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师 > 教师分享 > 正文 返回 打印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网友投稿  2011-02-06 00:00:00  零零社区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方法对教学效率的高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的思维交流过程,教师教的如何,学生学得怎样,需要一定方式了解。课堂提问既是方式之一。提问过程,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可以为化解教学重点、难点提供契机,并可以借此获得教学的反馈信息,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了解。从学生的角度,提问可以启发思维,开发智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遂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这种技巧普遍应用。
  “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我国远远流长。大教育家孔子主张“每事问”,提出“疑”,“思之始,学之端”,十分强调疑对于启迪思维促进学习的重要作用。教育家朱熹认为“大疑则可大进,”“群疑并兴,乃能聚进”。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受文言文教学的影响,习惯于逐问事讲式的灌输,并没有强调用提问来启发学生思考。
  “提问”并不是“满堂问”,有些教师在新教学改革中,由原来的教师满堂讲,学生满堂象呆子听转化为教师“满堂问”学生吱吱唔唔乱回答,一节课下来感到又单调,又没味道,什么也没有记下,提问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一种手段。提问得成功与失败,效益的大小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质量,应找出关键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例如:<<乌鸦喝水>>一课教师可以提出乌鸦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样解决困难的让学生各谈其论,发表自己的主见。
  提问的内容要有原则:
  1、目的性:
  提问必须为教学服务,为提问而提问无助教学,只能浪费时间。备课时就要描述出提问的明确目标,为引出新课,为突出重点,为总结归纳,为使学生精力集中,等将问题设计好。
  2、启发性、引导性:
  精选的启发性问题,教师加以引导,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要抓住课文的突破口,节骨眼设计问题,才会引发学生思维的多项探测。不要提“对、不对”,“是,不是”,或者学生不加思索就能回答出的问题,还有与课文内容无关的问题。
  3、逻辑性:
  逻辑性是指提问和教材间具有的内在逻辑联系。提问要按教材内容合理设计,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逐步提高。提问不注意顺序,会造成学生思路混乱,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对《司马光〉》一文中,先可问,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突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别的小朋友见到这情景都怎样了?司马光是怎样表现的?他当时是怎么想的?这样层层递进,逻辑性强,也体现了思维的连续性。
  4、适度性:
  适度性是所提问题难易适中,不贪大求全,防止过浅。例如:《胖乎乎的小手》一课时,如提问你们都有双手吗?就显得浅,如果提问你们的双手有什么作用?这就比较适合一年级学生的思考。再如《称象》一文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只要了解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不需要贪大让学生知道曹冲及三国的事。
  提问时应注意几个问题:
  提问对学生来说,一般是产生一定压力的。提问得好,往往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变压力为动力。相反,如果教师处理不好,则会挫伤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使提问艺术失去魅力。提问应注意以下几点:
  忌偏爱:
  我在听课时发现有的老师,指名让学生回答问题,集中在几个学习好的学生身上,这样会挫伤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各种基础的学生都有回答的愿望,特别是基础差的学生,对教师是否提问特别敏感,认为提问是教师信任的表现,偏爱学习好的使他们觉得忽视了他们的存在。所以在。回答问题时,好差兼顾。男女兼顾。
  忌惩罚
  提问是一种积极的教学手段,不要用来作惩罚手段,有的老师专收拾差生,答不上来就罚站,罚作也业,罚劳动等等,这是与现代教育改革理论背道而弛的,教育改革是建立和谐教学气氛,师生之间感情融洽交流,共同探讨学习方发。惩罚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对立情煦绪,不利于教学。
  忌齐答:
  采用齐答的方式,会使学生随大流,不认真思考。养成学生不加思考便脱口而出的毛病,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在上《司马光》一课时,教师问如果司马光把石头扔进缸里,让里面的小朋友砸缸行吗?学生齐声回答行。他们的回答没有思考而是脱口而出。
  提问的操作是多种多样的,多种提问题能体现不同的数学功能。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当采用以下几种提问形式:
   1、启发式提问。
   2、转换式提问。
   3、选择式提问。
   4、追踪式提问。
   5、探究式提问。
   6、比较式提问。
   7、总体式提问。
   8、检查式提问。
  通过以上的提问题遵循的原则,提问题应注意的问题,提问题的方式等方面,讲述了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技巧,使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实际应用,力求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利于实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加强语文学习和生活的联系,突出新课程的特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http://www.00-edu.com/jaoan/2/2022-03-13/49250.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