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师 > 教师分享 > 正文 返回 打印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初探

网友投稿  2011-02-03 00:00:00  零零社区


  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行的今天,随着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师对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也有了新的认识。他们认为好的语文课应是“龙头凤尾,虎背雄腰”,即导入新课、主体学习、结课语这三部分缺一不可,而且必须都要有亮点。在语文课上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方法,同时还希望在视觉、听觉等方面享受到身心的愉悦之感。这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开好头,便是一节成功课的良好开端。教学过程中的导入环节就好比一台戏的序幕,如果设计安排得有艺术性,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牵引整个教学过程,收到先声夺人,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每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然而,有些语文教师只注意了课堂的主体部分和结课语,认为导入环节是可有可无的。于是上课时总是那种千篇一律,枯燥乏味的“请大家把书翻到×××页,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这种导入固然简洁,但它势必大大减损语文教学的效果,同时也失去了一次绝佳的教育时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原因就在于,还有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没有意识到导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导入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调集注意。作为维持心理活动正常进行的一种积极的伴随状态,注意可以使学生在上课时把自己的心理活动始终指向并集中于学习活动中。教师准确、巧妙地导入新课,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前的活动转移到新的学习活动上来,而且还能使注意集中并保持下去,以顺利地完成这堂课的学习。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时,大脑皮层上的有关区域便形成了优势活动中心,对所注意的事物专心致志。人的注意力越集中,对周围其他干扰的抑制力越强,这时人对事物观察得最细致,理解得最深刻,记忆得最牢靠。
  2.激发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和动力,并伴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学习兴趣是语文学习活动中最直接最活跃的意向心理因素,它对于维系注意力,增强理解与记忆,激发联想和创造思维,唤起情感体验,使他们精神振奋,欲罢不能的感觉。
  3.启迪心灵。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导入,必然会拨动学生的心弦,调节其心志,陶冶其情操,完善其人格。
  4.给予享受。优秀的导入设计其美学价值不容忽视。教师用优美而充满激情的语言营造情境,再现形象,必然会使学生的心灵产生震动,也必然会使他们体验到审美的欢愉。
  既然导入在语文课的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的导语才能自然贴切地把学生导入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氛围中呢?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我结合教学实例来谈谈个人的一点实践和体会。
  一、介绍史实,了解背景。
  人们常说:“文史不分家。”很多精彩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完成的。介绍史实,既让学生了解写作的背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潜移默化地起到了思想教育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如在学习《飞夺泸定桥》时,我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入手:
  1935年5月底,红军北上抗日,来到大渡河边。先关部队已攻占了安顺场,并缴获了两条渡船,仅靠两条船几万红军是渡不过河的。大渡河水流湍急,没法架桥,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围追堵截红军,扬言要把红军消灭在大渡河边。为了北上抗日,工农红军必须迅速渡过大渡河,粉碎敌人的前后夹击、四面合围的阴谋。所以只有飞速夺下泸定桥,才能避免重大伤亡,继续北上抗日。(板书课题)让学生说课题的含义,就迎刃而解了。
  二、巧妙设悬,自然过渡。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青少年。如果说教师能有效地利用这一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方法运用到教学上,通过设置疑难,引起悬念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导入新课。通过有目的,有方向的设置疑问,留下悬念,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化学生释疑而探索的心态。这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丢弃一切私心杂念,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去。我在教《金色的鱼钩》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
  “同学们,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着这样一个普普通通鱼钩,它已经长满红锈,却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个鱼钩有着怎样的感人故事发生呢?”
  三、创设情景,感染熏陶。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时,注重以情感感人,用情意盎然的导语导入新课,能感染学生,也会产生学习动机。教师可以利用引人入胜的幻灯、录音、录像、计算机多媒体等电教手段,也可以通过讲故事,听音乐,背诵古诗、笑话等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情景,渲染气氛,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想,产生共鸣,未入其文,先动其心,激励学生进入新的教学情景。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抒情性文章的教学。
  文学独白就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就是教师课前酝酿感情的一种难以自禁的倾泄,它让人深思,让人警醒,让人振奋,极富魅力的语言表达,很容易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在《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的开头,我的感受尤其深刻: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一个近乎超乎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汇集于此,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述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接着逐幅演示“金碧辉煌的宫殿”“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多姿多彩的西洋建筑”等圆明园风光的图片,请学生观察欣赏,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感受。师接着深情地讲述:这么美好的东西居然化为灰烬,该是一件多么惋惜的事啊!是谁让我国的瑰宝毁于一旦呢?话音一落,学生聚集了情感开始去探索课文了。
  又如在《十里长街送周总理》时可以这样导入:
  同学们,一提起敬爱的周总理,就会从心底激起我们对他深深的怀念和无限的崇敬。1976年1月8日,千山默哀,万水呜咽,敬爱的周总理操劳终身,离开了热爱他的人民。长安街的男女老少,都想再深情地看上总理一眼,表达自己对总理的无比崇敬和爱戴,他们不顾一月的寒流,自发地聚集在长安街两旁,为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送行,出现了十里长街送总理那感人的一幕幕。
  教师在这里,以饱满的激情,深情的语言,为学生体会这篇文章的情感作了铺垫。
  通过讲笑话导入也能起到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情绪的目的。上课一开始讲个笑话,不仅调节课堂的气氛,而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然这个笑话还必须和讲课内容有关,不能完全脱离教学内容。
  欣赏音乐,也是一种创设情景的方法。音乐大师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音乐犹如“内在的海洋(罗曼罗兰)”虽无汹涌的波澜,却能渗透人的灵魂,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月光曲》是一篇关于《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我这样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钢琴曲。”(打开录音机,播放《月光曲》)听完后问:“此时你的心情怎样,说给大家听听。”优美明快的音乐为创设了一个最佳的审美氛围。学生既学到知识,又理解贝多芬对音乐的特殊感情,也得到了美的享受。
  四、开门见山,破题导入。
  这种方法就是在文章的题目上做文章,分析标题含义,引起学习兴趣。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简洁明快,三言两语直切正题。在教学《鲸》一课时,我采用了这种导入法:
  “鲸这种动物,同学们可能在电视或电影中亲眼目睹过。但它到底有多大,分为几类,吃什么食物,怎样睡觉,怎样生长呢?同学们学了《鲸》这篇课文后就会有所了解。下面我们默读这篇课文。”
  五、直观演示法导入。  
  兴趣是学习动机的源泉,如何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这一节课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学习兴趣还是学习动机都会对学习产生巨大的动力作用。因此,在每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来设计巧妙的导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产生强烈的求知的欲望。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小动物的画像,你们谁认识它?然后出示用水彩画画成的动画形象的小壁虎,尾巴做成活动的,可以摘掉。学生惊喜地回答:“小壁虎。”教师接着问:“谁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动物?”学生交流说到它吃苍蝇、蚊子后,教师趁机说:“壁虎虽然不好看,可是它吃苍蝇、蚊子,是人类的朋友。你们看,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了?”学生惊奇地说:“哎呀,断了!”教师马上因势利导:“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断的,断了以后又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学的《小壁虎借尾巴》讲的就是这只小壁虎尾巴断了以后的事。”学生便迫不及待地读起课文来,并且很快的找到了答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这种导入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六、温故而新知导入。
  即用已知知识做铺垫,促进知识的延伸,顺势过渡。这种方法注重知识衔接,一举多得,极有实用价值。
  例.《凡卡》第二课时的教学,一位教师是这样导入的: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卡写给爷爷的信。我们知道凡卡的内心充满了痛苦的仇恨,他在信中多次呼唤爷爷来救他,急切地盼望爷爷接他回乡下去。这可怜的孩子在死亡线挣扎,他多么希望摆脱悲惨的命运啊。现在我们看看凡卡写信后的情景怎样。”
  总之,“教有法,但无定法”新课的导入也是如此。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虽是短短的几分钟,引人入胜的导语却如渔人手中的“纲”,总系全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陶治冶学生情操,给学生以知识和美的享受。让我们从精彩的导入迈向成功课堂的殿堂。


http://www.00-edu.com/jaoan/2/2022-03-13/49440.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