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师 > 教师分享 > 正文 返回 打印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的三个基点

网友投稿  2011-02-20 00:00:00  互联网


  在小学语文教学这一系统的教学活动中,有三点基本要素是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的:教师是教的主体,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引领者;学生是学的主体,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目的对象;教材是语文教学活动的辅助材料,是教学内容的集中承载者。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得语文教学活动成为一个综合、完整的系统,而整个系统活动的根本价值取向应该是:培养、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应该时时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学生、语文教材应该是教师反思的三个基点。
  一、教师对自身的反思
  (一)责任感是教师反思的原动力
  师德是教师职业素养的第一要素,而责任感又是师德的集中体现。如果从应付工作的角度来说,反思是可有可无的,事实上也的确有的教师十年、二十年教学工作仍是老一套。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不会满足于应付工作,甚至不满足于昨天的成绩,而是不断探求更合理的教学设计、不断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每一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经验与教训,下一堂课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教学反思是一个辛苦甚至痛苦的过程,来自教师这一职业的崇高责任感是完成这一过程的原动力。
  (二)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途径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要不断学习,教师也应该不断学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田慧生先生认为:“总体来看,在这样一个忙碌、紧张的功利背景下,现在学校、课堂中正呈现出有知识却少智慧、有理论却少思想这样一种局面,人的整体智慧水平在表面繁荣下正出现下降。”对于一位教师来说,从业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仍然只不过是教材、教参的传声筒,是非常可悲的。不断深入的新课程改革,正在逐渐抛弃经验型教师,声声呼唤智慧型教师。反思正是教师思考、学习、提升的重要方式。
  今天的教师既要低头教学,又要回头反思,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不断反复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业务水平、专业思想,真正成为智慧型的教师。
  (三)反思应成为教师常规的教学环节
  小学语文教学的反思活动其实可以时时处处进行,它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习惯动作”,一位智慧的小学语文教师会把生活、工作、学习中接触的各种信息与小学语文教学联系起来,这种反思就是积极的、常态的反思。我们反对把教学反思搞成期中、期末总结汇报形式的东西。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本身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多样性、灵活性、特意性、开放性、生成性等特点。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一个个40分钟的课堂、一个个单元的教学系列,要想达到完美的效果,是非常难的。正因为这难度,才使得教学活动本身充满了魅力和挑战性。结合智慧的反思,教师的每一节新课都会比上一节课安排得更合理。这样日积月累,教师的成长和进步才会更快。当然,最终受益的还是学生。
  二、教学对象的再认识
  (一)由“教语文”转向“教孩子”,儿童观决定教育观
  这里之所以提出我们的教师要由“教语文”转向“教学生”,因为事实上现在仍然有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将80%~90%的精力用于研究教材,用于研究学生的投入太少。有一篇文章曾谈到中国一位校长在英国学校里经历的一个细节:“校长问一个英国教师:‘你教什么?’(小学校长想问问他教哪一门学科),老师回答的很干脆:‘我教孩子!’参观另一所学校时,问同样的问题,教师仍回答‘我教孩子!’”。其实,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仍然“目中无人”,只顾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新课程改革之所以强调以“学生为本”,正是针对这样的问题。
  当我们把着眼点集中到这群6~12岁的儿童身上时,才发现要了解他们比了解我们自己更难。在国际教学研究的历史中,对教育对象——儿童的解读和认识一直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这方面的研究探索仍在不断地深入,人们在争相揭开儿童的神秘面纱,告诉我们:儿童是谁?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反思来说,对儿童的再认识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基点。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阅读经典的儿童心理学著作、教育思想著作及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来了解儿童,再有我们应该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来获得认识儿童的第一手资料。
  6~12岁的小学生在年龄、性别、个性、成长背景、能力、兴趣等方面有着诸多差异。语文教学要想获得成功,唯有因材施教。40分钟里让每个孩子都有所收获,才是一堂好课。通过教学与反思,如何面对学生的差异,如何尊重学生的个性,如何欣赏他们的才能,老师们自己也能悟出真知灼见。其实,小学生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也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对儿童的认识不能凭想象,必须投入地、全面地、一次次地观察、思考,这是每一个小学教师都必须做的,因为,儿童观决定教育观。
  (二)关注学生的学情,学生的“学”是教师“教”的基础
  近些年来,“学习学”,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那么小学生是怎样学习语文的?小学生学习语文要经历怎样的一个心理过程?这些问题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尽力破解的。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小学生其实是语文学习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受教者。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现代儿童教育存在的一个误区就是把儿童看成是一个空的容器,教育者的责任是用成人的知识和经验尽量装满它。其实,蒙台梭利和重视儿童内在潜能激发的思想家卢梭等人的观点是一致的:儿童与生俱来拥有的灵性,正因为如此,儿童的发展才成为一种可能。另外根据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小学生的主要思维形式为形象思维。由此看来,小学生的积极主动的语文学习能力及其内在潜能都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值得认真反思的。
  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包括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影响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因素,可以从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与思维的智力因素和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的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来看。一般来说,小学生会在各种心理因素中表现得有强有弱。当学生的语文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能帮助学生分析困难产生的原因,对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因素做出适当的调节。另外,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
  (三)以学生成长为旨归,珍视学生的天性与潜能
  小学语文的教育目标可以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也可以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总体来看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小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应该服从于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根本目标。
  关注儿童文化的朱自强先生认为:儿童与学校本就是相冲突的两种文化。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教师应该注意两点:一方面承认、尊重儿童无限的创造力、鲜活的天性;另一方面为了帮助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应该采用顺应儿童天性的教学方法。
  三、反观教材
  当谈到教材研究时,常有人说;小学教师只要吃透教材就行了,没必要作教材的研究与批评,其实恰恰相反,最有资格质疑、评价小学语文教材的人就是小学语文教师和小学生。当然,客观、理性地研究与分析教材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
  (一)理性看待教材与教参
  在教学现场,我们常看到老师在教学中唯教材是命,视教参为上方宝剑,不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讨论得多么热烈,老师最后给出的只是教参上的唯一答案,并且要求学生背下来。这一现象当然有应试教育的影响,但教师出于教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应该自觉抵制这一压力,摆脱教参的限制,大胆质疑教材。
  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的母语教材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目前在中国大陆就同时有多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在使用。这说明每一种教材都有其优势与不足,有其一定时期与地域的适应性。而且,几乎每一次教材的修订都会广泛征询各方面的意见。工作在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应该具有教材分析与评价的意识,应该努力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二)以儿童的角度审视教材
  田本娜教授在评价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材时这样写道:选文的题材很丰富,人文性、教育性、知识性很强,尤其是体现了儿童情趣。其实,儿童情趣是我们长期以来在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中重视不足的问题。我们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识字”“写字”“阅读”“习作”的教学指标上,可是对于教材从版式、字体、印刷、插图、色彩到选文、教学环节设计等是否为儿童所喜爱,是否适应儿童的接受规律等问题研究不足。今天学生的阅读材料已经非常丰富,童书世界可谓异彩纷呈,语文教材如何成为孩子们爱不释手的一本书,教师应该多一些观察和发现。
  今天的教学现实是,众多的教师面对同一套教材授课,那么对教材的创造性运用就显得尤其重要。精彩好课也往往体现在与众不同的创造性上,这里一方面教师自己要对教材做深入的研读,形成独到的看法;另一方面,听听学生的看法,给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于是同一篇课文也就有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奇妙景象。


http://www.00-edu.com/jaoan/2/2022-03-13/49187.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