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小学语文 > 诗词默写 > 正文 返回 打印

按课文填空。山行____寒__石径斜,______________。停车坐爱枫林晚,______________。(1)把诗句补充完整。(2)在正确的解释后面画“√”。“石径斜”中,的“斜”的意思是:①歪斜()②弯-二年级语文

[db:作者]  2019-07-19 00:00:00  互联网

题文

按课文填空。

山行
____寒__石径斜,______________。
停车坐爱枫林晚,__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在正确的解释后面画“√”。
“石径斜”中,的“斜”的意思是:
①歪斜(  )  ②弯弯曲曲(  )
“停车坐爱枫林晚”中“坐”的意思是:
①坐下(  )  ②因为(  )
(3)《山行》描写的是____时节的景色,诗人杜牧停下车来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偏难

答案

(1)远上 山 白云生处有人家 霜叶红于二月花
(2)②√ ②√
(3)深秋 欣赏傍晚枫林的美丽景色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按课文填空。山行____寒__石径斜,______________。停车坐爱枫林..”主要考查你对  诗词默写,辨析解释词义,辨析解释字义,诗词鉴赏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诗词默写辨析解释词义,辨析解释字义诗词鉴赏

考点名称:诗词默写

  • 诗词默写:
    熟练掌握所要背诵的诗句并注意正确书写。

  • 小学需要掌握诗文:
    1.汉乐府《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北朝民歌《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骆宾王《咏 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4.李峤《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5.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6.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7.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9.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0.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1.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2.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3.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4.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5.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6.李白《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玉树和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17.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8.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9.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20.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1.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2.高适《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3.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4.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5.杜甫《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6.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27.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8.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9.贾岛《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30.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1.张志和《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32.卢纶《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33刘禹锡《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4.刘禹锡《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35.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36.白居易《池上》: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37.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38.李绅《悯农》(一):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9.李绅《悯农》(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40.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1.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2.杜牧《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43.李商隐《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趋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44.罗隐《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45.胡令《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46.范仲淹《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47.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48.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9.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50.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51.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52.苏轼《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53.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4.李清照《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55.陆游《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56.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57.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选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58.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选二):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59.杨万里《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60.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61.朱熹《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62.林升《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63.叶绍《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叩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64.翁卷《乡村四月》:
    绿满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65.高鼎《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66.王冕《墨梅》: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67.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68.郑燮《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9.袁枚《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70.龚自真《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

  • 学生诗文默写笑话:
    1.__________,为伊消得人憔悴
        学生答:宽衣解带终不悔
       (正解为“衣带渐宽终不悔”)
    2.问渠哪得清如许,__________
    学生答:心中自有清泉在
    (正解为“唯有源头活水来”,咱还是和水粘了点边~~~)
    3.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
    学生答:夫妻对坐到天明
    (正解为“却话巴山夜雨时”续集就该休了。。)
    4.蚍蜉撼大树,__________
    学生答:一动也不动
    (正解为“可笑不自量”。一动也不动,赫赫,很符合事实阿)
    5.君子成人之美,__________
     学生答:小人夺人所爱 (很工整啊= =)
    6.穷则独善其身,__________
    学生答:富则妻妾成群
    (正解:达则兼济天下)
    7.__________,天下谁人不识君
    学生答:只要貌似萨达姆
    8.后宫佳丽三千人,__________
    学生答:铁棒也会磨成针
    (正解为“三千宠爱在一身”)
    9.身有彩凤双飞翼,__________
    学生答:拔毛凤凰不如鸡
    还有个学生答:夫妻双双把家还
    (正解为“心有灵犀一点通”)
    10.东边日出西边雨,______
    学生答:床头打架床尾合
    还有个学生答:上错花轿嫁对郎
    11.__________,糟糠之妻不下堂
    学生答:结发之夫不上床 (语文老师暴怒!)
    12.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
    学生答: 一颗永流传
    (正解为“千里共婵娟”被广告毒害了的娃= =)
    13.西塞山前白鹭飞,__________
    学生答:东村河边爬乌龟 (对的挺工整的)
    14.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__
    学生答:天公对我吼三吼
    (正解为“不拘一格降人才”,咆哮体忒流行啊。有木有……)
    15.天生我才必有用,________
    学生答:关键时刻显神通
    又有学生答:老鼠儿子会打洞
    16.天若有情天亦老,__________
    学生答:人不风流枉少年!
    (正解为“月若无恨月长圆” )
    17.洛阳亲友如相问,__________
    学生答:请你不要告诉他 (正解为“一片冰心在玉壶”)
    18.期末考试出对联, 上联是英雄宝刀未老
    该初三同学对下联为:老娘丰韵尤存
    19.良药苦口利于病,__________
    学生答:不吃才是大傻瓜
    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
    学生答:只是死的有先后
    20.床前明月光,__________
    学生答:李白睡的香

考点名称:辨析解释词义,辨析解释字义

  •  词义,字义的解释与辨析即是对词语意思的理解。

  • 理解词义的主要方法:
    每个词都表示一定的意思,即词义。
    1、查字典或词典解释字词;
    2、分解组合法。先逐个分析词语中每个词素的字义,然后再合起来理解。
    如“健美”,“健”是“健康”,“美”是“优美”,合起来就是“健康而优美”。
    3、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 字义辨析:
    1、黯然、暗然、岸然:
    “黯然”,指“阴暗的样子”,也用来指“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暗然”的“暗”有“光线不足、黑暗”的意思。
    “岸然”指“严肃的样子”。
    2、爱护、爱戴:
    适应对象不同,前者上(长辈)对下辈,后者下(幼)辈对上(长辈)。
    3、安详、慈祥、祥和:
    “安详“指神态平静、从容稳重。“祥”指吉利,如“祥云、祥端、发祥”。
    “慈祥”形容老年人的态度神色和蔼安详。
    “祥和”指气氛而言。注意“安详、慈祥、祥和”的写法。
    4、安静、宁静:
    都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安静”重在稳定,有使安稳平静下来的意思,它有一个由喧闹到安静下来的过程。
    而“宁静”重在平和,一般多指环境或心情平和安静,它描述的是一种很安静的状态或气氛。
    “宁静”是高于“安静”的一种情境,除了指环境外,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是人们追求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有质量的生活境界。
    而“安静”多指环境没有声音或吵闹。“安静”的使用范围要比“宁静”大一些。
    5、安置、安排:
    前者指使人或事物有着落,安放。后者指有条理,有先后的处理。

    B
    1、必须、必需:
    都含有“必要”的意思。“必须”是副词,有强调语气作用,多作状语。
    (1)表示一定要,强调事实或情理上的必要性。后面带动词或带形容词,有时还可以用在分句前面;
    (2)加强命令语气;
    (3)“必须“的否定形式是“无须、不须、不必”。“必需”是动词,表示一定得有、不可缺少的,作定语或作谓语。
    凡是“不可不”的行为就用“必须”。
    2、表率、表帅:
    “表率”是名词,指“好榜样”。其中“表”为“榜样、模范”,“率”为“表率、楷模”。
    “表率”是由“表”和“率”两个同义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合成词。
    在古代汉语中,“表率”也可用作动词,有“督促率领”的意思。
    “表帅”,在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中,用同“表率”的动词意义,表示“督促率领”。
    现在一般不用这个词。因“表帅、表率”同音,“帅”又有“军队中最高的指挥员”的意思,故人们常将“表率”误写为“表帅”。
    3、报道、报导:
    这是一对等义词。都指: 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或其他形式把新闻告诉群众。用书面或广播、电视形式发表的新闻稿。
    现在人们倾向于用“报道”。“报道”读bàodào,“报导”读bàodǎo。
    4、暴发、爆发:
    都是动词,都含有“突然发作”的意思,但前者强调突然性,后者强调爆炸性,“爆发”的使用范围比“暴发”宽。
    暴发:
    (1)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有贬义。
    (2)指突然发作,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
    爆发:
    (1)指因爆炸而迅猛发生,多用于具体事物。
    (2)指像爆炸那样突然地发生,多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重大事变,再如力量、情绪等等。
    5、辩驳、辩论、辩(辨)白、辩解:
    “辩驳”指提出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
    “辩论”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达成共识;
    “辩白”指说明事实真相,用来消除误会或受到的指责;
    “辩解”指对受人指责的某种见解或行为加以解释。
    6、辨别、辨认、辨析:
    “辨别”指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
    “辨认”指根据特点辨别,做出判断,以便找出或认定某一对象;
    “辨析”指辨别分析。
    7、表示、显示、显露:
    “表示”
    (1)事物本身或凭借其他事物显露出某种意义
    (2)用言语行为显出某种思想、感情、态度等;
    “显示”明显地表现;
    “显露”原来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
    8、边疆、边境:
    前者指靠近国界的领土,范围较大;
    后者指靠近边界的地方,范围较小。(边界:地区与地区的界线,多指国界)
    9、不详、不祥:
    前者指不详细、不清楚;
    后者指不细说。后者指不吉利。
    10、不止、不只:
    前者是副词,不停止或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句中一般带有表数量的词。
    后者用于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相当于“不但、不仅”。
    11、报复、抱负:
    前者指对别人反击。后者指远大的志向。
    12、不齿、不耻:
    前者指不愿提到。后者指不以之为耻。
    13、不肖、不孝:
    前者指品行不好(多指子弟)。后者指对父母不敬。
    14、编辑、编撰、编纂:
    “编辑”主要指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
    “编撰”指编纂、编写。
    “编纂”指编写(多指资料、篇幅较大的著作)
    15、变换、变幻:
    前者指事物的一种形式和内容转换成另一种。后者指不规则的改变(多指抽象、概括性事物)。
    16、把戏、伎俩:
    前者指花招,蒙蔽人的手法。
    后者指不正当的手段(贬义重)。
    17、颁布、公布:
    前者指公布(法令条例、大的正规性文件)。
    后者指(法令、文告、团体的通知)公开发布。
    18、抱怨、报怨:
    前者指自己不满情绪很大;
    后者指向别人报仇。
    19、辨(辩)正、辨(辩)证:
    “辨正”指辨明是非,改正错误;
    “辨证”指辨析考证。
    20、摈弃、摒弃:
    二者都是动词,都含有“排除”的意思,多用于书面语。
    “摈弃”表示抛弃,多用于人和具体事物。
    “摒弃”表示舍弃、除去,多用于较抽象的事物,较少用于人或具体事物。

    C
    1、沉重、繁重:
    都有分量重的意思,但“沉重”指精神或思想负担重,而“繁重”则指工作、任务的数量重。
    2、刹那、霎那:
    前者形容极短的时间,后者指瞬间。
    3、斥责、叱责:
    都含“用严厉的语言指责别人的错误或罪行”的意思。
    “斥责”偏重于严辞指责。
    “叱责”偏重于大声喝叱,强调声音大。
    4、驰马、马驰:
    从前,有个人骑马到乡下去。路下,马受到惊吓,突然狂奔起来,把行人撞成了重伤。于是伤者的家属向县衙告状。县官要骑马人写答辩状。骑马人在答辩状上写了自己“驰马伤人”。他写完后向一位朋友请教。朋友问清了情况,提笔将“驰马伤人”改为“马驰伤人”。他说:“‘驰马伤人’的主要责任在你,而“马驰伤人”的主要责任却在马不在人。”结果,本应重判的骑马人,却因一处妙改而得到了轻判。“驰马”和“马驰”,只颠倒了一下词序,意思却大不一样。
    5、呈现、浮现:
    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指具体的事物在眼前显现出来。
    “呈现”较清楚,持续的时间长,多是直接看到的(不是想象的);
    呈现多在事物本身,有时在人的眼前;
    对象多是现实的事物,如颜色、景色、神情、气氛等。
    “浮现”往往是影影绰绰的,持续的时间较短,多是想象的,有时是直接看到的;
    浮现多在脑中、眼前、脸上等。对象多是人的形象、印象、往事、表情等。有时可换用,如“脸上呈现(浮现)出喜悦的神情”。
    6、嘲笑、讥笑:
    都含有“看不起人,取笑人”的意思,只是语意轻重程度不同。
    “嘲笑”是一般的取笑,语意比较轻;
    “讥笑”指带有讽刺、挖苦意味的取笑,语意较重。
    7、查看、察看:
    前者指检查、观察事物存在的情况;后者指为了解情况而细看。
    8、处罚、惩罚:
    前者词义轻,后者词义重。
    9、沉思、深思、寻思、神思:
    “沉思”重在思考的精神贯注;
    “深思”重在思考的深入;
    “寻思”重在思考的反复;
    “神思”指精神、心绪。
    10、才能、才华:
    前者侧重于做事的能力,
    后者侧重于在文学艺术方面显露出来的智慧和特长。
    11、篡改、窜改:
    前者指用作伪的手段对历史、理论、政策等故意改动或曲解;
    后者是一般意义上的改动。
    12、处世、处事:
    前者指泛指在社会上的活动、人际交往;后者指指处理事务。
    13、查核、察核:
    前者指检查核对(帐目);后者指对某事物特性加以利用。
    14、查访、察访:
    前者指调查打听案情;后者指通过观察访问去进行调查,多公开进行。
    15、草率、轻率:
    前者指(做事)不认真,敷衍行事;后者(说话做事)随随便便,不经过慎重考虑。
    16、常(成)规、陈规:
    前者指久已通行的规则(不带贬义);后者指不实用的旧规章。
    17、筹划、筹备:
    前者指想办法,定计划/筹措(钱粮);后者指为进行工作,举办事业或成立机构等事先准备。
    18、陈设、摆设:
    前者(动词),指摆设;后者(名词),指供欣赏的艺术品/徒有其表而毫无用处的东西。
    19、传诵、传颂:
    前者多用于美名;后者多用于事迹。
    20、船、船只:
    前者表具体的,后者表概括的。
    21、查阅、查验:
    前者指(把书刊、文件等)找出来阅读有关的部分;后者指检查 是否真实。
    22、常、长:“常”有以下几个义项:
    (1).一般、普通,如“常识、常事“等;
    (2).经常、固定不变的,如”常备不懈、常客、常量等;
    (3).常常、时常,如“常来常往、常见面“等。”
    “常”和“常常”都侧重于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次数多,但“常常”在证据上比“常”要强,而且否定式多用“不常”,极少用“不常常”,例如多说“他不常来”,很少说“他不常常来”。
    “时常”强调有一些时候常发生,较多用于口语,如“近来他时常发病”。
    “经常”和“常常”“时常”区别不大,可以通用;但有时指较长时间接连地、比较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强调一贯性,如“由于经常锻炼,他身体棒极了”。这时则多少有点不同。
    另外,“经常”除作副词外,有时还有形容词 意义,如“经常的工作、经常性”等,这跟“常常、时常”的区别就更明显了。
    “长”本义是“长”,又可指长度;指距离远,如”源远流长、长途跋涉“”等;时间长,如“长夜、长寿”等;再引申一步,可指永远,如“长逝、长眠、长生不老”;还表示长处、擅长,如“特长、一技之长、长于技击”。因为“常”和“长”同音,有时不注意可能混用,如有人把“语重心长”和“长年累月”的“长”误 写作“常”。又因为“长”有经常的意思,也有人把“细水长流”误 写成“细水常流”。

    D
    1、哆嗦、颤抖:前者多用于口语,后者多用于书面语。
    2、惦记、思念:前者指(对人或事)心里老想着,放心不下,多用于口语;
    后者指对景仰的人、离别的人或环境不能忘怀,希望见到,多用于书面语。
    3、陡峭、峻峭:前者侧重于山的坡度大而陡直,后者侧重于山势的高而险。
    4、电讯、电信:前者指用电话或电报传播的消息;后者指用电话或电报传播消息的通讯方法。
    5、独立、独力:前者指不依靠别人;后者指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某项任务。
    6、典雅、高雅:前者指优美而不粗俗;后者指高尚而不粗俗。
    7、抵制、抵御:前者指阻止有害的事物,使不能侵入或发生作用;后者指抵挡、抵抗。
    8、对于、关于:
    都是介词,前者引进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
    后者指
    (1)引进某种行为的关系者,组成介宾作状语;
    (2)引进某种事物的关系者,组成介宾作定语,后面要加“的”。
    注意:表关涉,用“关于”不用“对于”,指出对象,用“对于”不用“关于”,兼有两种情况时可以互用;
    “关于”有提示性质,用“关于”组成的介宾,可以单独作标题,用“对于”组成的介宾,只有跟名词组成偏正短语才能作标题,如对于政策的认识。
    9、戴、带:
    “戴”作动词的一个意思是把东西放在头、面、颈、胸、臂等处。如“戴帽子、戴红花、戴袖章”。引申出来了有关的词如“戴高帽子、戴绿帽子”。“不共戴天”的“戴天”是头顶着天,“戴罪立功”的“戴罪”是顶着、承担着罪名。“戴孝”是身穿孝服、臂缠黑纱等表示哀悼,也常常写作“带孝”。在实际运用中,说“带孝”或“带着孝”更为常见。因为有的人并不一定作“戴孝”的穿着,只是一定的期间里很多方面有所节制而已。
    10、度过、渡过:
    “渡”的本义是“横过水面”,如“渡河、渡江”,也可引申为“由此到彼”,如“渡过难关、过渡时期”等。
    而“度”的其中一个义项虽也是“由此到彼”、“过”的意思,但专指时间,如度日、欢度春节、度假、虚度光阴等。
    不过,在文言文中,“度”有时也通“渡”;如《南史·孔范传》:“长江天堑,古来隔绝,虏军岂能飞度?”
    而“渡”却不能通“度”,二者是混淆不得的。
    11、到、倒:为了避免混淆,特别要注意这几点。
    (1) “倒霉”,也作“倒楣”,里面的“倒”不用“到”。
    (2) 副词“到底”跟“进行到底”里都是用“到”,如“你到底去不去、这里面到底有什么问题”。
    (3) 副词表示跟意料相反的“倒”,不能写成“到”。如“这样一来倒省事了、听你一说我倒想起来了、我倒要听听”。
    (4) 副词表示让步、转折的“倒”,不能写成“到”。例如:“我有倒有,可是不在身边。”“学倒学过,可是早忘了。”
    (5) 表示催促、追问的副词“倒”,不能写成“到”。如“你倒快唱呀、你倒会不会呀”。这里的“倒”是“倒是”的意思,不是“到底”的意思。以上几句中的“倒”都可以说成“倒是”。

    E
    1、而后、尔后:
    都是连词,常用于书面语言。而后:以后,然后,表示在某事之后。尔后:从此以后,此后。“尔”有指代义,相当于“这”“此”。
    2、恩惠、恩赐:
    前者是名词,给予或受到的好处。后者是动词,泛指因怜悯而施舍。
    3、偶然、偶尔:
    前者指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相对于必然)。后者指间或,有时候(副词,相对于经常)。

    F
    1、幅、副:
    都作量词,“幅”是巾旁,跟巾帛、呢绒等有关,因此用来形容布匹、面料的宽度,如幅面、单幅、宽幅。有时泛指宽度,如:幅度、幅员。“幅”用作量词时,一般修饰布料、丝织品,也用来表示图画、布匹等。
    “副”的意思是居第二位,属辅助性的,如副业、副官、副产品。当它作量词时,表示成套的东西,如:一副对联、全副武装;有时也用于表示面部表情,如:一副笑脸。
    2、发奋、发愤:
    “奋”本义指鸟振翅飞翔,后来引申为振作、鼓动。 “愤”指因为不满意而感情激动。“发奋”指振作起来,如发奋努力、发奋有为等。发愤指决心努力,如发愤忘食、发愤图强等。“发奋”强调精神振作;“发愤”突出精神受到刺激而产生向上的内动力。“发奋”使用的范围要比“发愤”大,“发奋”可以指个人,也可以指群体或国家,而“发愤”一般指个人。功能上,“发奋”可以说“奋发”,而“发愤”则不能说“愤发”。
    3、抚养、扶养:
    都有“供养”之意。前者包含“教养、爱护”之意,多用于长辈对晚辈。后者多用于晚辈对长辈、平辈之间或对残疾人;或用于法律关系(父子、夫妻等)。
    4、发现、发明:
    前者词义侧重于找到,后者词义侧重于创造。
    5、法制、法治:

    前者指有关的法律制度。后者表示根据法律来治理国家。
    6、复员、复原:指军人退出现役而转入地方。指病后恢复健康或事物遭破坏后恢复到原来的善状况。
    7、风气、风俗、风尚:“风气”指社会上或某个集体流行的爱好和习惯;
    “风俗”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范围较大;
    “风尚”指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8、妨害、妨碍:前者指有害于事物发展(程度重);后者指使事物不能顺利进行。
    9、肤浅、浮浅:前者指学识浅,理解不深;后者指浅薄。
    10、反映、反应:“反映”指把情况告诉、传达到有关部门(多用于对上级);
    “反应”指由外来刺激引起的某种活动或回应。
    11、富裕、富余:前者指财物充足;后者指足够而有剩余。
    12、赋予、付与:前者指(上对下)交给,是特殊用法;后者指拿出、交给,是一般用法。
    13、废除、废黜、解除:“废除”指取消、废止(法令、制度、条约等);
    “废黜”指罢免、革除(官职),现多指废除特权;
    “解除”指去掉、破除(警报、顾虑、武装、职务等)。
    14、凡响、反响:“凡响”指平凡的音乐;
    “反响”指事物所引起的回响,反应。
    15、负心、腹心:前者指背弃情谊(多指转移爱情);
    后者指(1)比喻要害或中心部分(2)比喻极亲近的人(3)比喻诚意。
    16、抚育、哺育、抚恤:
    “抚育”指照料、教育儿童或照管动植物;
    “哺育”指喂养,比喻培育;
    “抚恤”指(国家或组织)对因公受伤、牺牲或残废人员的家属进行安慰并给以物质帮助。
    17、分辨、分辩:
    “分辨”是指把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区分开,有分析辨别的意思。
    而“分辩”指为消除所受的指责而进行解释、说明,与“辩解”意思相同。

    G
    1、改进、改善:
    搭配对象不同,前者常与“工作、方法、技术”搭配;
    后者常与“关系、条件、生活”搭配。
    2、沟通、勾通:两个词都有相通连的意思,但后者是贬义词,指暗中串通、勾结。
    3、公然、公开:前者指公开的,毫无顾忌的(贬义);
    后者指(与秘密相对)不加隐蔽的。
    4、关注、关照:前者指关心重视;后者指关心照顾。
    5、灌注、贯注:前者指用液体浇灌;后者指精力集中,有贯穿下去的意思。
    6、光临、惠顾:前者是敬词,称宾客的来到;后者是商店对顾客的敬词。
    7、工夫、功夫:前者一般用来指时间、时候;后者指本领、造诣,主要指耗费的精力。
    8、贯穿、贯串:前者指穿过、通过(较具体的事物);后者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
    9、过度、过渡:前者指超过适当限度;后者指由一个阶段转入另一个阶段。“过渡句”决不能用“度”。
    10、给予、给以:前者是书面语,也作“给与”,后者所带宾语只说所给的事物,不说接受的人,并且多为抽象事物.
    11、聒(guō)噪、鼓噪:“聒噪”是方言,指声音杂乱,吵闹;“鼓噪”古代指出战时擂鼓呐喊,以张声势,今泛指喧嚷。
    12、观察、观测:前者指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
    后者指(1)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2)观察并测度(情况),如:观测敌情。
    13、国事、国是:前者指国家大事,后者指国家大计,国家的大政方针。
    用后者的地方一般也可用前者,但反之却不一定,比如较具体的事务,就不能用“国是”。
    14、功效、工效:前者指作用、效果或功能;后者指工作的效率。

    H
    1、化装、化妆:
    “化装”有两个意思:
    (1)假扮;
    (2)指演员为了适合所扮演的角色形象而修饰容貌。
    “化妆”的含义:
    (1)特指艺术范畴,适用对象是指特定的表演者,有通过修饰、打扮而改变原来面貌的意思。该词义与“化装”是可以通用的。
    (2)指生活化妆,有用脂粉等妆饰品修饰容颜,使容貌美丽的意思。前者侧重于装扮,后者侧重于打扮。
    2、含糊(含胡)、模糊(模胡):
    前者指(1)不明确、不清晰;(2)不认真、马虎;(3)示弱(多用于否定)。
    后者指(1)不分明、不清楚;(2)混淆。
    3、侯、候:“侯”,可以指统属于天子的国君,秦汉以后,
    “侯”也指仅次于王的爵位;古时士大夫间也常以“侯”作为尊称,“侯”相当于今天的“君”。
    “候”一般指“等候”“等待”,也可指“问好”,还可指随时变化的情状,如“时候”“气候”“火候”等。
    4、痕迹、踪迹:前者指(1)物体留下的印记;(2)残存的迹象。后者指行动所留下的痕迹,重在行动后留下的。
    5、合计、核计:前者指(1)盘算,商量;(2)合在一起计算。后者指核算(成本)。
    6、焕发、激发:前者指(1)光彩四射;(2)振作。后者指刺激使兴奋。
    7、荒芜、荒废:前者指(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
    后者指(1)该种而没有耕种;(2)荒疏(学业等);(3)不利用,浪费(时间)。

    J
    1、拣、捡:
    使用范围不同,“拣”字有两种解释:
    (1)挑选、选择,如拣良种、拣菜、挑肥拣瘦等;
    (2)拾取,如拣破烂、拣到一只皮包等。
    “捡”字只有一种解释:拾取。当“拣”是“拾取”的意思时,这两个字是通用的。
    2、坚苦、艰苦:
    “坚”有坚固、坚定、坚决的意思,在“坚苦”中取“坚定”之意,“坚苦”就是“坚忍刻苦”。所以,“坚苦”一般喻指一个人在非常困难的环境或条件下,坚守岗位或坚持学习的坚强意志;
    而“艰苦”专指环境或条件状况不好,如环境艰苦,条件艰苦等。前者指坚忍刻苦(主观精神),后者指坚难困苦(客观实际)。
    3、艰辛、艰难:
    前者强调办事的艰难而辛苦;后者强调事物或行为的困难。
    4、决、绝:
    “决”作副词用时,表示一定、坚决的意思,用在“不”“无”“非”“没有”等否定词前面,表示坚决否定的意思,如决不退缩、决无例外、决非长久之计、决没有好下场等。
    “绝”作副词用时,表示完全、绝对的意思,用在“无”“非”“不”等否定词的前面,表示完全否定的意思,如绝无此事、绝非偶然、绝不相同。“绝”还表示极、最的意思,如绝大多数、技艺绝高、绝顶聪明。
    “决”和“绝”用法的区别,在于“决”强调坚决,而“绝”强调完全、绝对,表达的意思有差异,不能混淆。比如,决不动摇、决不等闲视之,本意应该是“坚决”的意思,所以用“绝”就不行。绝无次品、绝无恶意,本意是“绝对”的意思,所以用“决”就错了。
    5、究竟、毕竟:
    都含有到底的意思。
    “究竟”表示追根到底,用于疑问句,语气不肯定。 “究竟”可兼作名词,表示原因和结果。
    “毕竟”表示追根到底所得的结论,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在表示肯定语气时,
    “毕竟”和“究竟”可以通用。同“究竟”“毕竟”词义相近的词有“到底”“终归”“终究”。
    6、精密、周密:
    都是形容词,都有紧密、细密的意思,但侧重点不同。
    “精密”侧重于“精”,意为“精确细密”,多指研究或制作的精确程度。
    而“周密”侧重于“周”,形容做事周到、全面、细密。
    7、截止、截至:
    “截止” 是动词,不带宾语但可带补语,表示到一定期限停止;
    而“截至” 一般作介词,与宾语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通常用于尚未结束的过程。
    “截止”读jié zhǐ;
    “截至”读jié zhi。比如:展览会闭幕日期,也就是“截止”日期,若中间统计人数,就只能写“截至”某日,参观人数有多少。
    8、局面、场面:
    前者范围大较抽象,后者范围小较具体。
    9、交流、交换:
    前者强调双方的共同参与,后者强调互换,另搭配对象不同,交流(思想),交换(礼物)。
    10、聚歼、歼灭:
    前者指把敌人包围起来彻底消灭,强调包围;后者指消灭敌人,属一般用法。
    11、尽管、无论:
    前者作连词时,表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有“但是、然而”等表转折的连词呼应;后者是连词,表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12、节制、节支:前者指(1)指挥管辖;(2)限制或控制。后者指节约开支费用。
    13、节余、结余:侧重点不同,前者是因节约而剩下,后者是结算后剩下。
    14、间接、简捷:前者指通过第三者发生关系,跟“直接”相对;后者指直截了当,也作简截。
    15、聚集、聚积:前者指集合,凑在一起;后者指一点一滴地凑集,重在聚集的过程。
    16、精练、精炼、简练:
    “精练”指文章、说话扼要,没有多余的词语,也作精炼。
    “精炼”指提炼精华,除去杂质;
    同“精练”。“简练”指措辞简要、精练。
    17、鉴赏、欣赏:前者指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后者指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
    18、惊愕、惊骇、惊恐、惊吓、惊讶:
    “惊愕”<书>吃惊而发愣;
    “惊骇” <书>惊慌害怕;“惊恐”惊慌恐惧;
    “惊吓”因意外的刺激而害怕;
    “惊讶”感到很奇怪、惊异。
    19、经历、阅历:
    前者指亲身见过、做过或遭遇过(的事),是动词。
    后者指(1)亲身见过、听过或做过;(2)由经历得来的知识,较常用作名词。
    20、激动、感动:
    前者指(1)感情因受刺激而冲动;(2)使感情冲动;(3)激荡。
    后者指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引起同情或向慕。
    21、检查、检察、监察:
    “检查”指一般的查看查考;
    “检察”专指对犯罪事实的审查检举;
    “监察”指监督并检举违法失职的机关或个人。
    22、教诲、教训:
    前者是褒义词,(书)教训、教导;
    后者是中性词,(1)教导训诫(2)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知识。
    23、辣手、棘手:
    前者指手段厉害或毒辣;后者指形容事情难办。
    24、界限、界线:
    前者指不同性质事物的分界,限度,尽头等;后者指分界的线(具体的)。
    25、急躁、暴躁:
    前者侧重于“急”,有两种意思:(1)碰到不称心的事情马上激动不安;(2)想马上达到目的,不做好准备就行动。
    后者侧重于“暴”,指遇事好发急,不能控制情绪。
    26、激奋、激愤(激忿):
    前者指激动振奋;后者指激动而愤怒。

    K
    1、考察、考查:前者着重指实地观察了解,调查研究或细致深刻的观察;后者和“检查”差不多,强调用一定的标准来衡量(行动、行为)。
    2、克服、克复:前者指用精神力量战胜或抑制什么;后者指把敌人占领的地方夺了回来。
    3、开辟、开拓:前者指打开通路,创立(从无到有);后者指开辟、扩展(从小到大)。
    4、宽慰、安慰:前者指宽解、安慰;后者指心情安适(或用作使动)。
    5、困苦、痛苦:前者指生活上艰难痛苦;后者指身体或精神感到非常难受。

    L
    1、里程、历程:“里程”指(1)路程;(2)发展的过程。“历程”指经历的过程。
    2、连接、联接:
    都是动词。但“连接”更有使动意义。从方式上看,“连接”重在“衔接”,就是互相接连在一起,而且连接的方式具体明确。
    “联结”重在“结合”,由于某种因素的作用,使二者之间有了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这种联系是比较抽象的。
    从涉及的对象上来看,“连接”的两个事物,一般都是具体可感的;而“联结”所涉及的事物,一般都是比较抽象笼统的。
    3、流传、留传:前者指传下来或传播开;后者指遗留下来传给后代。
    4、流畅、流淌:前者指流利、通畅;后者指液体流动。
    5、流逝、流泻:
    前者表像流水一样迅速消逝,强调水平流动且一去不复返;
    后者表像水从高处向低处流淌一样,强调竖直方向的流动状态。
    6、滥用、乱用:前者指过多的使用,不必或不该用而用;后者指该用这个,而用了那个。
    7、临近、邻近:前者指时间靠近;后者指地方靠近。
    8、列席、出席:前者指参与会议而无发言权;后者指参加会议。
    9、黎明、拂晓:前者是一般用语,后者是特殊军事用语。
    10、力行、厉行:前者指努力实践;后者指严格实行。
    11、留恋、流连、留连、流离:
    “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
    “流连”同“留连”,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流离”(书)由于灾荒战乱而流转离散。
    12、连续、持续:前者指一个接一个;后者指延续不断,强调事物出现的绵延性。
    13、聆听、倾听、谛听:“聆听”指(书面语)听。“倾听”指细心的听取。“谛听”指仔细听。
    14、履行、执行:前者指实践自己答应做的或应该做的事;后者指实施、实行(政策、法律、计划、命令、判决中规定的事项)。
    15、利用、运用、应用、使用:
    “利用”(1)使事物或人发挥效能(2)用手段使人或事物为自己服务;
    “运用”根据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应用”直接用于生活或生产;
    “使用”使人员、器物、资金等为某种目的服务。
    16、刻画、刻划:除用雕刻手段进行的行为写成“刻划”可不算错外,一般都应写成“刻画”。

    M
    1、漠视、忽视:都有“不注意”的意思,前者强调冷淡地对待;后者强调不重视。
    2、谋取、牟取:有感情色彩之别。前者为中性词,指设法取得;后者往往含贬义,指谋取(名利)。
    3、面市、面世:前者指一般商品上市;后者指用于精神产品,科技产品。
    4、摸索、探索:前者指寻找(方向、方法、经验);后者指多方寻找答案,解决疑问。
    5、弥补、填补:
    都有“把不够的部分填足”的意思,
    “弥补”常与缺陷、损失、弱点搭配;
    “填补”常与空缺、亏空、缺额搭配。(添补:补充用具、衣物等)
    6、名声、名气:
    “名声”在社会上流传的评价;
    “名气”与“名声”相同,但用于口语。
    7、名义、名誉:
    “名义”指做某事时用来作为依据的名称或称号。
    “名誉” 个人或集体的名声,多指赠给的名义,含尊重意。
    8、蔑视、鄙视、藐视:都有“轻视,小看”之意,但程度一个比一个深。(“轻视”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N
    1、脑袋、头颅:前者多用于口语,后者多用于书面语。
    2、年轻、年青:
    跟“年老”相对,都是形容词,有“年纪小”的意思。
    “年轻”:
    (1)年纪不大,多指10岁到20多岁之间;
    (2)与他人比较,年龄比他人小;
    (3)“年轻”可引申为有精神,有活力;
    (4)指开创的时间不长(可用于人或事物)。
    “年青” 只用于人:
    (1)指处在青少年时期;
    (2)指人外表、长相不老。
    3、努力、竭力:前者指把力量尽量使出来,词义轻,后者指尽全力去做,词义重。

    P
    1、破坏、摧毁:前者程度浅,后者程度深。
    2、品位、品味:前者指文学、艺术、作品等所达到的水平;后者指物品的品质和风味。
    3、批评、批判:
    前者指(1)指出优缺点(2)专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词义轻。
    后者指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做系统的分析,加以否定,词义重。
    4、赔偿、补偿:前者指因自己的行为造成损失而给予补偿。后者指抵消损耗,补足欠款。
    5、品尝、咀嚼:
    前者指仔细地辨别、尝试(滋味);
    后者指(1)用牙齿磨碎食物(2)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
    6、评价、评介:前者指评定价值的高低;后者指评论介绍。
    7、彷徨(旁皇)、徘徊:
    前者指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后者指(1)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2)比喻犹豫不决;(3)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8、平定、评定:前者指(1)平稳安定(2)平息叛乱等;后者指经过评判或审核来决定。

    Q
    1、情义、情意、情谊:
    意义相近,都是指人的感情而言的。
    比较而言,“情义”使用的范围最小,“情意”和“情谊”一般可以互换,只是“情谊”的使用范围要比“情意”大。
    “情义”多指亲属、同志、朋友之间的感情,所指的范围多限定在有一定感情基础的人之间,一般不用于单位和单位、国家和国家之间。
    “情意”指对人的感情,它所指的范围要比“情义”大,既可以指人与人之间有很深的感情(如:情意绵绵),又可指人(个体)对国家的感情,还可以表示“情分”(如:礼物不多,但也是一点情意)。
    “情谊”多指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相互关切、爱护、照顾、帮助的感情,彼此之间不一定非要认识;
    情谊”也可以表示彼此之间有很深的感情。三者均可拆开来使用,如:有情有义、无情无义、情深意长、深情厚意、深情厚谊。
    2、启示、启发:前者表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后者表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
    3、启示、启事:前者指启发指示;后者指刊登或张贴出来的某种声明。
    4、启用、起用:
    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于“启”,开始使用,后者侧重于“起”,重新任用,有时也泛指提拔任用某人,此外就搭配而言,“启用”多与机关印章或新的设施,设备等搭配,而“起用”多与搭配。
    5、驱除、祛除:适用范围不同,前者宽,后者窄,后者一般只用于疾病、邪祟方面。
    6、清净、清静:前者指(1)没有打扰;(2)水清澈。后者指环境安静。
    7、情景、情境:“情景”指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范围较小;“情境”指境地,范围较大。
    8、取消、取缔:前者指使原有的制度、规章、资格、权利失去效力。后者指明令取消或禁止。
    9、旗帜、旗号:前者指旗子,比喻榜样或模范,有代表性或号召力的某种思想、学术或政治力量等。
    后者指旧时标明军队或将领姓氏的旗子,现用来比喻某种含义(多指借来做坏事)。
    10、启发、启迪:前者指阐明事理,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后者指启发开导。
    11、祈望、企望:前者指请求希望,有内心祈祷之意;后者指希望,强调恳切性。
    12、缺点、缺陷:前者指欠缺或不完善的地方(侧重于有而不好)。后者指欠缺或不完备的地方(侧重于没有)。
    13、权利、权力:
    前者与“权益”同,是伴随某种义务而来的,如公民权、*、选举权都是“权利”;
    后者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责所具有的支配力量,如批准权、用*等都是“权力”。
    14、侵犯、侵害:
    前者指(1)非法干涉别人,损害其权利(2)侵入别国领土;
    后者指(1)侵入而伤害(2)用暴力或非法手段损害。
    15、权术、拳术:前者指谋略手段,是贬义词;后者指武术。
    16、轻率、草率:前者指说话做事随随便便,没有经过慎重考虑;后者指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
    17、强迫(pò)、强逼(bī):前者指施加压力使服从;后者重在给人以威胁。

    R
    1、溶解、融解:前者是科技语体,指物质的分子均匀地分散于溶剂中。后者多用于科技非科技语体,有消失、消散之意。
    2、人、家伙:后者含有轻蔑的感情色彩。
    3、溶化、熔化、融化:“溶化”一是化学用语,指固体的溶解;二是指冰雪等变成水。
    “熔化”是物理用语,指固体加热到一定程度后变成液体。“融化”与“溶化”的第二个意思相同。

    S
    1、思绪、心绪:前者指(1)思想的头绪,思路;(2)情绪。后者指心情,多就安定或紊乱而言。
    2、势力、实力:前者指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力量;后者指实在的力量,多就军事或经济而言。
    3、事例、示例、实例:“事例”名词,指具有代表性的、可以作例子的事情;
    “示例”动词,指举出或做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实例”实际的例子,重在具体的。
    4、闪耀、闪烁:前者表光彩耀眼,强调亮度,后者表光亮摇动不定,忽明忽暗,强调动态。
    5、事故、事件:就范围大小而言, “事故”指意外的损失或灾祸,范围较小,较具体。
    “事件”指历史上或社会上发生的不平常的大事情,范围较大。(“世故”指处世经验或指待人圆滑。)
    6、十足、实足:前者指(物品)成色纯或十分充足。后者指数量足数的。
    7、熟悉、熟习、熟练:“熟悉”知道得很清楚。“熟习”(对某种技术或学习)学习得很熟练。
    8、擅长、善于:前者重在某方面具有特殊的专长;后者重在长处、优点。
    9、舒畅、舒坦:前者指开朗愉快或舒服痛快;后者重在心里安定、坦然。
    10、收集、搜集:前者指使聚集在一块;后者指到处寻找并聚集在一起(不易得到的东西)。
    11、申明、声明:前者指郑重说明;后者指公开表示态度或说明真相。
    12、声名、盛名:前者指名声,属一般用法;后者指很大的名望。
    13、思考、思虑、思索、思量:
    “思考”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一般用法;
    “思虑”思索考虑,重在考虑;
    “思索”思考探求,重在探求;
    “思量”(1)考虑(2)<方>想念、记挂。
    14、生日、诞辰:人出生的日子,后者多用于所敬重的人。
    15、审查、审察:前者指检查核对是否正确、妥当(多指计划、提案、著作、个人的资历等);后者指仔细观察。
    16、事务、事物;如果指比较具体的事情、事件,要用“事务”;
    如果泛指各种物体和现象(不排斥其中包括些事情事件),要用“事物”,如小说反映的事物很复杂。
    17、竖起、树起:前者强调的是具体事物;后者指强调的是抽象的事物。
    18、竖立、树立:前者指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后者指物体垂直立在地面,强调具体事物。
    19、实行、施行:前者指用行动来实现(纲领、政策、计划等);
    后者指(1)法令、规章等公布后从某时起发生效力(2)按照某种方式或办法去做。
    20、熟练、娴熟:“熟练”工作、动作因常做而有经验;“娴熟”与“熟练”相同,但用于书面语。

    T
    1、停止、停滞:前者指不再进行;后者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2、头脑、脑袋:词的语体色彩不同,前者是书面语,后者是口头语。
    3、团结、结合、勾结:词的感情色彩不同。“团结”为了实现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务而联合或结合,褒义词。
    “结合”人或事物间发生密切的联系,中性词。“勾结”为了进行不正当的活动而暗中互相串通、结合,贬义词。
    4、突然、猛然:前者是形容词,可作状语、谓语、定语,后者是副词,作状语。
    5、调节、调解、斡旋:“调节”指从数量上或程度上调整,使适合要求。
    “调解”指劝说双方消除纠纷。
    “斡旋”指(意思同上)书面语,不带宾语。
    6、推委(诿)、推脱、推托:
    “推委(诿)”指把责任推给别人(不带宾语)。
    “推脱”指推卸(责任等)。
    “推托”指借故拒绝。
    7、体现、表现、呈现:
    “体现”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
    “表现”(1)行为或作风中表示出来的(2)故意显示自己(含贬义);
    “呈现”显出、露出。(呈献:把东西或意见等恭敬的送给集体或敬爱的人)
    8、通过、经过:前者指以人、事物为媒介或手段达到某个目的。后者指通过(处所、时间、动作)。
    9、体验、体味:前者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或亲身经历;后者指仔细体会。
    10、推荐、推见:前者指把好的人或事物向组织或个人介绍,希望任用或接受;后者指从某人或事物中推想出。

    W
    1、顽强、顽固:
    “顽强”指坚强、强硬,表示赞许之意。
    “顽固”指(1)思想保守,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2)立场反动,不肯改变。多含贬义。
    2、委屈、委曲:前者指受冤屈;后者指曲折。
    用“委曲求全”一词时,可能有受点委屈的意思在内,但不能写成“委屈求全”。
    3、威望、威信:前者指声誉和名望(侧重名望)。后者指声威和信誉(侧重信誉)。
    4、违反、违犯、违拗:
    “违反”指不遵守、不符合(法规、规程)。
    “违犯”指违背和触犯(法规)。
    “违拗”指违背、有意不依从(上级和长辈的主意)。

    X
    1、心里、心理:“心里”,内涵单纯,常表现在外,具体指“胸口内部”,多指在“思想里、头脑里”。
    “心理”人的头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是感觉、知觉、思维、情绪等的总称,它还常常用来泛指人的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
    “心里”读xīnli,“心理”读xīnli。
    2、象、像:
    “象”适用于三种情况:
    1、作名词用,如“大象”。
    2、属于名词性词素,不能单用,用来构词,如表示形状、样子的“形象”“象征”等。
    3、属于动词性词素,不能单用,可用来构词,如表示摹仿、表现的“象声词”“象形字”。
    “像”适用的三种情况是:
    1、作名词,指人物等做成的形象,如“画像”“佛像”等。
    2、用作动词,表示相似,如“你像他哥哥”。
    3、作介词用,有“比如”“如同”(这个意义不能单独作谓语动词,只能构成介词词组去修饰动词)等意思,如“像爸爸那样工作”。
    3、消失、消逝、消释:事物逐渐减小以至没有。随时间而去不复存在(声音、云雾、时间)。
    4、薪水、工资:分别是外来语与本民族词。
    5、吓唬、恐吓(恫吓):前者多用于口语,后者多用于书面语。
    6、显著、卓著:前者指非常明显;后者指突出地好。
    7、需要、须要:
    前者指欲望、要求,或相当于“应当”,强调“不可少”。
    后者不用于表示欲望、要求,但比“不可少”的意味更重,是“不可不”的意思。
    比如“他需要(须要)休息”,但“他有需要”就只能用前者。
    8、修养、休养:前者指提高学识、思想水平。后者指体力方面的休息调养。
    9、心事、心思、心绪:
    “心事”心里盘算的事,多指感到为难的。
    “心思”想做某种事的心情;念头。
    “心绪”心情,多就安定或紊乱而言。
    10、辛酸、心酸:词义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于生活经历中的痛苦和酸楚,后者侧重于内心的悲伤与难过。
    11、细心、悉心:前者指用心细密。后者指用尽所有的精力(多指研究)。
    12、希望、期望、渴望:词义程度一个比一个重。(希冀:<书>希望得到)
    13、喧闹、喧嚷、喧扰、喧腾、喧嚣、喧哗:
    “喧闹”指喧哗热闹。
    “喧嚷”指(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
    “喧扰”指喧嚷扰乱。
    “喧腾”指喧闹沸腾。
    “喧嚣”指(1)声音杂乱,不清静;(2)叫嚣,喧嚷。
    “喧哗”指声音大而杂乱。
    14、挟持、胁持:前者指用威力强迫对方服从,重在用力量;后者指威胁强迫对方,重在威胁。
    15、稀疏、稀少(希少):前者指(物体、声音等)在空间或时间上的间隔远;后者指事物出现得少。
    16、效率、效力:前者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工作量;后者指事物所产生的有利的作用。
    17、限制、限止:前者指规定范围,使不超出;后者指限制、止境,重在制止。
    18、效仿、模仿:前者指仿效、效法;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摹仿:与“模仿”相同,但重在描摹书画等)
    想象、相象:“想象”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设想。“相象”彼此有相同或共同点。
    19、显著、卓著、卓越;程度一个比一个深。“显著”指非常明显;“卓著”指突出的好;“卓越”指非常优秀,超出一般。
    20、显赫、显贵、显达:“显赫”权势等盛大;“显贵”做大官有身份的人;“显达”在官场上地位高而有名声。
    21、贤德、贤明、贤能:“贤德”善良的德行;贤惠。“贤明”有才能有见识。“贤能”有道德有才能(“贤良”是书面语)。
    22、显要、显耀:“显要”指官职高而权柄大;“显耀”指声誉、势力等著称。
    23、贤惠、贤淑:“贤惠”指妇女心地善良,通情达理,对人和蔼,也作贤惠;“贤淑”是书面语。
    24、心神、心声:“心神”指(1)心思精力(2)精神状态;“心声”发自内心的声音,心里话。
    25、向往、憧憬:前者指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后者指想象向往美好的事物,多指对未来的。

    Y
    1、云集、聚集:前者比喻许多人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用的是比喻义;后者指集合,凑在一起,一般用法。
    2、以至、以致:都是连词,前者表示(1)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前句意思的延伸),相当于“直到”;
    (2)前句意思的自然结果。后者用在后半句话的开头,表因果关系,但多指不好的结果或陈述者不想看到的结果。
    3、勇气、勇敢:词性和功能不同,前者是名词、作主语或宾语,后者是形容词、作谓语或定语。
    4、原形、原型:前者指形状、面目;后者指类型、模型。
    5、运用、应用:前者指根据事物特性加以利用;后者指使用,直接用生活或生产。
    6、允许、容许:前者指许可;后者指许可(书面语,语义重)。
    7、应付、周旋:
    “应付”指(1)对人对事采取措施(2)敷衍、将就(带宾语);
    “周旋”指(1)交际应酬(2)与敌较量,相机而动(否)。
    8、严格、严厉:
    前者指在掌握标准或遵守制度时认真不放松;
    后者指严肃而厉害(要求态度方面)。
    9、赢利(盈利)、营利:前者指所得的利润(名词);后者指谋求利润(动词)。
    10、谣言、流言:
    前者指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
    后者指没有根据的话(多指背后议论,诬蔑或的话)。
    11、臆测、臆度:前者指主观地推断;后者指<书>臆测猜度。
    12、约束、规范:前者指限制使不超出范围;后者指使遵守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
    13、依存、依附:前者指互相依附而存在;后者指附着、依赖、从属。
    14、隐(yǐn)蔽、荫(yīn)蔽:前者指借助别的事物来遮掩;后者指(枝叶)遮蔽。
    15、引见、引荐:前者指引人相见,使彼此认识;后者指推荐别人。
    16、一律、一概:副词,适用于全体,前者强调无一例外;后者强调没有例外。
    17、衣服、衬衫:“衣服” 是概括性的,指所有衣服,而“衬衫”是具体的,可以指长袖衬衫或短袖衬衫,男式衬衫或女式衬衫等。
    18、义气、意气:
    前者指主持公道或忠于朋友兄弟的感情,如:“重义气、义气千秋”等;
    后者指志趣、性格、气概,也指偏激情绪,如“意气相投、意气用事、意气风发”等。

    Z
    1、赞叹、赞扬:前者只有“称赞”之意;后者既有“称赞”之意,又有“表扬”之意。
    2、准确、正确:
    前者指行动的结果完全符合实际或预期,与“误差、偏差”相反。
    后者指符合事实、道理或某种标准,与“错误”相反。
    3、贞洁、贞节:
    前者指妇女在节操上没有污点;
    后者指(1)坚贞的节操(2)封建礼教所提倡的女子不失身、不改嫁的一种伦理道德。
    4、侦察、侦查:
    前者指为了弄清敌情而进行的军事活动。
    后者专指司法机关为了确认犯罪事实而进行的活动。
    5、追忆、追溯、追索:
    “追忆”指回忆。
    “追溯、追索”指探索事物的由来。
    前者确指,后跟无选择性。后者不确指,后跟有选择性。
    6、终止、中止:前者指结束、停止,表示事情全部结束。后者指中途停止,侧重于事情末做完。
    7、专程、专诚:前者指专为某事而到某地。后者指特地(心意诚恳)。
    8、指责、指摘:前者指责问(可褒可贬)。后者指挑出错误,加以批评。
    9、专长、特长:前者指专门的学问技能、特长。后者指特别擅长的技能或特有的工作经验。
    10、震动、振动:前者指(重大的事情、消息等)使人心里不平静;后者指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
    11、震荡、振荡:
    前者指外力引起的动荡,也指精神上受到重大影响,不能平静;
    后者主要是物理学用语,指物体运动的一种形式或电流的周期性变化;
    不要把它和“振作、振奋”联系起来,如“山谷震荡、人心震荡”都不可写成“振荡”。
    12、震慑、震撼:前者指震动得使人害怕;后者指震动、摇撼。
    13、战争、战斗、战事:
    “战争”范围大,指民族、国家、阶级、集团之间的武装斗争;
    “战斗”范围小,一般指具体的武装冲突;
    “战事”指有关战争的各种活动。
    14、战果、成果、结果、后果、恶果:
    “战果”战斗中获得的成果;
    “成果”工作或事业上的收获,褒义词;
    “结果”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中性词;
    “后果”最后的结果(多用在坏的方面);
    “恶果”坏结果或坏的下场。
    15、障碍、阻碍:前者指阻挡前进的东西,使不能顺利通过,名词;后者指使不能顺利通过或发展,动词。
    16、做客、作客:前者指造访亲朋好友。后者指寄居在异地。
    17、拯救、赈济:“拯救”救助;“赈济”用钱或衣服、粮食等救济(灾民)。
    18、知觉、直觉:
    前者指反映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和表面联系的心理过程,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比感觉复杂、完整;
    后者指未经充分逻辑推理的直观,直觉是以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为依据的,并非一种天赋的认识能力。
    19、直接、直截:前者指不经过中间事物的,跟“间接”相对;后者指(言语、行动等)简单、爽快、直截了当,也作直捷。
    20、整顿、整饬、整治、整理:
    “整顿”使紊乱的变为整齐,或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
    “整饬”(1)使有条理,整顿(2)整齐,有条理;
    “整治”为了管束、惩罚、打击等,使之吃苦头;
    “整理”上有条理,有秩序。
    21、蒸汽、蒸气:前者指水蒸气;后者指液体或固体因蒸发、沸腾或升华而变成的气体。
    22、追击、狙击:前者指追赶着攻击;后者指埋伏在隐蔽地点伺机袭击敌人。
    23、阻击、阻截:前者指以防御手段阻止敌人增援、逃跑或进攻;后者指阻挡,阻拦。
    24、蛰居、谪居:前者指<书>象动物冬眠一样长期躲在一个地方,不出头露面;后者指被贬谪后住在某个地方。
    25、资力、资历:前者指财力;后者指资格和经历。
    26、肢解、支解:古代割去四肢的酷刑。前者多用本义,后者多用比喻义。
    27、着眼、着意:前者指从某个方面观察、考虑;后者侧重于用心。

考点名称:诗词鉴赏

  • 古代诗歌:
    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
    ①绝句:
    近体诗的一类。这一名称大约起于南朝,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
    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是七言绝句。
    ②律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共8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韵,限平声韵;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通常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③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 小学诗歌鉴赏要点:
    鉴赏诗歌时要注意作者、题目、注解。要做到知人论世以察诗情;
    题目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平时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能力。要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基础知识,记住一些术语。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以便鉴赏时恰当选用。
    一、咀嚼诗歌语言
    1.反复诵读,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分析形象,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技巧的阅读习惯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欣赏时要重点关注诗中动词、形容词、特殊词(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的作用。
    动词:如: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敲”字音韵铿锵,且“敲”字有声音,以响衬静,突出了居处的僻静。
    叠词:作用不外两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组十四个叠字,或写人物的动作行为,或写周围环境,或直抒胸臆,将诗人遭受一系列深创巨痛之后的茫然若失、凄凉、悲残、悲戚的情怀,全面准确地刻画出来。同时读起来又有韵律感。
    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所以单独列出。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萧萧”写出了秋叶在风中飘零而下的声音,让人联想到诗人绵延不尽的愁思。
    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要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诗词由于声律的要求或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或这两者兼而有之,某些语序往往要颠倒,欣赏时要注意还原语序(主语后置、宾语前置、主宾换位、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才能准确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体悟意境。
    2.古诗词语言风格常用词语:
    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饮酒》等,李煜的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锦瑟》《无题》等。
    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杜牧的绝句《过华清宫》等,李清照后期的词。
    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亲切,韵味无穷。
    如李白诗歌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3.常用的概括诗歌语言特色的术语:
    生动活泼 机智辛辣 长短结合 舒卷自如 奔放流畅 词采瑰丽
    言浅意深 简练流畅 言简意赅 音韵和谐 简洁幽默 用语警策
    隐含哲理 用语工丽 用语精妙 一呼一应 自然天成 语丽情悲
    言近旨远 含蓄蕴藉 音节响亮 通俗易懂 明白如话 朴素自然
    通俗精练 古拙淳朴  清新明丽  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二、分析诗歌意象
    1.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物象,我们姑且称之为“意象”。
    鉴赏诗词作品时,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
    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2.古典诗词常见意象的意义:
    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征蓬、归雁—思念(思乡)
    流水—时光流逝   梅花—傲视  南冠—囚犯  松竹梅 — 高尚情操  大海—开阔
    古迹—怀古伤今   小草—平凡、生命力顽强或弱不禁风    哀鸿—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如:“鸿雁遍野”“哀鸿遍野”即指百姓流离失所  白衣苍狗,
    又白云苍狗—世事变幻无穷 
    吴钩—宝刀、利剑,指渴求建功立业者的利器 
    莼羹、鲈脍、莼鲈秋思—思乡之情  
    双鲤—书信 
    庄周梦蝶—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采薇—隐居生活 
    碧血—为正义事业流的血  
    苌弘化碧—梦冤而死或忠心不泯 
    折桂—科举及第 
    怀桔—孝顺双亲  红
    叶—以诗传情 
    红豆-相思 
    昆山玉—杰出的人才
    咏絮—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

    三、辨析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
    2.借景(物、事、画面)抒情
    3.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4.托物言志
    5.借古讽(喻)今《石头城》《乌衣巷》
    6.通过典故言志《锦瑟》
    7.渲染
    8.移情化
    9.对话表现人物皎然《寻陆鸿建不遇》
    10 .以小见大
    11.侧面描写(《风》)
    1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
    13.虚实结合
    14.点面结合
    15 .一语双关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16.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梦游天姥吟留别》
    17.夸张(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8.象征
    19.通过想象(梦境)来表现主题《梦游天姥吟留别》《迢迢牵牛星》《鹊桥仙》
    20.明贬(褒)暗褒(贬)
    21.赋、比、兴
    22.重章叠唱(《秦风.无衣》)
    23.对比
    24.类比
    25.反复
    26.动静结合(《山居秋暝》)
    27.衬托(正、反)
    28.以动衬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29.以静写(衬)动
    30.以乐景衬哀景
    31.以哀景衬乐景
    32. 拟人
    33.比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方法点拨:一首诗可以综合运用几种表现手法,要能细心辨析、具体分析某种或几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运用的妙处。
    解答技巧:先表明观点,即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接着,根据此种表现手法的特点,分析它在表现诗歌内容和主旨方面的妙处。

    四、把握情感类型
    1.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
    ②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的《春望》
    ③同情人民的疾苦。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④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2.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②保家卫国的决心。如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如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③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④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杜甫《春望》⑤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⑥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⑦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矿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温庭钧《商山早行》
    ②思念亲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③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④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5.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恬淡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②昔盛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辛弃疾《西江月》
    6.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应注意的问题
    ①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派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
    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②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
    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报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济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③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序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④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倾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五、分清艺术风格
    1.豪放类:
    苍凉博大 志趣高远 情感深沉 雄劲粗犷 气势雄健 气氛悲壮 意境高远 清新飘逸
    情调豪迈 寄托遥深 气势雄伟 想象新奇 腾挪跌宕 撼人心魄 景象壮阔
    2.婉约类:
    风格清新 清新淡雅 含蓄蕴藉 韵味悠长 “诗中有画” 格调凄清
    意境深邃  清幽空寂 幽静空灵 抒情含蓄婉转

  • 诗歌鉴赏写法要求:
    填空型:
    看清题目要求,注意题目空格前后相互照应的语言及能给我们启发、暗示的文字。所需信息尽量在诗句中提取。
    问答型 :
    认真审题、明了要求。读全、读准、读懂题目。明确答案来源于何处(如全诗、上阕、首联等),答题时要有得分点意识。
    做到“问什么,写什么;要什么,给什么”。
    一般可采用“总—分 —总”式。
    ①概括特色(一个判断以标明观点,回答题中所问)
    ②扣住要求,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阐述以证明观点
    ③揭示这样写的好处。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妙处。

    另外做诗歌鉴赏诗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  要紧扣要求,围绕题指展开论述。
    ②不能用读后感、诗句解释代替诗歌鉴赏。
    ③对作品理解、评价,力求准确、合理、有根据,不能无中生有、任意发挥、随意拔高。
    ④术语表述要正确。切忌不着边际,乱套名词术语,费时而不显功。



http://www.00-edu.com/ks/2/1/36/2019-07-19/1198848.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