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牛和织女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牵牛星即“河鼓二”,在银河东;织女星又称“天孙”,在银河西,与牵牛相对,它们分别是天鹰座和天琴座的一颗亮星,由于这两颗恒星肉眼清晰可见,又容易辨别所以在明代郑和下西洋时,就曾以织女星为航海的导航标志之一。在中国关天牵牛和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在《诗·小雅·大东》中这样的句子“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译文:看那天上的银河,河水粼粼在放光。但见天上的织女,一天七次行路忙。虽然一天七次行路忙,却总也织不成美丽的花样。看那明亮的牵牛,不能来回驾车辆。)已经写到了牵牛和织女,但还只是作为两颗星来写的。还有《后汉书·天文志》:“织女,天子真女。”《史记》:“三星,在天纪东端,天女也。”《焦林大斗记》:“天河之东,有星微微,在氐之下,谓之织女。”
牵牛和织女开始成为神。《春秋元命苞》和《淮南子·ㄈ真》开始说织女是神女。而在曹丕的《燕歌行》(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译文:牛郎织女,我可怜的苦命的伙伴,你们到底有什么罪过才叫人家把你们这样地隔断在银河两边呢??)曹植的《洛神赋》和《九咏》里,牵牛和织女已成为夫妇了。曹植《九咏》曰:“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是当时最明确的记载。《古诗十九首》中的这首《迢迢牵牛星》写牵牛织女夫妇的离隔,它的时代在东汉后期,略早于曹丕和曹植。将这首诗和曹氏兄弟的作品加以对照,可以看出,在东汉末年到魏这段时间里,牵牛和织女的故事大概已经定型了。
成为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什么时候成为民间故事已经难以有准确的考证,南北朝时代写成的《荆楚岁时记》里有这么一段:“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
牛郎织女有许多的故事版本。最为人知的是: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给他出计谋,要娶织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慌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们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瞬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七日,人间的喜雀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桥相会。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牛郎织女演绎出的文化。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是我们中国人的情人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夕或女儿节,这一天是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七月初七之所以称为乞巧,是因为民间传说这天牛郎织女会天河,姑娘们就在晚上以瓜果朝天拜,向女神乞巧。不同的地域形式各异。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外国语高级中学 张辅良 0931-3237439
邮编:730010 邮箱:zhfl1965@sina.com zhfl159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