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师 > 教师分享 > 正文 返回 打印

语文教学的结课艺术

网友投稿  2011-05-30 00:00:00  零零社区


  明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指出:“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他的意思是说,文章的开头要响亮,如爆竹炸开,使人为之一震;而结尾要有韵味,如巨钟撞响,使人觉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语文教学如同写作,固然要重视课文的导学,但也要重视语文教学的结课艺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既可以用准确清楚、简明扼要的语言总结全课,也可以追求“留白”,留给学生回味和想像的余地。
  归纳总结式结课
  归纳总结式结课是教学艺术中的常用结课方法。它要求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整个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总结概括归纳,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其综合概括能力。总结固然可以由教师来做,但更要引导学生自己来做,教师只是在必要的时候加以补充和完善。总结归纳的方式要因势利导,因人而异,恰到好处。既可以启发学生回忆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可以重读课文的重点句段,强化印象,还可以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强调学习要点,包括知识点、能力点,以及其他方面的注意点。这种结课方法看上去顺理成章自然而然,但实际上只有那些在教学艺术上刻意追求的教师才能巧妙灵活地使用这种结课方法,达到挥洒自如的艺术境界。
  激发感情式结课
  如果教师的结课语言充满激情,既言简意赅又情深意长,往往能拨动学生的情思之弦,激发他们的美好感情,收到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如一位老师在《斑羚飞渡》结课时,先让学生观看录像《动物世界》,内容是反映动物日常生活画面的,有体形庞大的大象、奔跑如飞的袋鼠,也有色彩亮丽的斑马、面目狰狞的犀牛,还有机灵调皮的灵猴……然后问学生:“你从课文和录像中想到些什么?”学生基本上能从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上来考虑,老师及时总结:“是啊,从美丽的蓝天、广袤的草原、茂密的森林、神奇深邃的大海以及渺无人烟的荒漠,都有我们可爱的朋友生活着,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神奇的动物世界。就更不用说老斑羚为了种族生存的那种献身精神让我们的思想受到的启迪,让我们的灵魂所受到的震颤了。它们让我们由衷地产生敬意。让我们给予它们最起码的生存权利,让它们与人类同在一片蓝天下,共同拥有一个美丽的家园吧!”
  画龙点睛式结尾
  精妙的课堂教学结尾可以说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教师在一堂课结束时用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语言,恰到好处的板书,引导学生咀嚼回味,展开丰富想像,能使他们感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有位老师教《孔乙己》,课将结束,黑板上“孔乙己”三个字赫然在目。老师问道:“孔乙己有脚吗?”学生不假思索地答道:“有啊!”老师又问:“他在离开我们的时候用的是脚吗?”学生肃然答道:“用手。”老师顺势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说道:“孔乙己就是这样用一双满是泥污的手走了,走了,走出了生活的舞台……”老师一边说一边随手把黑板上的“孔乙己”三个字擦掉了,留下了一片空白。这么巧妙的一“擦”,化静为动,学生感受强烈。黑板上留下的一片空白,包含着不尽的潜台词,蕴涵着无数的画外音。它让学生在思考体味中去意会,去发现。这样的结课使教师、学生在对人物的悲惨命运上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有对人物的同情,有对社会的控诉,让孔乙己的悲剧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永生难忘。
  设置悬念式结课
  不少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在教学结课时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使学生在“欲知后事如何”的探究欲望产生的时候戛然而止,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空间,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迫切愿望,使“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期待。这种方法既可用于两篇课文之间的教学衔接上(它要求两者的内容或形式有某种内在的联系),也可以用于一篇课文教学的跨课堂连缀处。如一位老师在《一面》结课时说:“今天我们从课文中学到了一种写作方法,即主要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文章的主题。下一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写人的方法,叫做‘窥一斑而知全豹’。那么这是哪篇课文?它刻画的是哪一个人物?是怎么刻画的?这个人物有什么特点?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就吊起了学生的胃口,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为上好下一节课作了铺垫。
  课外延伸式结尾
  一堂有品位的好课,不只是学生学习的结束,而是把结束作为一种新的开始,即把结课作为引导学生联系课堂内外的桥梁,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能力在课外得到延伸、扩张、充实,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有位老师在完成了课文《狼》的精讲之后问道:“同学们,《狼》这一课的基本内容讲完了。我想提出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回答。你们小时候,大概都听过《狼外婆的故事》,还学过《东郭先生和狼》吧?今天我们又学了《狼》这篇课文,这三个故事中的‘狼’在习性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在学生们总结出“狡猾,会装,凶狠,忘恩负义”之后,老师继续问:“同学们总结得很准确。狼的确很狡猾,因此对狼这种动物的形容都是一些贬义词,谁能说出一些成语来?”学生列举出了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狼子野心、鬼哭狼嚎、狼狈逃窜等成语。老师接着说:“有一则谜语说:像狗不是狗,野地四处走,爱吃小动物,是个害人兽。指的是什么?对,是指狼。从这则谜语中,我们可以看出狼的长相与狗相似,但由于性情不同,人们对待它们的态度也全然不同。请同学们在课下写一篇关于狗的故事。”这种举一反三的结课,增强了知识的连贯性,认知的深刻性。另外,还可以结合文体特点作些知识能力的迁移。如学习了童话和寓言故事后,请学生在课外阅读童话和寓言故事,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谈谈其中阐述了什么道理,自己从中得到了什么教育,受到什么启发。这样的课外延伸,学生不仅扩大了阅读面和知识面,培养了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而且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在愉悦的欣赏中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一次升华和洗礼。
  游戏表演式结课
  有时因为一堂课的容量比较大,节奏比较快,学生的身心已很疲劳,或者因为课文的内容较为平淡,课堂教学较为乏味,或者因为课文的年代久远,学生缺少兴趣,用提问、复述、练习等单调的方式巩固复习所学的知识,效果很难得到保证。此时应适当考虑采用轻松活泼的形式,如游戏表演等方式,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有位老师在教《卖炭翁》时,让学生们把学过的诗歌回家讲给爷爷奶奶听,学生们都很乐意,老师又顺势提议先在课堂上演示一下,自己扮演年老耳背的老人。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当然师生之间还可以角色互换,它也能很好地起到巩固新知、培养能力的作用。如教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变色龙》、《驿路梨花》、《渔夫的故事》等有故事情节的课文后让学生回家把故事讲给小朋友听,要求学生先把课文的故事梗概编成提纲在班上试讲,其他学生做听众帮他完善故事提纲,也可以通过朗读的方法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景之中。像《白毛女》、《陈毅市长》等课文就可以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有位老师在分角色朗读的时候,提了三个要求:一是要求学生到前面来朗读,要面向全体同学,像真正的演出一样;二是括号内表示表情、动作的文字,如“急切地”、“惊喜”、“转身”、“起立”等不必读出,但要用表情和动作表示出来;三是尽量做到传情达意,传课文中人物之情,达课文中人物之意,把人物性格凸现出来。这样,担当角色的学生将难忘他表演的经历,而未担当角色的学生,对分角色朗读的场面和氛围也会记忆深刻。还可以让学生以表演的方式熟悉巩固所学内容。如教完《狼》之后,可以让学生以讲台为柴草垛,四人一组,一人旁白,一人扮屠夫,二人扮狼进行表演,其他学生做观众和评委,评议表演的优劣得失。
  机智幽默式结课
  美国的乔治可汗说:“当你说再见时,要使他们的脸上带着笑容。”机智幽默式结课常常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如有位老师结课时不小心滑了一跤,他就顺势说:“同学们今天的表现很出色,老师也为之倾倒了。”还有位老师在教《中国石拱桥》时,一幅挂图突然掉了下来,巧的是这时下课铃声刚好响起,老师恰到好处地来了一句:“看来挂图也要休息了,下课。”语言诙谐,充满情趣,一堂课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而鲁迅的幽默又胜人一筹。据说,鲁迅先生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做《绘画杂论》的演讲,指出中国市侩主义喜欢月份牌(一种旧式单幅挂历)上“病态的女性”是一种畸形的审美观,并痛切剖析这类画的内容卑劣。结束时他说:“今天我带来一幅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结晶请大家欣赏欣赏。”正在大家观望之际,他一手伸进长袍,把一卷纸从衣襟上方拿出。原来是一张病态十足的女人月份牌,引得全场哄堂大笑。鲁迅便在笑声和掌声中结束了他的演讲,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以上实例可以看出,语文的结课同样离不开情境性和趣味性,并且它还具有收束性、归纳性、延伸性的特点。基于此,语文的结课要求教者做到水到渠成、自然贴切,前后呼应、中心突出,言简意赅、令人回味,善于延伸、学以致用,讲究形式多样,注重生动活泼。诚如此,这样的结课就科学性与艺术性二者兼备了。


http://www.00-edu.com/jaoan/2/2022-03-13/49115.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