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师专 何广见
停连是指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它是朗读实践的基本技巧之一。朗读中停连处理得好,可以有效地控制语速,更准确地传达出语句和段落的意义。停连不但是心理上的需要,也是生理上的要求,。在朗读实践中,生理上的停连一般应服从心理上的停连。
朗读时,朗读者无法一口气把一篇作品读完,总要有换气的时候,还要有对气息进行调节的时候,这样就会出现停顿。吸气或对气息调节之后,又可以继续朗读,继续朗读时不会一字一换气或一字一调气,于是就出现了连接。朗读时,朗读者的思想感情总是处于积极的运动状态之中,朗读者要根据内容和体裁的需要,把作品的层次、段落、语句词组和词纳入语言链条,层层衔接,步步展开。在区分、转折、呼应、递进等地方,造成适当的声音空隙,承上启下,思前想后,这样就需要运用停顿;在组织严密、感情奔流、语言推进、意思连贯等地方,造成声音的流动,千回百转,一气呵成,这样就需要运用连接。
从聆听者方面说,生理上耳鼓接受刺激的过程,一方面对长久连续的刺激会产生抑制,因而需要声音的间断;另一方面对单一重复的刺激又会加以抵制,因而需要声音的变化,包括大小中断与长短延续的交替。声音中断过少、过短,与声音中断过多、过长,从朗读开始到朗读结束毫无参差错落,都会造成听者的反感。聆听者通过有声语言听文字作品的内容,他们希望听懂,更希望听后受到启发和感染。因此,“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该连不连。语意不全。听者要求于朗读者的是,连到好处,停在妙处。
停连有“语法停连”、“逻辑停连”、“感情停连”之不同,又有“区分性停连”、“呼应性停连”、“并列性停连”、“分合性停连”、“强调性停连”、“判断性停连”、“转换性停连”、“生理性停连”、“回味性停连”、“灵活性停连”之区别。
停连的位置和停连的时间不宜设置固定的公式,而应该从作品的内容、脉络以及聆听者的心理去寻找依据。确定了停顿位置,停顿之前如何停?停顿之后如何连?则可从不同角度分别作出不同处理。
完成句的停前,声音要收住,然后有一个平稳的较长停顿。这里需把握三点:(1)话将说完时,气也将用完,话语声音停止,气息也呼出完毕;(2)收音音节要处于落势,有时停前的整个词组都要下落,并要把握语势;(3)收要收住,或急收,或缓收,或强收,或弱收,但都要打住,不要失去控制。这主要针对全篇结束的完成句而言。由于上下句、上下段之间的停顿并非全篇的结束,停前虽然也有一句、一段结束的感觉,但在“收”的分寸上要适当控制,让形象感受和逻辑感受不中断,强弱、急缓的程度上也不要像结尾那样收得突出、明显,以便保持继续朗读下去的行进感、连续感。而停后的衔接,要起得恰当,一句、一段的起始,也是可强可弱、可急可缓,不必有固定的格式。
未完成句的停前,有“扬收”和“徐收”之不同。停前扬收,即停前的音节、词或词组有一种上行的趋势,能表现“未完成”的情形,以形成行进感或推进感。停前徐收,即停前的音节稍稍拖长的时候,有一种声断气连、藕断丝连之感。徐收和扬收可以并用,扬收的音节也可同时徐收。未完成句停后的起,有“停后缓起”和“停后突起”之区别。停后缓起,是指使用较低的声音,让停后开头的音节从容发声,缓缓出口。缓起时,不但要把停前的“收”稳稳托住,而且要推动后面的词语。停后缓起不能失去与停前词语的承继性,不要把停顿变成语意中断的空白。停后突起,是指停顿时急吸气,停后急发声、快吐字。突起要改变停前的声音形式,造成新的色彩和分寸。未完成句后的停连关系,有“停而紧连”和“停而缓连”之分。停而紧连,即停顿前后迅速衔接,甚至不换气,不偷气。停而缓连,即用停前停后的音节延长来填充因停顿造成的空隙,使得语言若停若连,连而不拉,停而不涩,有时连接处可以吸气,停顿中可以屏息。
停连的基本规律有六条:(一)根据作品内容和具体语句安排停连,以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为前提。不能无根据地乱停乱连,也不能只是读下去,不考虑停连。(二)从“读”和“听”双方的需要考虑停连。“读”是主导方面,但又不能随心所欲。(三)文字作品的标点符号是朗读者进行停连安排的重要参考,但不能因此而捆住手脚,甚至不敢越雷池一步。(四)句子越长,内容越丰富,停顿越多,句子越短,内容越浅显,停顿越少。感情凝重深沉时,停顿较多,感情欢快急切时,连接较紧。(五)只要有两个词相组合,就有停连问题。在组合中,停顿时间长,表示组合关系松动,或统领其后,其余味较浓。停顿时间短,表示前后关系较紧密,或受制于前,或要求速进。(六)停连必须同重音、语气、节奏一起共同完成朗读的音声化再创作,它是朗读的重要支柱,但它不可能孤独地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