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
以“体现素质教育精神,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为核心的新的教育理念,在基础教育的实践中已不断走向深入。在新课程学科教学中,听课、评课的着力点应该放在这一教育理念上。
(1)听新课导入,评情境创设
学生的有效学习取决于知识间的实质性联系、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和学习动机等三个方面的因素。因此在新课程听课、评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有效学习的条件来探讨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一是实质性,即情境的选取必须与本课所讲解的知识有实质性内在联系;二是生活性,即情境创设的真实性或生动性,生动的例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三是趣味性,即情境创设应对学生产生相当大的吸引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引领他们去探索发现。
(2)听师生交流,评学习方式
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是教师听课、评课的焦点和难点。在新课程听课、评课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审察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审察学习任务的性质,即学习问题是否引起绝大多数学生的兴趣与关注,并促使他们积极配合教师的指导去行动;二是审察合作学习的形式,主要看教师适时指导下的生生之间的实质性交流(不限于小组讨论形式);三是审察探究活动的过程,即学生个体或小组积极探究、发现、交流的行动表现与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理念。只有这些问题都得到了关注,新课程下的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才不至于流于形式,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3)听学生答题,评教师设疑
转变教师角色,是听课、评课中颇具争议之处。转变教师的传统角色,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组织者,成为自我反思者和研究者,成为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就问题设疑而言,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的疑问”,充当学生学习的“研究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这就需要教师准确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统一,即教师不仅充当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二是封闭性与开放性相统一,即教师不仅是“明确界定问题”的权威,还应留给学生充分思考与想象的空间,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三是层次性和适宜性相统一,即教师不仅要考虑到全班同学的水平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充当一个“组织者”,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去研究问题对学生的适宜程度,成为一名“研究者”和“开发者”。如此,不仅能顺利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提高教师应对新课改要求的能力,而且能培养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
2、不仅看“怎么教”,更要看“教什么”
评课的传统角度,往往是教学方法:着眼于教师,着眼于“怎么教”,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艺术、教学风采;讲究的是上课如何精致、如何精彩。这在公开课、观摩课、评比课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教师的课堂教学研究,也被鼓励从教学方法上着力,讲究教学过程,探求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怎样的一堂课才算好课,许多教师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心中想的是“怎么教”的方法问题,先怎么教、再怎么教、后怎么教。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评课的角度上升到了“教学理念”层面,而理念的落实处,往往也被理解为教学方法;主张平等对话、体现探究学习等等。在许多教师和评课专家的心目中,一切似乎都仅仅是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重要的,体现先进理念的教学方法应该被大力提倡。然而对教学方法的努力探索,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两个侧面,观课评教既可以侧重于教学方法,也可以侧重于教学内容。在目前的情况下,对教学来说,我们认为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一堂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或者只针对考试而教,那么教师的教学方法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
谈论教学方法,要注意“方法本身的合理与否”和“方法使用的合适与否”。合理与否、合适与否,主要就是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讲的。巴班斯基说得好:“是教学目的和内容‘选择’方法,而不是与其相反。”
评课应首先关注“教什么”,以引导教学研究关注点的转移,这有助于教师减少备课的无效劳动。教师备课一心去“设计”有新意的“怎么教”,这往往造成教师大量的无效劳动。备课负担十分沉重,至于公开课、观摩课、评比课之类,更是耗时费工,成本极为昂贵。
3、不仅看学生的活动,更要看学生的变化(是否“学到新东西”)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谈及好课的一些基本要求时说,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的意义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她说,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和进来前相比,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如果课堂一切都很顺利,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节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充实的课,在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一节课不应该是完全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课可以成为丰实的课。
4、抓住教学中的主要优缺点
课堂教学是丰富多彩的,每一节课都是丰富复杂的综合体。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我们必须从观察到、感受到的实际出发加以考量,才有可能切中肯綮,反之,只能是或乱贴标签,或隔靴搔痒。
评课时要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或抓住执教者教学中的主要优缺点,或紧密结合研究的重点,集中主要问题进行评析和研究,做到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不泛泛而谈。当然,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依据执教者的教案,结合教学的主要特色,围绕一两个中心,对教学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价,做到既有对某些教学环节或细节的评析,又有对教学总的评价看法,但仍然要有一个很明确的重点。
如果一堂课中的“新授”部分是这堂课的核心部分,那么看教师如何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并进行学法指导常常是听课的关键。一堂课教学的闪光点往往就在这时出现。学生对重点的掌握情况如何,学生对难点的理解情况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如何,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如何等等,都是我们在听课中需要去注意的问题。这种“注意”是对整堂课整体教学效果的一个研究,这样的研究能让我们更好地去把握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更有效地整合课堂教学内容,更系统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