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茶须用名泉之水相配,凡善饮者,均十分讲究茶之用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明代钱椿年在《茶谱》中指出“凡水泉不甘,能损茶叶之严,故古人择水最为切要。”徐渭《煎茶七类》中“二品泉”中指出:“山水为上,江水次之,井水又次之。井贵汲多,又贵旋汲,汲多水活,味倍清新;汲久贮冻;味减鲜洌。”所以绍兴人自古主张名泉煮佳茗,方能相得益彰。
越中自古多名泉,历代志书多有记载,但经过数百年的风雨变迁,绝大多数名泉均已遭废弃和湮灭。今将古籍有记载的若干名泉择要介绍如下,有朝一日或因某种需要与机缘,重新发掘被掩埋在地下的泉水资源,本文所提供的资料,或许能起到穿针引线,按图索骥之功效。
一名禊泉,地点在娄公埠斑竹庵(近来有人考证,此庵即今长庆寺)。那里有一井,张岱取而啜之,但觉“磷磷有圭角”——水清洌而绀寒,俯身一看,水色如秋月霜空,其雾气如轻岚浮出册谷,井口有字,用帚刷去,只见“禊泉”两字,取泉水试茶,馨香扑鼻。于是许多人闻讯来取此泉水,有人甚至开起了禊泉茶馆,有人取之酿酒,酒名大振,一时连杭州虎跑泉也不能与之相比。但不久,有人以庵中老僧凭泉发财为由,向他勒索钱财,甚至拳脚相加,老僧苦不堪言,就投脏物于泉中,张岱虽几次清理,皆不济事,泉水发出了臭气,禊泉因此被毁。
二名三汲泉,在绍城王公池旁的卧龙册麓。王公池,又名庞公池,南北长约50米。紧依卧龙山麓,有石砌坎,坎内泥石为20多前卧龙山上打防空洞时所填,山麓稍向内凹,凹处被市政工程队辟作车库,车库后壁直抵山崖。有人估计石坎内填泥石处或车库基址,极可能是三汲泉之所在。据清雍正年间的《浙江通志》记载,三汲泉,在城内卧龙山麓,有水数斗,然未尝竭也。西吴悔堂老人著录的《越中杂识》说此泉甚浅,但“汲尽即满,未尝竭也。”《嘉泰会稽志》说三汲泉在陆游祖父陆佃的园内,如恢复三汲泉,也可以恢复下陆佃有关的古迹。
三名清白泉,为北宋名臣范仲淹(989-1052)所辟,范文正公曾以吏部郎的身份出知越州,守越时写有《会稽清白堂记》一文,曰:“会稽府署,据卧龙山之南足,北上有蓬莱阁,阁之西有凉堂,堂之西有岩焉。岩之下有地方数丈,密蔓深丛,莽然就荒。一日命役徒芟而辟之,中获废井。即呼工出其泥滓,观其好恶、曰嘉泉也。择高年吏问废之由,曰不知也,乃扃而澄之。三后,汲视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渊然丈余,引不可竭。当盛暑时,饮之若饵白雪,咀轻冰,凛如也;当严冬时,若遇爱日,得阳春,温如也。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又召嘉宾,以建溪、日铸、卧龙、云门之茗试之,则甘液华滋,悦人襟灵。”
1982年,绍兴市园林部门在越王殿下清理场地时发现了清白泉遗址,同时出土两块明代石碑。一为明成化十三年(1477)十二月绍兴知府戴琥撰写的《复清白泉记》,碑高116.5厘米,宽84厘米。另一块为《清白堂·清白泉记》,碑高160厘米,宽74厘米。如今清白泉已按原貌恢复。二通明碑亦立于泉旁。
四名惠泉,在日铸岭西南太平山上(今平水王化太平里村),此处有两个泉,“二泉如带,大旱不涸。”宋晏殊诗有“稽山新茗绿如烟,静挈都篮煮惠泉。未向人间杀风景,更持醪醪醉花前。”晏殊以台阁重臣身份称赞惠泉,则太平平里的惠泉简直可以与锡山之惠泉相媲美了。
五名郑公泉,在若耶溪(平水江支流)东汉名士郑弘居地之侧,故名。郑弘(?—860),字巨君,西都护使郑吉从孙,品德高尚,为官清廉。泉有二脉,滴滴自罅中流出。泉水“味极甘,宜茗。”传说郑弘在朝为太尉时,经常思念故土,一日因病不起,极想饮故乡的泉水,家人星夜兼程取之,弘饮少许,即感心绪爽朗,病全随之好转。华镇诗有“溪上清泉玉色寒,临泉踏尽石苔斑。为怜北阙乘轩客,白首高情在旧在。”
六名云门泉,在云门山(今平江乡),泉上有亭匾曰:“好泉”,语出范文正公诗:“林无恶兽住,山有好泉来。”唐僧灵一诗云:“泉源新涌出,洞澈映纤云,稍落芙蓉沼,初淹苔藓纹,了将空色净,素与众流分,若得清宵月,冷然梦里闻。”
七名苦竹泉,在秦望山曾文清(曾几)墓旁。曾几(1084—1166)南宋爱国诗人,历任江西、浙西提刑,著作很多,均已遗失,清人辑《茶山集》。其林多苦竹,故名,泉出其下,泓洁宜茗,是煎冲名茶之佳水。
八名傅公泉,在射的山(今会稽山风景区)下傅先(崧卿)墓侧,纵五尺,横六尺,深三尺,泓洁甘美,遇旱不涸。士大夫咸谓可以方傅公清德,遂目之曰:傅公泉。
九名子真泉,在海山本觉寺,祠前有井甚洌,疑即此泉,泉味甘寒。
十名半朋泉,在山阴法华册天衣寺侧,唐李公垂诗云:殿涌全身塔,池渭半月泉。不论中秋月如何圆,池中只见其半。
此外尚有城南五里琵琶山上的玉带泉,为张岱祖茔之地,“遗风余烈,与山水俱长”,因附近有阳和岭,故取名为阳和泉,张岱曾作《阳和泉铭》记其事。又如禹迹寺井:在今中兴路-鲁迅东路约30米处左边人行道上,由周庸村题写碑名。南宋诗人曾几曾卜居于此,常汲井水煮茶,井遂由此而闻名。又有云石泉,在绍兴吼山云石墩下。泉从岩缝中出,终年不涸,水质甘冽。旧时城中大户人家每逢暑天多有水船前往挑运。
除上述越城区和绍兴县外,其他各县市亦有不少历史名泉。如《剡录》载剡地名泉,作“泉品”,内有:
葛仙翁井茶
瀑布泉:县西太白山,绝崖如壁,林木荫翳,上有葛仙翁祠。
五龙潭:县西北,山多竹箭,北有寺,两山合。
紫岩潭:县西,其山危拔入云。
亚父潭:县西。
雪潭泉:上乘寺。
谢岩潭:下有穴,水出焉。
又如《嘉泰会稽志》有“泉”一节,除上述山阴、会稽两县外,嵊县尚有:
偃公泉:在明心院侧,院僧仁偃施水于此得名。王龟龄诗云:泉自何时得?得名从偃公。谁能继长陆?为载《水经》中。
新昌县有:
象泉:在慧云寺。姚祜云:饮鹿花开壮此山,游从多作慧泉望。
杖锡泉:在县东沃州山下,唐吴澈之故迹。
另外,又如,上虞市的:
舜井: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兴教寺傍,有象田,或者以为的对。《越中杂识》对“舜井”的记述为:“在百官市虞市庙北,东西各一。钱武肃王浚之,得谶记宝物。”1990年版《上虞县志》“名胜”中述:“县城百官镇三大著名古迹之一(余为舜庙,百官桥,皆毁),年久湮没,1984年易地重修位于百官镇龙头的西麓、上虞宾馆南侧,引百官名泉龙王塘水入井,泉水甘澄,能浮钱质硬币。书法家费新我题写井碑。”又如,《乾隆诸暨县志·卷四》载“泉”:
稻种泉:《万历绍兴府志》,在县西二十五里,源出范蠡潭山,其源溉民田甚广,他乡多种谷种于此。一名灵泉溪。
乾泉:《万历绍兴府志》,在乾山,清洁殊异。越王用此水造。
南泉:五十都。小泉:五十七都。《隆庆骆志》泉之名者。
又如《光绪诸暨县志·山水志》有:
康泉:在今诸暨店口镇浒山村。冯梦祖《康泉记》云:“杨梅之山(旗山别名)有蹄涔焉,上倚崖麓,下涵亩区,经围三尺许,度深十有馀寸,洪霖不盈,旱干不涸,流微注于田间,野夫牧之所濯,禽鸟之所嘘,曾未有人引瓿而提焉。蒋子康侯,炎暑行亩畔,郁蒸渴干,涤手饮,色白而洁,味冽水甘,腹爽而体为之快。汲以归,炽炭烹茶,嚼然不滓,信宿无渝垢,嘉赏甚四,以字名之,曰:’康泉’。由是,知水之家,担柄瓮,攘攘遍乡闾……。”
此外,在一些方志中,还载有“潭”、“井”等,有的也是名泉。总之,在过去,绍兴各地多有名泉,这对茶叶生产,啜茗品泉是大有益处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