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听课活动中,不少听课者没有事先做准备的意识和习惯,以为带着纸笔就可以直接进入课堂,在课堂中要么是记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要么是听到底,记到底,成了纯粹的“笔记员”。在他们看来,听课只要带着耳朵去听、带着笔记去记就行了,何必特意去准备什么。实际上,听课前的准备工作是听课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听课活动实效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一、不可忽视的课前准备
在正式进入课堂听课之前,听课者需要有所准备,要做到有“备”而来。忽视了听课之前准备,必然会在听课过程中遗漏不少重要的信息,减少听课者从中获益的可能性,同时也会极大地影响听课的作用。具体来说,听课准备的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
1.提高课堂观察与课后评析的针对性。课堂观察与课后评析质量的高低,不仅与听课者的业务素质和态度直接相关,而且还是听课者的课前准备有着重要的关系。假如听课者在进行课堂观察之前没有做好课前准备,缺乏对教材的熟悉,对教学的重难点、知识体系、组织教学的程序与方法等也不清不楚,那么在课堂观察时就较难把握课堂教学的要点,而且也容易分散注意力,将一些重要的内容遗漏在听课笔记之外,甚至导致课后评析的不当。假如经过充分的准备,那么听课者在听课之前就能够进入角色,在听课之时就有了较为明确的参照物,就能有针对性地思考、比较与学习,也就能对课堂教学有更深刻的感受和体会。而且,充分的课前准备还能帮助自己及时捕捉讲课教师的优点、特点,及时记载讲课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失误或值得商榷的地方。此外,有了认真细致的课前准备,听课者在课后评析的时候,因为占有了充实、客观的材料,说理就能够更为充分、准确,见解也可能更加深刻、精炼,从而使自己的发言更具有说服力。
2.推动听课者的学习与成长。做好了听课之前的准备,听课者就不再是纯粹的学习者或评判者,仅仅以他者的眼光来衡量授课教师课堂教学的得与失,而是兼做一个“操作者”,试着站在授课者的立场去打量课堂中发生的一切。
首先,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经过事先充分的“课前准备”,在听课过程中,听课者就会有意识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与上课教师的教学实况进行比较,从中找出自己设想中不完善的地方,看到其中有所欠缺甚至遗漏的部分。听课者如果能经常地以这种方式进行听课,那么他们的教学设计能力就会得到加强,对于处于适应过程中的新教师来说更是如此。其次,有效地取人之长,避人之短。充分的课前准备,能够帮助听课者紧跟上课教师的思维活动,细致地观察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有了全面、细致的观察,听课者就能够更加充分地认识上课教师的成功经验,而对于上课教师的不足或失误之处,听课者也往往能够更为一目了然。最后,完善自己的专长。有了充分的课前准备,听课者能够特别地把握那些上课教师处理得不当、没有考虑,而自己却有比较好的想法或做法。经过不断地比较和思考,听课者会更加清楚他人做不到是出于什么原因,自己做得好到底好在什么地方?持之以恒,听课者比较出彩的想法、做法会越来越成熟。而且,听课者也可以将自己的成功之处,在课后以适当的方式告知上课老师,这对上课者也会有所帮助。
3.促进良好教研氛围的形成。充分的课前准备,能让上课教师和听课教师都事先认真地做好业务上的准备。上课者与听课者在课前与课后的交流、讨论,会把教研的气氛推向高潮,真正实现听课的目的,使听课者有备而来,满载而归。听课活动如果仅仅要求上课教师事先准备,而不让听课教师作相应的准备,那就会人为地减少教研的机会,弱化听课教师教研的意识。缺少听课准备,听课教师在课堂观察中就容易被动、盲目地接受或排斥信息,而缺少自己的思考,缺乏深层次的认识。这样的听课,往往使听课者不易“知其然”,更难以“知其所以然”,在评课的时候也只能泛泛而谈,抓不住重点,使人感到空虚乏味,鲜有收获。如此,听课活动也成了一种走过场的形式,其应有的教研功能无疑会在无形中削弱,而且,对学校的教研气氛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二、听课前准备的内容盘点
在听课前,听课者除了熟悉教材与教案,了解师生、班级的情况外,还要做好物质、心理和舆论上的准备。貌似简单的课前准备,却包含着不少内容。
1.业务准备。听课之前的业务准备并不只是熟悉大纲、教材和上课教师的教案,就可完事了,它是一个包含多方面的综合体:既要对教学理念、学科教改信息有所把握,又要对所听之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有所了解;既要调查上课教师、学生和教室的基本情况,又要检视自己的教学观念。
(1)了解教材结构和学科教改信息。不管是否与上课教师从事同一学科的教学,听课者都有必要事前翻阅该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细读教师的教案设计和教学参考,了解这堂课所教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所占的地位,知识和知识的联系和结构等等。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听课者也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新课程改革对学科教学的要求,了解学科教学改革的最新动态,以全面把握学科教学的特点。
(2)制定客观合理的听课标准或指标。一定的听课标准或指标,不仅可以为听课者提供基本的方向和指南,还可以为之后的评价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听课的标准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原则上以定量为主,因为定量指标的科学性更容易为人认可。而对于某些无法用定量指标来衡量的内容,则可用细化的定性标准。譬如可以把课堂的教学目的、内容、方法、效果等方面综合起来,整体考察一堂课。
(3)了解上课教师的有关情况。在进入课堂之前,听课者应该适当了解上课教师的有关情况,如教师的教龄、文化程度、职称职务、业务水平、教学经历等等。而且,听课者也要尽可能地去了解教师在课前的准备情况,比如他对于课程标准的理解,对于教学目标的定位及其形成基础,对于本次教学活动环节的设计和安排,等等。通过分析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够解读出隐藏在教师背后、内在的教育观念。听课者在与教师谈话的过程中要善于挖掘这方面的深层观念,因为这直接指导着他的教学活动。
(4)了解学生的现有状况。多了解学生的特点,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听课过程中误判的发生。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和预习状况不同,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显然是不一样的;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课堂上的接受情况也是有区别的;而来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区域的学生,其学习习惯也会有差异。因而,听课者需要事先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以及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的准备情况。而且,还要了解学生所在班级的类型、特点和水平。
(5)检视自己已有的教学观念。在走进课堂听课前,听课者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不会是空白一片的,而是在头脑中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认识。这些关于课堂教学的前认识,对听课者的行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一个追求“学生中心”、“民主课堂”的教师,会对“一言堂”深深反感;一个强调能力与知识并重的教师,也不会喜欢过于关注知识的教学。所以,每位听课者,都应该在听课前反思、审视一下自己对课堂的认识程度,以减少对课堂行为的误解,或不能正确地把握课堂的各个方面。在反思自己对课堂认识的基础上,听课者还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梳理一下自己对教学是怎么看的,期望课堂上发生什么,不赞成课堂上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2.物质准备。进入课堂之前,听课教师需要做好物质资料方面的准备:要携带听课专用的笔记本和笔,并填好听课需要记录的基本信息,以便在听课时专心听课。此外,听课者一般还要自行准备教科书、参考书、纸张等。特别是跨学科、跨年级的同校教师听课,准备工作更要做细。如果准备使用一些定量方法来观察课堂教学,则一定要准备好量表、计时器等。假如需要一些仪器,如录音机、采访机、摄像机等,则要事先进行检查调试,以免课上不能正常运行,甚至因为出现故障而影响听课效果。听课之前的物质准备有的时候还会因科目及其内容而异。比如,要听体育课的某些教学内容,听课者有时还要准备秒表,以及测定运动的量、强度、密度、脉搏等各种表格,以利听课后做出科学的数据分析。另外,听课的物质准备也包括其仪表方面。一般来说,听课者的衣着要整洁大方,其色彩不可过于艳丽,款式不能偏于新奇,妆扮也要得体。
3.心理准备。心理准备指的是听课者在进入课堂之前做好情绪上和态度上的准备。每次听课,听课者都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做到心平气和、不急不燥。听课者以什么样的意图和心态去听课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说,听课者不应以官长、检查者、考核者、评议者等身份自居,而应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抱着虚心学习、沟通交流、研究问题的心态去听课。由于各门学科的特点不同、内容不同、教学方法不同,也许上课者的风格和自己相差甚远,听课者都要坚持谦虚的态度,按各学科的特点来认真听课。听课者必须清楚,在听课过程中如果出现一些问题,听课者不能高声评论甚至当即指责,或者相互议论而影响课堂秩序,抑或用中途离开、只顾做自己的事等不礼貌的行为表示不满。
4.舆论准备。舆论准备指的是向上课教师表明听课的目的与意图,解除上课教师的心理障碍,避免出现怀疑、误解、不满等消极情绪,妨碍听课活动的开展。例如,突然袭击性的以官长自居的听课,往往会给教师造成紧张和猜测,不能正常发挥水平,听课者也就看不到真实情况了。而与上课教师的课前交流,除了可以了解任教教师的基本情况外,还可以消除任教教师紧张的心理。舆论准备一般要着重在两个方面使力:首先,听课者要让上课教师明白,听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发现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之处以及教学发展潜力,与教师一起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专业发展,而不是简单的划等评分。其次,听课者也要让教师了解评价的标准,即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什么样的课是低效课。当然,并不见得每次听课之前都要做舆论准备。当随堂听课的制度成了学校教师都认同的价值,教师对听课活动都能比较支持和热情参与,此时上课教师对于有人来听课比较自然、容易接受,一般就不会产生抵触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