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技能、情感等的重要手段。但是,提问不是课堂教学唯一的手段。现代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所以提问的前提应当是学生充满兴趣、信心的自主学习质疑。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无疑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启发思考;引导学习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具有评价功能、反馈功能。但是,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因种种原因提问不是太宽,就是太窄;不是太深,就是太浅;不是不着边际,就是零零碎碎,大大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所以,下面就谈一谈小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一、纵向提问与横向提问
1、纵向提问。
(1)顺问。思维的出发点与问题之间是由浅入深、由易至难、由因到果的叫顺向提问。例如,初读课文,有哪些词语你不理解?(扫清理解的障碍)——再读课文,你认为哪些词句最能表现……?(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课文写了什么?(整体理解、概括课文)我在指导学生观察、描述人物外貌,并以自已为例写《李老师印象记》时,由于是借别的班上课,我针对学生对我充满好奇的心理提问:“你们想了解什么?想问老师什么?”顺应学生思维发展,引向观察、描述人物外貌的学习目标。我在教学《关怀》一课时,在学生理解了“聚精会神”这个词后,提问:“周总理是怎样聚精会神地听课的?两只手拿着什么?面部表情怎么样?”既顺着课文的思路把学生引向周总理,且后两个问题也是顺着前一个问题而具体化的。所以,顺问能自然地把思维引向深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反问。思维的出发点与问题之间是由果到因的叫反问。
①针对学生的回答或思维现状反问。例如,你怎么知道……?请你说说为什么这样认为?如在教学《麻雀》时,引导学生分析句子“他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老麻雀站的是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上,既然是没有危险,又为什么不能安然地站在树上?”通过这样一问,学生就把之所以得出这样结果的原困连结起来,搞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
②从学习内容的另一方面提问。能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例如,《再见了亲人》表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关心爱护,那志愿军对朝鲜人民又是怎样的呢?在教学这一课时,就是这样提问:“这篇课文写的是志愿军回国时,在火车站向前来送行的朝鲜人民话别的情景。既然是话别,就应该是双方的,但是,课文只写了志愿军说的话,此时此刻,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呢?”经过这样正反两面的对比,就能深刻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这样一个中心。在教学《太阳》时,针对第二段与第三段的过渡提问:“第二段说明了太阳与人的关系;那么太阳与自然界的关系怎样呢?”既促进了学生思维从另外一个角度切入,又推进了教学过程的发展。
③正话反问。其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逆向思维。例如,“猫的表现这样古怪,作者好像不太喜欢这只猫吧?”这种提易引起学生讨论,师从中发现问题,导向目标。
2、横向提问。
就知识的横向联系或能力的迁移、应用提问。其功能是连结、扩展知识和思维,巩固和运用知识、能力,让能力形成系统。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时问学生:“从乌鸦喝水这个故事看,乌鸦是很聪明昵?”又例如学习《桂林山水》时,老师问:“你的家乡的山水美吗?我们祖国还有哪些美丽的山河呢?”经过这样提问引导思考后,学生的思维就不局限在桂林山水上,很自然地联想到美丽的家乡,美丽的祖国,从而激起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二、单个提问和连环提问
1、单个提问是就思维活动的一个环节进行提问。
提问的面窄,难度小,适合具体的问题。如教学《春晓》时提问:“春天的早晨你在睡觉,哪个字告诉我你在睡觉?你睡觉时不知不觉天亮了,哪个字告诉我天亮了?”提问直截了当,简洁具体,学生容易回答。这类提问是最常用的,效果也明显,学生的学习是否达标,一目了然。
2、连环提问是就思维活动的几个环节进行提问。
提问的面宽,难度大。适合宽泛的、宏观的问题,能引起思维向纵深发展,适合学生学习的中后期阶段或思维敏捷的学生。例如《亡羊补牢》,第二次丢羊后,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通过这样提问引导学生自学,从而理解亡羊补牢的含义,掌握内容。又如教学《麻雀》时可提问:“刚才听了音乐,读了课文,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好像听到什么?老麻雀什么地方使你感动?”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去思考、去描述,不仅理解全面,富有想象,而且体会了感情,受到了熏陶。
三、直线提问和曲线提问
1、直线提问就是直接提出“为什么”“怎么样”这类问题。
思维的出发点与问题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其功能在于训练思维的敏捷度。例如,学习《趵突泉》:“文中‘不知疲倦’是什么意思?这个词的含义是什么?”提问直截了当,毫不含糊。
2、曲线提问就是从与问题相关的其他问题入手,从而解决问题。
提问的方式灵活,能开拓思维。其功能在于训练思维的严密性、想象的丰富性。例如,学习《趵突泉》的“不知疲倦”:“你整晚不睡觉会感觉怎样?”“趵突泉水‘不知疲倦’说明了什么”?通过理解人,再理解泉,拐了一个弯,由易到难,容易理解。教师在教学《长征》时,通过播放录音,让学生理解红军在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巧渡金沙江,跳出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然后提问:“刚才你们听的时候心里怎么想?你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稍后,进一步提问:“学到这里,你们有没有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是什么意思?”先体会红军巧渡金沙江取得伟大胜利,再理解“云崖暖”,学生终于理解了“云崖暖”的意思。有一定难度、深度的问题,常用这种提问方法。
类比提问也是曲线提问的一种。在教《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时,先比较读:
A.海底的动物常常会发出各种声音,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嗡嗡、啾啾、汪汪、呼噜。
B.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鸣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还有的好像在打鼾。
然后提问:“比一比,哪一种好?为什么?”通过类比,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达到教师期望的目标。
四、跳跃性提问
1、跳跃性提问就是提出意料之外的问题,或提问的思维出发点与问题之间思路的断裂。
这种提问能给学生留下想象的余地,培养创造性或灵感。例如教学《燕子》时,引导学生理解“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这个句子,提问:“这句话什么意思?”在展示一段五线谱后,再提问:“这会是怎样一支正等着我们去演奏的春天的赞歌?”由于燕子与音乐中间有一定的跳跃性,这样的提问也有跳跃性,而文字引起的联想就是架在其间的桥梁。所以,跳跃性提问能引起学生的相象和联想。
2、发散性提问就是思维的思维的出发点与问题之间呈多点、多方向联接,由一点向多点、多面扩散。
其功能在于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和想象的丰富性。例如,老师为了教学生会作文抓特点的方法,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团圆,对学生说:“你们想一想,这个东西像什么?”学生立刻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像太阳”“像弥勒佛的大肚子”“像运动场上的铁环”“像小莉妹妹的脸”……
“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但你们的根据是什么呢?”
说像太阳的同学说:“给圆圈添几条射线,这是太阳的光芒。”
说像弥勒佛大肚子的同学补充说:“在圆圈偏下加一点,这是弥勒佛的肚脐。”
说像小莉同学的妹妹那一位同学说:“我观察过小莉的妹妹,她的脸是圆的,眼睛是圆的,小嘴巴也是圆的。”
教师总结说:“平时要善于观察生活,学会抓特点,在共同中找出差导。抓不住特点,就不能写出感人的文章。”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技能、情感等的重要手段。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精心设计每一个提问,做到恰如其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但是,提问不是课堂教学唯一的手段。现代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所以提问的前提应当是学生充满兴趣、信心的自主学习质疑。教师不应当用提问来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