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闻名的敦煌,地处我国西北,在甘肃省西部,是沙漠里的一个小小绿洲。敦煌之所以闻名世界,不仅因为它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而且还因为在那里有我国瑰丽的艺术宝库——莫高窟。莫高窟在敦煌县东南二十五公里,坐落于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这个石窟群创建于366年,传说有个叫乐僔的和尚来到敦煌鸣沙山,看到对面三危山上夕阳西下的余辉金光万道,金光中仿佛有千佛的形状,决定在鸣沙山的岩壁上开凿一个洞窟,这就是莫高窟的第一个石窟。他在窟内绘制壁画,塑造佛像。自此,历代都有人来修建,石窟越来越多,规模日益宏伟。据说唐朝时,这里的石窟已有一千余个,所以莫高窟又称“千佛洞”。究竟莫高窟一共有多少石窟,现在已弄不清楚了。因为年代久远,这里风沙又大,许多石窟已荡然无存,保存至今的石窟尚有四百九十二个,其中有十分之六,七是隋唐时候开凿的。这些石窟象蜂房一样,密密层层地分布在长约两公里的悬岩绝壁上。据说,当年每座石窟的外面,都架设了木构檐廊,檐廊由婉蜒曲折而又悬空的阁道相连,远远望去犹如一片巍峨的宫殿群。可惜,现在多数石窟的檐廊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五座檐廊。
走进石窟,五彩缤纷的壁画令人眼花镜乱,应接不暇。据初步统计,保留至今的壁画,大约有四万五千平方米,如果以壁画的自身高度,把壁画连接起来,其长度可达三十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画廊。窟内还有许多精美的彩塑佛像,保留至今的佛像有两千四百一十身,成为巨大的彩塑馆。众多的塑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这里不仅是我国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也是世界古典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莫高窟壁画的主要内容是佛经故事,此外还有供养人画像、建筑彩绘和藻井等等。佛教故事的主要内容是讲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尸毗(pi皮)王割肉救鸽”的故事,就是描写释迦牟尼的前生——尸毗王,为了救一只被饿鹰追逐的小鸽子,割下自己的肉喂鹰。“摩诃萨埵(duo朵)舍身饲虎”的故事是说,摩诃萨埵太子看到山中有一只饥饿的母虎,身边还有七只嗷嗷待哺的小虎,由于小虎的纠缠,母虎无法寻觅食物,如果再没有东西可吃,母虎就要吞食小虎。为了拯救七只初生的小虎,摩诃萨埵太子让母虎把自己吃掉。佛教宣扬逆来顺受,甚至宣扬残害自己躯体以求得佛的宠爱,求得死后进入极乐世界,这是荒唐的。
但是,在莫高窟壁画上的佛经故事中,也有许多动人的画面,如“九色鹿”的故事,就是歌颂正义、谴责邪恶的。故事说:在恒河边的茂密森林里,有一只九种毛色的鹿,它的毛色鲜艳,鹿角洁白如雪,美丽极了。它与乌鸦是好朋友,形影不离。一天,恒河里传来了一个人凄惨的呼救声,九色鹿急忙赶去,它与恶浪搏斗,终于救出了将被恶浪吞噬的人。被救的人叫调达,他庆幸自己的再生,对九色鹿说:“你对我的恩惠胜过我的爹和娘,我要做你的奴仆,报答你的救命之恩。”九色鹿谦和地说:“我只要求你一件事,就是不要向任何人透露我的行踪,免得有人来伤害我。”调达马上对天起誓:“如果我忘恩负义,就叫我浑身长满烂疮,嘴里发出恶臭。”
当地有个国王,娶了个漂亮而贪心的王妃。一天,王妃突然梦见了九色鹿,它的毛色光彩夺目,引起王妃的贪欲。王妃要国王把九色鹿捉来,用它的皮作垫褥。国王立即派人张贴布告:“谁能报告九色鹿的行踪,就赏给谁大片土地和大碗金银。”调达看了告示,乐得心里发颤,感到富贵从天而降,不顾九色鹿的救命之恩,向国王报告了九色鹿活动的地方。于是,国王率领军队,让调达带路,包围了森林。包围圈逐渐缩小,树上的乌鸦看到了国王和他的军队,急切地催促九色鹿赶紧躲避。九色鹿没有躲藏,神态安详。等国王和他的军队靠近,它从容不迫地对国王说:“我常年住在这人迹罕至的森林里,无人知晓,你怎么知道我在这里?”国王指着调达说:“是他带的路”。九色鹿十分气愤,斥责调达的忘恩负义、恩将仇报。九色鹿的陈述感动了士兵,也感动了国王。国王下令:“从今以后,谁也不许伤害九色鹿!”这时大家都以愤怒的目光看着调达,只见调达身上长满了脓疮,流着脓和血,嘴里也发出令人窒息的恶臭。从此大家远离开他,谁也不愿意接近他。壁画以连环画的形式,生动地表达了这一故事。
尽管壁画所描绘的是一些虚幻的佛的故事,宣传的是佛教的宗旨和戒律,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是,人们不能离开自己的经历去设想天堂和地狱。尽管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三头六臂和千手千眼的菩萨,但是,在这些佛、菩萨的形象中,又有真实的人的活动。在壁画中,有劳动人民艰苦劳动的场面,描绘了生产工具和生产的过程,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同时,从壁画中也可以看到统治者雍容华美的服饰,富丽堂皇的殿阁,奢侈豪华的生活。这不正是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的反映吗!“五百强盗成佛”的故事,所描绘的是五百个“强盗”被官军俘虏受审的场面:一个峨冠博带的官吏正在宣判,被俘者在被剜出双眼,这不正是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真实写照吗!虽然这个故事的结尾,加上了一个佛使他们双眼复明,他们出家为僧的尾巴,但是仍然可以看出社会的阶级状况。壁画中还有许多交通工具、古代建筑、各族服饰、音乐、舞蹈等场面,这些都是现实生活的记录,是研究我国古代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宝贵资料。我国著名大型歌舞“丝路花雨”,就是根据敦煌壁画编制而成的。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因此,一向是各族争夺的目标。每次战乱都要给莫高窟带来灾难。但是最严重的灾难莫过于帝国主义者的浩劫。这要从1900年说起,那时莫高窟有个王道士,他在清理十六号石窟甬道积沙时,偶然发现了几百年前的藏经密室(即藏经洞)。原来,公元1035年,西夏(西夏,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党项族,于1038—1227年,在今宁夏、陕西、甘肃、青海一带建立政权。)占领了敦煌,莫高窟的和尚也跟着人们逃难。逃难前,他们把不能带走的经卷、绣画、法器等等,藏在洞窟的复室内,然后密封起来,在封墙上绘了壁画。后来这些和尚大约没有再回来,这些珍藏也就成为长久的秘密。直至十九世纪初,王道士才发现了这个藏经洞。洞里藏着数也数不清的经卷、绣画,当时曾有人建议清政府把它们运到兰州保存。但是,腐败的清政府,根本不懂得这批文物的价值,他们舍不得花运费,仍然让王道士保管。
藏经洞发现的消息不胜而走,如此巨大而又宝贵的发现,使帝国主义分子垂涎三尺。那些处心积虑的盗宝者,接二连三地来到莫高窟。最早到莫高窟的是英国斯坦因。他曾经五次到莫高窟,他给了王道土一笔银子,王道士就慷慨地让他进入秘室挑选。斯坦因用大车搬运了七八天才运完。法国的伯希和也到莫高窟,他比斯坦因懂行,精选了文书经卷六千余卷和大量画卷。不久日本的大谷光瑞也到莫高窟活动,前后达四个月之久,骗取经卷四百多卷和一些精美的塑像。接着美国的华尔纳也来了,他的办法更毒辣,他用特制的胶布,把壁画从墙上粘下来。第一次粘走了二十六方;第二次由于人民的反对,他没有得逞,只好狼狈逃窜。俄国十月革命以后,1920—1921年间,九百多个反对革命的沙俄分子逃到敦煌,西北反动当局不仅不采取措施,反而让他们住在莫高窟的洞窟内,任他们在窟内烧火做饭,洞内壁画被薰黑,塑像被毁坏。多灾多难的莫高窟,到解放前夕已是疮痍遍体、残破不堪了。只有人民当家做主以后,莫高窟才受到爱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人民政府对石窟进行了全面的维修和加固,使古老的莫高窟焕发了青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