,次为三星寨,均源于大巴山脉,经铁山、八庙坪、烟洞山南下。镇西的琳琅寨与三星寨隔河相望,两山支脉纵横交错,地势凹凸不平;南有顺天庵、董家梁。
马鞍场犹若一条巨蟒横卧在马鞍山下,狭窄的街道古色古香。场镇南北两端,各有庙宇一座,北端是三层四角重檐式的张爷楼,相传此楼为纪念蜀汉刘、关、张桃园结义中的三弟张飞的功绩而修建的。
穿过张爷楼行约50米,则见四堵突兀壁立的风火墙,每墙足有三丈多高。两墙之间,皆建造了一幢庙宇,其一名曰"禹王宫",另一名曰"龙母宫"。每墙风火墙下的中部,均有一圆拱形石门,街道就从石门中通过。1933年秋天,中国工农红军攻克仪陇后,红九军在这里建立了区苏维埃政权,区苏维埃政权办公机构就设在禹王宫内。当年红九军政治部在马鞍场上留下的石刻标语,而今历历在目。场南端有关帝庙,是后人为缅怀蜀汉昭烈皇帝刘备的二弟关羽而修建的。该庙有三幅门联,其一是"存汉赋不两立之心,忠符南阳承相;明春秋大一统之义,道合东鲁圣人。"二是:"扶赤帝之河山,三分开峙,配素王而俎豆,六合同尊。"三是:"圣以武名,于清任时和中,名成阙谊;神将帝号,在王侯卿相上,独大其封。"关帝庙左侧有一道栅栏形的木门,越过此门,步入场尾小巷,便是通向骑龙场的路径。从关帝庙向右转身走入另一条小巷,便到了万寿宫,就是一座清代晚期建造的庙堂。马鞍场后的马鞍山的"鞍座"山岩上,有一座三层楼的观音阁,阁楼四周古树参天,绿茵盖地,露出灰褐色的屋顶和赭红色的栏杆,游人登阁览胜,凭栏眺望,龙呈、金鼓、梁木、三星等远近高山险寨,尽收眼底。出观音阁山门,跨入石级小路,缓缓而下,进入禹王宫左壁风火墙沿便直通街心。
在马鞍镇,分布着朱德故居、朱德故居纪念馆、朱德故居等十余处纪念地。朱德故居位于仪陇县马鞍镇琳琅山下,朱德少年时期在此住了十四年之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