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新课程倡导使用激励性评价,倡导课堂评价多元化。而许多身处农村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在学习、领会中有些偏颇,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无评价、单一型评价和两面型评价几种类型,使语文课上的评价变了形。笔者认为,语文课上应多方面加强课堂评价,凸显评价的激励性、加强评价的针对性、夯实评价的多元性,从而充分发挥评价的效能。
【关键词】
评价 单一型 两面型 激励性 多元性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教师评价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许多专家、优秀教师对语文课上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也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然而,许多身处农村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在学习、领会中有些偏颇,导致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以下几种类型,使语文课上的评价变了形。
一、无评价
课堂评价是教师引领学生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点评的过程,它起到了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的作用。在教学中,仍有少数年龄偏大的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不敢、不会评价。出现了不作任何评价的现象,甚至对学生独到的见解、灵感火花的呈现也熟视无睹,对学生反馈中出现的一些错误不去否定,不引领学生深入探究。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北风和小鱼》一课,在课即将结束时,预设了这样一个利于学生互动的话题:“你想对北风说什么?”小朋友有的说:“很大。”“有的说:北风你是个大坏蛋。”有的说:“北风,小草怕你,我不怕!”……小朋友的答案各不相同,教师本应作即时评价,规范学生的语言,相机对学生进行教育,但教师却都用“嗯,坐下”来组织教学,无任何评价。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是一个“过程”,对学生知识的建构、终身的发展没有任何促进作用。
二、单一型评价
课堂评价有多种方式:师评、生评、互评等等。不论何种方式的评价,都要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当前农村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的仍不乏其数,评价也成了教师的专利,课堂上教师成了高高在上的判官,不允许学生参与评价。在评价中,许多教师对学生评价的方法也非常单一,只有口头评价。“真聪明”“你真棒”“真不错!”……即便是学生参与了评价,也是教师统一口令:大家表扬他!”学生齐鼓掌两下:“棒!棒!你真棒!”这种内容贫乏、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评价语言比比皆是。这几种评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教师没有真正评价学生,学生无法从这类评价语言中获得肯定或否定。因此,这种评价对学生来说是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
三、两面型评价
在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改革探索中,许多学校为了促使教师转变观念,作了一些硬性的规定,把激励性评价作为公开教学或评课、赛课中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因此一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就出现了两面型。在公开教学或评课、赛课中,激励性评价便充溢课堂,对学生进行大力“捧杀”。教师打着“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保护学生的创新嫩芽”的旗号,努力地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学生的任何观点和看法都进行肯定和鼓励,只知一味地激励,对出现的问题避而不谈。而在平日里的课堂教学中,评价也露其庐山真面目,激励性的评价只属于那些优等生,大部分学生被晾在那儿,难以享受到教师课堂评价的雨露滋润。而那些弱势学生,“棒杀”则是家常便饭。一位教师在《雾凇》一课教学中的一段评价正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他们评价的两面型。当这位教师引领学生欣赏完千姿百态的雾凇后,让学生畅谈自己感受,几位学生说过后出现了一阵短暂的冷场,教师随口进行了这样的即时评价:“刚才几位同学说得非常精彩,难道其他同学都是数学老师平时说的那些小泥蛋吗?老师相信你们不是!”
恰入其分的课堂评价能使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积极地认识自我,在评价中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并获得成功。笔者认为,当前的语文课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课堂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效能。
1、凸显评价的激励性:
在语文教学中,要真正体现评价的激励性,就必须废除现今小学课堂教学中僵死的、程式化的所谓“激励性口头评价”。在运用激励性语言时,针对教学实际,针对课堂情境,针对学生表现,灵活变换方式。首先要提高激励性语言的形象性和可感性。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一名学生朗读:“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教师给予的评价是:“听了你的朗读,我们仿佛感到谈迁那伤心的泪流到了我们心里!”这是多么贴切而生动的激励!教师们可以想象,那名学生听到教师的这句话,心里该是多么惬意!这样的激励性语言,比“真好”、“真棒”之类的话语更能震撼人心!其次要提高激励性语言的准确性,要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判断,当学生的认知出现错误时,不能盲目的迁就、无原则的默认,或者说不批评、只表扬,教师更多的要通过激励性评价引导教育,告诉学生该怎样去做。如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后,看到有些同学想举手而又不敢举手,教师可以这样对他们说:“不要紧,你可以轻轻地将答案告诉老师。”然后,教师走到他身边,侧耳倾听他的悄悄话,当倾听到学生的答案正确时,教师会大声把答案公布于众,并给予赞赏,并适时引导:“XX同学说得多好呀!下次你自己大声地告诉大家,那样会更好的!”对于答案不足的学生,教师则把答案稍加修正,并充分肯定学生思维劳动的成果:“XX同学说得有道理,其他同学再补充补充吧!”对于错误的答案,教师话锋一转说:“XX同学已经积极动脑告诉了教师一个答案,你们是怎么想的呢?”引导全体学生把问题深入讨论下去。“你的答案非常接近正确答案了,如果你再认真想一想,老师相信你会成功的。”宽容学生的错误,善于从学生失利中寻求成功的一面,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样,老师真正具有激励性的评价,充满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2、加强评价的针对性
教育学家布莱克·威廉提出,有益的教师反馈应该是:具体的、描述性的和及时的。而无关痛痒的随意性评价就像蜻蜓点水,在学生的头脑中很难烙下较深的印记。这就需要教师们评价一定要有深度,要到位,要有针对性。当一个学习目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时,教师给予学生丰富的反馈就告诉学生:他们对问题的看法为什么是正确的或者为什么是错误的,他们的实力所在,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的开发他们的潜力。如一个学生读《蚂蚁和蝈蝈》中的某段文字时,有的学生评价说“他把‘背’(bēi)读成了‘bèi’,并且读的声音太小,感情不太够,没把小蚂蚁怎么搬粮食读出来。”这个是评价比较具体,是有一定的针对性的,他从读音、音调、情感几方面予以评价,被评价者会注意自己的问题所在。这时候,教师也及时进行了评价“XX小朋友真会听,评得真准!相信他再读一次会注意这几点的,我们再给他一次读的机会,好吗?”这样的评价针对性强,具体有效:一是对读书的学生起到了点拨作用,让他豁然开朗,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二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予以了评价,让学生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及时起到了激励和导向的作用。
3、夯实评价的多元性
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评价仅仅是老师对学生的单向活动,生生之间,组群之间的多向立体互动评价明显不足,教学中学生的认识被局限在老师个人的观点上。在新课程、新理念下,课堂评价中融入了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因此,在课堂中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权,发挥他们的评价作用,调动其参与性,在磋商与对话中消除分歧,最终形成以一元为主导的多元评价格局。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一元和过去的一元有所不同,是在对话基础上充分吸纳多元的基础上的一元,而不是建立在权威基础上的一元。所以,在夯实评价主体多元化的教师的课堂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你们说说看,他说得精彩吗?”“这一组的表演,你觉得怎么样?”“你同意吗?”“说说你自己,读了这一段文章有什么感受?”“你的想法和他不同吗?”“你认为谁的广告词最精彩?为什么?”“教师的想法和他不一样……”在这种课中教师们看到的是评价的主体不仅仅是老师,还有学生,评价关系不仅建立在师生之间,还建立在生生之间,组群之间。这种立体互动的评价关系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课堂教学,还能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辩能力和价值取向。对学生的发言,教师的评价方法也可以灵活些、多些。可以将有声语和体态语有机地结合,适当地运用一些肢体语言:眼神、点头、微笑、大拇指、掌声、各种丰富的表情等。教师评价的语言要丰富,可以将预设语和随机语有机地结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或突发情况,临时调整原先预设的口语流程,巧妙应对,独特创新地进行评价,激发学生问出和答出漂漂亮亮的问题。在教学《海底世界》时,教师让学生读课文写海底小动物“窃窃私语”的文字,一个学生用非常平直、响亮的声音大声朗读,教师微笑着悄悄地说:“噢,你那么读,小动物们会被吓跑的”。孩子觉得老师善意的评价很幽默,同时也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总之,身处农村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时时、课课加强教学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达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