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有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其实上课也是如此,如果教师能够恰当地运用导入语,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了解本课要学习的内容,训练重点以及学习的思路。因此,教师备课时绝不可忽视导入这一重要环节。
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不断地探索,总结了几种常用的导入方法与同行们共同分享。
一、解题导入法
解题导入法是教师利用文章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来导入新课的方法,教师还可根据文章的题目提出一系列的问题。
[例1]《将相和》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将相和》。请同学们把题目多读几遍,你能明白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生∶是将与相和好的意思。
师:没错,从题目上看,课文重点描写了将和相是怎样和好的事,不过,既然是“和好”,就说明他们以前是不和的。那么,将和相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文中的将和相又到底是谁呢?就让我们读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吧!
[例2]《飞夺泸定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写北上抗日的红军为夺取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与敌人英勇战斗的故事——《飞夺泸定桥》。请同学们齐读题目。你认为在这个题目中,哪些字重点字?
生:“飞”和“夺”是重点字。
师:那么“飞”和“夺”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飞”说明时间短速度快,“夺”的意思是把泸定桥从敌人手中夺过来。
师:你说得非常好。同学们,我们通过课文的题目一下子知道了文章的重点内容。那么,红军战士为什么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夺下泸定桥呢?他们又是怎样夺桥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吧!
二、直观形象导入法
这样的导入方法需教师借助一些辅助手段,如实物投影、幻灯片、教学挂图、实物等。
[例]《秦兵马俑》
师:(出示有关兵马俑图片的课件)同学们请你们看大屏幕,你们知道图片中是什么吗?
生:兵马俑。
师:没错。这就是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出示一号坑的远景图)同学们,这是秦始皇陵中的一号坑图片,你们从图中能感受到什么?
生:哇,一号坑中的兵马俑真多呀!
生:兵马俑的规模真是太宏大了!。
生:……
师:(出示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陶马等图片)同学们再看看这些图片,你此时又有什么感受?
生:兵马俑的类型真多,而且他们的面部表情也很丰富。
生:他们的神态各有各的特点。
生:……
师:是呀,兵马俑不但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气势宏伟。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将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同学们,现在让我们来读一读课文,来领略这轰动中国、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吧!
三、情境导入法
教师可在上课时用幻灯、录音、课件、图片或描述等方式,带学生入情入境,体会文章中的人物感情,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例]《十里长街送总理》
黑板上贴有总理的挂图,录音机中播放哀乐,我用沉重、悲痛的语调说:“1976年1月11日,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百万群众的泪水洒遍了祖国大地,这是历史上最空前的葬礼,那是首都群众自发从四面八方云集到北京长安街为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举行的葬礼。同学们,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在泪水和哀痛中与敬爱的总理告别吧!”
四、温故知新法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旧知识引入新知识,也可在教学中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两篇文章的异同点。
[例]《一夜的工作》
师:同学们,我们曾学过《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课文描写了首都人民向周总理永别的感人情景。你们知道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尊敬和爱戴他吗?
生:(略)
师:周总理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一课《一夜的工作》。请同学们读课文,让我们一起走进周总理俭朴的生活中去,去看看他是怎样劳苦地工作的。
五、实验导入法
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实验,并设置悬念,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例]《一次成功的实验》
教师上课前给学生分好实验小组,每组准备一个饮料瓶,盛有半瓶水,每人准备一块比瓶口稍小的橡皮,并用长绳系牢。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会带领你们来做一个实验。请你们把自己手中拴有细绳的橡皮放入自己组内的饮料瓶中。仔细听老师说实验要求,当你们听老师喊“开始”的时候,就把橡皮从饮料瓶中拿出来,看哪个小组能以最快的速度把饮料瓶中的所有橡皮都拿出来。好,一、二、开始。(各小组开始实验,一分钟后)同学们,哪个小组完成任务了,请举手。请你们说说是怎样完成实验的。
生:略。
师:那么,还有的小组实验并未成功。能简单地说说自己为什么失败了吗?
生:略。
师:同学们,在另外一个学校里也曾经作过这样的实验,那么,都有谁参加那次实验了?他们是怎样做实验的?那次实验成功了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一次成功的实验》。
六、利用人物语言、中心句或重点句段导入
[例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出示本课课题)同学们,请齐读本课的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题)。这句话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敬爱的周总理所说的一句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周恩来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吗?他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回答这些问题吧!
[例2]《搭石》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阅读了《搭石》这篇课文,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请你们找一找,哪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呢?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生∶最后一段是文章的中心句。
师∶请你读一下好吗?
生∶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接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生∶这句话概括了文章的中心,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师∶同学们,作者为什么说搭石凝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呢?让我们学习文章的第2段至第5段。一起去感受家乡的风景美和人性美。
七、导游导入法
写景或参观之类的文章,教师可采用导游的方式导入新课,教师以导游的身份,把学生带入情境中,使学生掌握课文的内容和记叙方法。
[例]《颐和园》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游览了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今天,我们旅行团来到了北京的清代皇家园林和行宫——颐和园。颐和园不但构思巧妙,而且建筑精致,集我国园林艺术之大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请同学们看一下我们今天的游览路线(师出示游览路线图)。我们先去著名的长廊,再到美丽的万寿山,最后去水平如镜、碧绿如玉的昆明湖。颐和园风景秀丽,景色宜人,希望同学们细细游赏。
八、简介背景导入法
有些文章内容与学生生活时代相距甚远,学生难以理解人物感情及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教师可将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事迹给学生加以介绍,让学生与作者有相应的情感体验。
[例]《詹天佑》
这篇课文介绍了詹天佑是如何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其中,詹天佑的爱国精神贯穿全文。若要使学生在詹天佑修筑铁路的过程中体会到他的爱国精神,就必须使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于是,我这样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向你们介绍一位著名的铁路设计工程师——詹天佑(出示课题)。他于1950主持修筑了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也许有的同学会说,修铁路有什么大不了,可你们知道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修筑这条铁路的吗?1895年,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攫取了近1万公里的铁路修筑权,帝国主义控制的铁路修到哪里,他们侵略的魔爪就伸到哪里。在铁路附近,帝国主义列强竞相设厂开矿,掠夺中国的资源。到19世纪末,列强争夺铁路权的斗争更加激烈,甚至以武力威逼清政府。原打算自己修筑铁路的清政府,在列强争夺面前,束手无策,只得把一条条铁路的修筑权,拱手送给外国。詹天佑面对着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嘲笑,毅然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他凭着严肃的工作态度,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和大胆的创新意识,提前两年修筑完成京张铁路,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詹天佑是什么样的人吗?想知道他是怎样修筑京张铁路的吗?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可运用猜谜语、讲故事、趣味提问、介绍主要内容等方法导入新课。
教师要注意应根据学生年龄、认知结构和生理特点的差异而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在设计导入语时,教师要坚持其实用性原则,不能盲目套用,追求形式主义,要根据教学目标,用较短时间引入正题。在导入时,教师本人要先融入到情境中去,用自己真挚的情感和精彩的语言感染学生,做到启发与投入相结合,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