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班数学数手链教案反思,是优秀的中班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分析:
"学习不受物体空间排列形式和物体大小等外部因素的干扰,正确判断10以内的数量"是《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对中班数学教育的要求之一。中班的孩子都有点数的经验,可要不受物体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地点数物体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手链上的回形针是封闭式排列的,必须想办法记住开始数的那一个,顺着一个方向,不重复也不漏掉,这是个难点。本次活动通过点数手链、比较手链的长短,不仅让幼儿学习点数技能、感知数量,更重要的是让幼儿在探索点数方法的过程中能积极动脑筋,获得数学的思维方式。
目标:
1、不受物体大小及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感知9以内的数量。
2、探索数封闭式排列图形的方法。(难点)
3、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细致地进行操作活动。
准备:
用回形针做成的手链若干(长短、数量、排列不一样),数量分别是8和9。
过程:
导入:老师用手链激发兴趣。
一、每人选一根自己喜欢的手链。
与好朋友比比、说说手链是什么样的。
(每根手链上回形针的大小、颜色、排列都不一样,有的容易数,有的不容易数,老师帮助幼儿根据难易程度找到适合自己的手链),
二、探索点数方法。(难点)
1、让幼儿自己数。老师提醒幼儿要注意数的方法。
2、请幼儿介绍不同的点数方法。
你用什么方法数的?你是怎样确定开始数的那一个的?
归纳:我们只要想办法记住:是从哪一个开始数起的,然后顺着一个方向数,这样就不会重复也不会漏掉。
3、(幼儿在座位上)解开来数一数验证自己数得是否正确。
(这里注重的是点数方法的探索,因为只有幼儿寻找到了方法,就能正确的数出手链上的回形针。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积极动脑筋,讲了许多点数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也训练了幼儿细心、耐心的操作习惯)
三、比长短。
1、与旁边的同伴比长短。
2、请两个幼儿说说是怎样比长短的。
(1)请下面的幼儿猜一猜:这两根手链用的回形针哪根多,哪根少?
(2)验证数量,并放上数字。
(3)讨论:为什么一样长的手链,用的回形针不一样多?(或者:为什么数量一样多的手链长短不一样?)与幼儿归纳:两根同样长的手链,大的回形针用的少,小的回形针用的多。(或者:数量一样多的回形针,大的回形针穿出的手链长,小的回形针穿出的手链短)(充分利用手链的数学教育因素,手链拆开来了,很自然要比一比长短,而且也是目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让幼儿不受物体的大小、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感知数量。)
四、找手链。要求和原来手链上的回形针数量一样多。
1、介绍手链,鼓励幼儿去找比较难数的手链。
2、幼儿找手链。
教师提醒幼儿要仔细数,注意数的方法,帮助幼儿找到适合自己的手链。能力强的幼儿可以多找几根。也可以将找到的手链与原来的比一比是否一样长?想一想为什么?
(找手链,既是一次巩固练习,还是一次能力和自主性的充分发挥,他们为了找到与自己原来手链上的回形针一样多的手链,有的用刚才学到的方法,有的又想出了新的方法,有的找到了不同形式的手链。)
五、检查验证。
幼儿可以主动请周围的听课老师帮助检查自己找得是否正确。
(老师有针对性地检查个别幼儿,大部分幼儿就让他们主动找客人老师帮助检查)活动延伸:
1、游戏幼儿带上自己做的手链,按数量的不同分别站在指定的圆圈上。数数圆圈上有几个人;说说是怎样数的。音乐响起,幼儿游戏。
(在生活、游戏中自然应用,让幼儿感觉到数学离我们很近。)
2、活动区提供大小不同的种子、珠子、线、纸条等让幼儿排排、穿穿、数数、比比,进一步感知:数量的多少不受物体排列形式的影响。
丁丽霞的反思(数一数我的手链)第一次反思:
第一次活动时,由于参加这次活动的幼儿都是班上表现比较能干的孩子,因此活动开展得异常顺利,本活动的重点"探索封闭式排列图形的点数方法",在整个活动中所用的时间上只有五分钟左右,没有突出重、难点,既不能代表整个班级幼儿的发展和接受水平,也没有将总结归纳的几种点数方法进一步运用巩固。相反,在最后一个"幼儿制作一根和拿到的一样的手链" 环节中,由于所用材料回形针较小,需要幼儿的精细动作来完成,所以在整个活动中占用的大部分的时间,使整个活动看起来就像一个美工操作活动,所以这个环节必须有所改动,要为活动重点服务。而活动重点环节需要增加时间比重,在实际的操作运用中进一步学会灵活的点数封闭式排列图形。
第二次反思:
第二次活动中,我将活动重点"探索封闭式排列图形的点数方法",在总结之后,又进行了一次运用,请幼儿运用总结出的几种方法再次点数验证和解开后变成一长条进行验证,这不但是对方法可行性的检查,更是对自己原来点数的一次巩固,另外本次活动是幼儿感知9以内的数量,幼儿可以更加形象的获得关于9的数量概念。而制作手链一个环节也被寻找一条与自己手链数量一样多的手链所替代,这样既减少了制作需要的大量时间,而且又一次直观的对9以内的封闭式手链点数进行了一次复习、巩固。
第三次反思:
第三次活动时,活动的环节与第二次相似,只是在活动中发现,在"选择一条和自己拿到的数量一样多的手链"时,我为不同能力水平的孩子提供了两种难度不一的材料,一种是只有一种颜色、一样大小的手链;一种是有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手链。由于幼儿不能很好的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所以在选取材料时不是依据自己的能力,而是站在自己喜好的一方,听完教师的要求后大部分选择第二种材料。这时我便及时给与暗示,指着第一种材料轻声提醒了一句:"本领大的可以到这边来选。"听到这样的一句提醒,平时表现很自信的孩子立马转移方向,去尝试选择较难得操作材料。另外,有一个孩子由于选择时不是依据数量是否一样多,而是比较长短,认为一样长的就是一样多,看到同伴都选到手链而自己不知从何下手时,就开始向老师求救,但是我没有帮助她去找,而是说了一句:"你换一下方法,用数的方法给它找朋友试试看。"不一会,她也找到了数量一样多的手链,开心的直向同伴炫耀。看来教师的暗示在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