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师 > 教师分享 > 正文 返回 打印

浅谈新课改下的备课

网友投稿  2011-04-28 00:00:00  互联网


  备课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教师对知识的自我转化、改造、构思的过程;是教师依照课程标准和本学科的特点与教学内容,搜集资料、处理信息、设计方案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过程。它是在教师熟悉《纲要》、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和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说备课、写教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一、课改前后备课的区别
  首先,从着眼点看,以往的备课关注的是“课”,教师为如何讲而做准备;而现在关注的则是“学”,探究的是“以学定教”,展示的是教师如何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的状态。
  其次,从发挥教师的作用上看,以往的备课,教师只是在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教学大纲,教师变成了教科书的“传声筒”,因此,教师的个性,教学的创造性很难体现;而现在则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要求教师必须把自己融于教学之中,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从整体着眼,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努力。
  再次,从关注学生方面来看,以往的备课往往是“目中无人”。而现在则“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既关注“意料之中”的‘事情,即展示学生的学习个性和各种能力与习惯的培养过程,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造机会和环境,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又尽量预想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料之外”的事情,注重教学资源的生成
  二、课改前备课中存在的问题
  1.重形式轻实效。备课与书写教案所耗费的精力比例失调,呈“二八”开,即20%的精力用于钻研教材,了解学生,80%的精力用于书写教案。
  2.重教法轻学法。教学过程呈对话式,设问过于密集,牵引痕迹重,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3.大量抄袭参考教案,应付现象严重。有些即使借鉴特级教师的教案,也有“削足适履”之嫌,缺乏创造性。
  4.结构僵化,照本宣科。部分教师仍照搬前苏联“五环节”教学结构,教学过程呆板,缺乏活力。
  5.大量的超前备课或课后补教案是为应付检查做无效劳动。
  6.课型较为单一,不能适应新的要求。重讲授、练习,很少见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典型性错例分析等新课型。
  7.教案格式千人一面,整齐划一,缺乏个性。
  8.重课前备课轻课后反思。
  9.重、难点确立欠客观,解决重、难点的措施不够得力。
  以上问题,究其原因,一是传统教学思想弊端的束缚,墨守成规;二是过于依赖教案;三是管理上的某些“常规”要求(如统一的教案格式,以教案的详略、字迹工整与否及数量多少论优劣等),使教师不得不在有限时间内靠抄教案来应付检查。
  鉴于此,我们应走出误区,突破备课环节这一“瓶颈”,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三、备课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牢记教学的基本任务。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与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这就说明,备课不能单纯地为传授知识技能服务,更不能错误地以为“淡化写教案就是不必备课或者不需要书面呈现”,而必须全面考虑课改提倡的“三维目标”——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学生实际,创造性地、有特色地进行备课,才能使学生对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真正实现创造性、个性化、生成性地占有这一教学基本任务。
  2. 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精神。课标不吃透,备好课便成一句空话。课堂教学与备课之间的关系仿如实战与战争前制定的“作战方案”。我们只有把课标熟记于胸,大胆应用,积极渗透于备课中,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设计富有课改气息,富有创新精神,也才能使我们在不断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执教能力,凸显个性,实现自身的不断升华。课标还对各个知识模块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建议进行阐释,非常精辟,对我们备课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有的老师认为备课只要看教材就行,对课标不加重视或弃之如敝屣,其实这便如一个人身处宝山却不自知一样,让人为之感到惋惜。同时,课标把整个小学阶段的知识全部罗列,细研读,便可轻易实现各个知识模块之间的沟通与整合,比之教一课备一课的松散境界实是不可同日而语。
  3.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实现备课改革铺平道路。应该说,教材是无数专家用心血与经验写成的,能成为教材,自有其价值存在与相应的精神穿透力。这就要求我们备课前一定要先对全册内容有个简要的了解与整理,对整个知识体系有个全面的感知,再针对单位备课内容进行具体设计,最终形成程序方案。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再好的教材也有缺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记课标所指出的“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这一理念。这牵涉到备学生情况的问题。如果我们的学生对教材内容非常熟悉,则须对教学难度予以适度的提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他们以“挑战”;如果教材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难解,则得考虑是否要变换设计角度与思路,降低内容的难度与坡度,使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果子”,体验成功,激发良好的学习意愿。备学生是一个复杂、难把握、具有较高弹性的问题,为使每节课都能确保顺利,遇到困难时老师必须做好教学应急的“预案”,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二度设计”,在不断解决困难、战胜困难的创造性劳动中逐渐生成自己的教育智慧。创造性使用教材还包括扬弃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某些做法,使之更加完善并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
  4.不要把主要精力用于书写教案上,应更注重备课的过程。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写教案只是备课的一部分。老师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去,要从繁重的机械抄写中解脱出来,变应检型为实用型教案。
  5.教案编写不是编写剧本,而应是设计结构式教学方案。实录式教案设计我们已司空见惯。很多“详案”的设计过程表现为师生问答式,而采取这种形式,一方面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削弱了师生间交流的质量,降低了老师随机应变和灵活调控的能力。我们应变实录、剧本式教学设计为教学方案。无需事先设计好师生对话,无需设计学生应该怎样答,而应设想学生可能会怎样答,可能出现的思维障碍是什么,使教学过程成为多向交流、充满活力的过程。
  6.重教法更要重学法。教案中应渗透学法,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所谓备学生)。教师要根据对学生的了解,猜想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境。教师可设计课题性、开放性问题,为学生提供广阔思考的空间,设想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采取灵活的方法与学生共同加以解决。
  7.不要用细节设计来实现教学目标,而应围绕教学目标理清思路框架。教师往往习惯于对教学重、难点的每个环节加以细致、具体的安排,而缺少对每一环节思路的概括。而理清整体思路框架要比细节设计更具条理性,有助于提高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的逻辑感染力,有助于整体把握教学进程,更有助于教学灵感的发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8.不要求格式整齐划一,可以因学科、因内容、因人而异。教案,说到底是“备忘录”,是钻研教材、教法、学法的记录,是留给自己看的。教案的详、略可因人而异,新教师因缺少经验可写详细些,公开课教案为便于交流可写得详细些。同一教材教过多年的教师可对原教案进行调整、补充、修改或加工,无须耗费大量时间重抄。教案的书写,也可因人而异,亦可使用电脑备课。不同学科,可根据学科的特点进行备课。备格式,也无须强求一律,要尊重每个教师的习惯,为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
  9.不要只重形式性管理,而应更重实质性管理。管理也要重实效,无须规定教案篇幅,无须统一教案格式,让教师自己选择适当的书写形式、要求而不提出统一的备课超周量;查备课要重实用轻形式,不以字迹的工整与否、篇幅的长短等作为评比优劣的标准,而应把备课、上课、测效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增强质量意识,淡化备课的应检性,将无效劳动降低到最低限度。
  备好课是一项创造性的工程,没有一个现成的、非常完美的模式可套,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中整理、筛选出一般的可行定式。“没有框框找框框,有了框框要打破框框”,各人还得结合自己的实际,在深入的探索研究与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与特色。
  期待着课改实验这个大熔炉,能有效地推进备课改革的力度与进程,并通过它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推动课改实验的大步前进;也期待着新的备课方式能使教师加快实现自身转型,确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全新教育理念,在创造性的工作中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主动地发展”。
  (选自《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


http://www.00-edu.com/jaoan/2/2022-03-13/49353.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