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结课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高质量的课堂小结对学生学好语文课程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此,在进行结课时,教师应设置悬念,促进学生对新课文进行预习;归纳总结,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水平;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表演游戏,寓教于乐。
[关键词] 小学语文;结课;悬念;归纳总结;发散思维
中国古人以“凤头”和“豹尾”比喻一篇好文章需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更需要一个精彩的结尾。其实一堂好课也应该是这样,教师只有做好课堂小结,整堂课的教学才算真正圆满成功。本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艺术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出四点教学建议。
一、结课的内涵与意义
结课又称课堂小结或课堂结尾,是教师在课堂任务终结阶段,引导学生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再认识、再总结、再实践、再升华的教学行为方式。语文课堂小结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本堂课的总结和延伸,又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和准备。不枝不蔓、耐人寻味的课堂小结对学生进一步学习语文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小学语文课堂上的结课使得本节课的概念、思想等内容得到归纳概括,重点得到强化。通过师生共同对课堂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分析比较、总结,一方面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增强理解和记忆,突出知识的难点,另一方面又便于从整体上掌握知识的重点,使知识更系统化。
其次,采用恰当的结课方式,教师不仅让学生总结了本节课的内容,而且提出下节课将要解决的问题,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使本节课与上、下节课之间架起了一座知识的桥梁,更好地衔接起来。教师提出新课课题或主要内容、设置悬念,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和欲望。
第三,课堂结尾时刻的教学具有独特的信息反馈功能。从知识应用、检测评价的角度看,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口头或书面问答、作业练习、课外思考等,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利于形成知识网络,而对学生反馈信息的捕捉也有利于教师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对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通过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以及时调整策略、计划来改进教学,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因此,结课技能的提升,能让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帮助教师积累越来越多的教学智慧,让课堂教学进入良性循环。
第四,小学语文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是由各个部分或要素的有机联系所构成的统一体,各个部分既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部分的作用、影响和制约,同时又受到各个部分所构成的统一体的影响和制约。反之,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整体教学也要受到其内部成分的影响和制约。换言之,教学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发挥其功能的。因此,要科学的阐述并有效的指导教学,就必须全面的把握教学的这种系统的有机性。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系统整体功能绝不等于部分功能的简单叠加。结课与情景导入、课文讲解、练习巩固、作业布置与教学后记等诸多重要步骤并列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环节,它的存在使得课堂教学要素趋于完备,对课堂结尾部分的恰当处理,必然让整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系统更加完善。
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课水平的策略
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之下,研究者总是在不停地对教学进行学习、探索,尝试着发现各种驾驭课堂的方法,研究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与互通。而对于小学语文课的结尾的方法,虽有多种但却不是孤立的,各种方法都在不同的教学课堂上交叉使用着,只要使用的时间恰当,问题紧扣学生,就必定会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的课堂小结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与喜悦,从而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
笔者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课水平的策略:
首先,设置悬念,促进学生对新课文进行预习。
一般老师都比较注意在某一节课内各环节间过渡语的应用,但对于单元与单元、课文与课文、一节课与一节课之间内容的过渡缺乏关注。有经验的老师不仅注意到这些问题,还特别注意在同一篇课文内不同课时之间创设结束语,巧妙设置悬念,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为下节课的开讲创造条件。
例如教师在讲授完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6课《全神贯注》时,可以这样设计课堂收束:“做事要有执著的态度和全神贯注的精神,培养一丝不苟的作风。罗丹差一点儿把朋友锁在自己的工作室,但他成了闻名世界的大艺术家。有这么一位聋哑青年,他作画时全神贯注,一丝不苟,金鱼游到了纸上了。”这样的收束,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在学生的心里激起悬念,诱导着学生去阅读后面的故事情节,为下一课时《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并使前后课时互相关联,形成一个整体。
其次,归纳总结,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水平。
当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解决后,教师可结合课文,用归纳结尾的方式引导学生以准确、简练的语言,对所学内容作概括、总结。可以归纳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明晰的了解,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课《桂林山水》时,在结课环节,笔者让学生归纳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写的是什么?作者写桂林山、水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作者通过描写桂林山、水的美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这样言简意赅地抓住课文的精髓进行归纳式的结尾,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话,但对课文思想内容和和艺术特色的归纳、总结都完成了。
又如在讲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3课《一夜的工作》时,可在总结课文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说自己的感受。教师问:“作者看了总理一夜的工作后,他是怎么想,怎么说的?而你又想对总理说些什么呢?”学生满怀深情地说:“总理,您辛苦了,可要保重身体呀!”“总理,您为人民日夜操劳,我们怎能不感动呢?我们一定会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写作特点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较好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同时,也能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感受到了思维的愉悦和乐趣。
第三,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小学生具有喜欢幻想、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进而主动地进行课外扩展阅读。
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7课《少年闰土》最后结课时,笔者提示说:“同学们,‘我’和闰土少年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离别时难舍难分。在经历三十年后,我们又相见了。这时我们又怎样呢?”之后,让让学生大胆猜测。在一些学生发言之后,笔者进行总结:“大家说得很好,想象也很丰富,可惜都想错了。三十年后,闰土见了‘我’就喊‘老爷’,这是怎么回事呢?大家想知道吗?请同学们课后到学校图书馆借阅鲁迅的小说《故乡》就明白了。”
又如在讲完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3课《花钟》之后,学生有很多的疑问:“花钟上的花会不会有变化?除了课文所介绍的花以外,花钟上还会有哪些花?”笔者在结课时提示说:“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到课外书上或网上找找答案吧,你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这样的结课,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能将学生引入到课外阅读领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第四,表演游戏,寓教于乐。
有时因为一堂课的容量比较大,节奏比较快,学生的身心已感疲劳,或者由于课文的内容较为平淡,学生缺少兴趣,这个时候如果教师只是用提问、复述、练习等单调的方式来巩固、复习所学的知识,教学效果是无法保证的。教师应考虑采用轻松活泼的形式,例如表演游戏,来进行结课,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4课《索溪峪的“野”》最后结课时,就可以选择“开心家乡游”游戏,先让全班学生当旅游团成员,请一位同学当张家界索溪峪的导游,要小“导游”把课文改变成导游词,根据课文描述的景点一线天、百丈峡、十里画廊、西海峰林等进入情境,依次向全班同学作介绍。同学们可以旅游团成员的身份向“导游”提问题,由“导游”解答。如果“导游”答不出,也可以请老师或能回答的同学作答。这样的创造性教学游戏,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在内化课文语言的同时,根据表演的需要,创造性地组织语言的表达,而且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对交际言语的学习和运用。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师的恰当引导。结课技能包含在教学方法之中,是每位语文教师都应重视和钻研的课题。尤其是在当下小学语文教学时数减少,教学目标不断提高的新形势下,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求教师必须熟练掌握课程标准规定的全部内容,深人钻研教材,搞清楚所教授内容各章节的学习重点、难点,并参考大量文献、资料,收集大量和本课程有关的信息,经过恰当取舍,不断提高结课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