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小学语文 > 现代文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光一道闪电划破了黑暗的天空,接着听到了远处传来隆隆的雷声。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而后才听到雷声呢?光是从一些物体发出来的。例如太阳、电灯等都能发光。这些能发光-五年级语文

[db:作者]  2019-08-05 00:00:00  互联网

题文

     

       一道闪电划破了黑暗的天空,接着听到了远处传来隆隆的雷声。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而后才听到雷声呢? 
       光是从一些物体发出来的。例如太阳、电灯等都能发光。这些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从光源发出来,照射在物体上,需要时间吗?很早以前,人们认为光的传播是不需要时间的。根据日常经验,这种看法似乎是对的。当你打开电灯的时候,整个房间几乎同时都被照亮了。你觉察不出离电灯近的地方离电灯比远的地方会早亮一些。 
       但是,实际上光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只是由于光的速度非常快,通过不太长的距离需要的时间非常短,因此不易觉察到。直到十七世纪后半期,人们才第一次测出了光的速度。现在我们知道,光在真空的速度是3×105千米/秒。这个速度相当于1秒钟绕地球赤道七圈半。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在空气中的速度跟在真空中的速度差不多。光在水中的速度大约是空气中的3/4。在玻璃里的速度比在水里的还小。 
       光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得多。声音在空气里的速度是340米/秒。现在你就会懂得,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我们却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的道理了。     
1.下雨时,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呢?(简要回答)      
                                                                                                                        
2.本文是说明文。说明的方法是:①下定义;②举例子;③打比方;④列数字;⑤作比较;⑥画图表;
     ⑦分类别;⑧注释。   举例说说本文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
                                                                                                                       
3.“很早以前,人们认为光的传播是不需要时间的。根据日常经验,这种看法似乎是对的。”这里能否
     用“基本”来替换“似乎”,为什么?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毛病,请改正过来。只准改动一处,不得改变原意。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1.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但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慢。因此,我们先看
     到闪电后昕到雷声。
2.①下定义;“这些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②举例子;如“光是从一些物体发出来的。例如太阳、电灯等都能发光。”
     ③打比方;如“这个速度相当于1秒钟绕地球赤道七圈半。”
     ④列数字;如“光在真空的速度是3×105千米/秒”
     ⑤作比较;如“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在空气中的速度跟在真空中的速度差不多”
3.不能替换。“似乎”在本文是说经验上看好像对,实际上不对,换“基本”后句意就成了这种看法无
     论是实际上还是经验上都是对的。  
4.将“比”放在“离电灯近的地方”之后。
5.介绍了因为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所以人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答案不唯一,意思对即可)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光一道闪电划破了黑暗的天空,接着听到了远处传来隆隆的雷声。为..”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病句辨析,说明方法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病句辨析说明方法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
    包括现代诗歌阅读、记叙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议论文阅读、散文阅读。小学阶段主要以记叙文为主。

  • 记叙文包括:
    (1)划分段落
    我们所讲的分段就是划分文章的意义段,即在意义上可以构成一个完整单位的部分。
    划分段落常见的方法有:
    a、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
    b、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
    c、按照空间方位的变换;
    d、按照事物的性质;
    e、按照所叙述的事件之间的关系;
    f、按照重点段。

    (2)概括段意
    段落大意是对文章的一个段落的主要意思的概括。
    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a、找出重点句法。这些句子多数是总起句、概括句、小结句、过渡句;
    b、合并层意,归纳段意;
    c、分清主次,抓住主要事件归纳段意;
    d、分析中心,归纳段意。

    (3)列小标题
    列小标题要含义明确、用词简练。
    方法有:
    a、段意中提炼重点词语做小标题。
    b、从文章中摘录词、词组、句子等做小标题。
    c、自己概括小标题。

    (4)归纳主要内容
    一篇文章内容丰富,作者着力表现的、与中心思想关系最密切的内容就是主要内容。
    常用的方法有:
    a、综合段意,归纳主要内容。
    b、抓重点段落,归纳主要内容。
    c、用过渡短语归纳主要内容。
    d、提出问题(文章主要写什么、写谁、做什么等等),归纳主要内容。
    e、分析标题,归纳主要内容。

    (5)概括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
    概括中心思想一般分两步:
    第一步弄清作者写了什么,即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步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写,即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感情、立场等等。
    常见的概括方法有很多,最基本的有:
    a、从文章题目入手。
    b、从中心句入手。
    c、从文章重点段落入手。
    d、从主要内容入手。

  • 阅读步骤及技巧:
    阅读题一般做题程序:
    阅读题目-----阅读文章-----再认真读题-----揣摩原文-----做好标记-----准确答题。
    现代文阅读方法:
    整体感知----局部阅读-----整体阅读。
    第一阶段的整体阅读,只需对文章体裁有一个整体的粗略的了解和把握就可以了。
    记叙文:作者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什么感情。
    说明文:作者说明的对象和主要特征。
    议论文:作者针对什么问题,发表了什么见解和主张。

    小学现代文阅读一般技巧:
    1、理解题目
    记叙文可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类型的;
    记叙文的题目一般也分为这几种类型。题目是文章内容的眼睛,简析题目可以帮助推测记叙文内容,推测文章中心。
    2、阅读文章
    浏览一遍文章,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
    (1)整体感知:
    文章的基本内容(什么人?什么事(物)?怎么写的?为什么要写?你是怎么看的?)
    写人的文章主要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等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主题。
    记事的文章要弄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它体现的中心思想。
    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主要是借景抒情,在分析时注意:
    ①写景层次、景物特点、写景顺序、情景交融;
    ②想像、联想、修辞手法的运用。
    借物抒情的记叙文主要是通过对某物的外形、内在特点的描绘,运用联想、类比,颂扬与之有关的人物的内在精神特征,
    用象征手法、议论、抒情篇末点题即可。分析这类文章要注意:
    ①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
    ②一般富有哲理的语言譬句是以文中物的形象的描写为载体的,所以分析时要抓住物的形象的特点;
    ③想象、联想、象征写法的运用。
    (2)理清思路:
    叙述的基本要素、作者的情感变化、材料的安排、文章的过渡
    3、认真读题
    4、再读原文,揣摩语言
    第二个阶段的整体阅读,是在认真、深入分析了文章细节的基础上,对文章主题、感情基调、结构特征、写作意图等方面的准确把握和总结。
    记叙文:
    ①抓住全文的中心句或主旨句。
    ②从文章中的一些关键性语句入手,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和情感。
    ③从线索入手,把握文章中作者的感情脉络,进而领会全文。
    ④从标题入手,把握文章中心。
    ⑤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
    根据事件的发展过程划分;
    根据时间先后划分;
    根据空间的变化划分;
    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
    根据感情的发展变化划分。
    这次是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读,很快能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阅读与题干相关的语句,截取关键性文字。
    揣摩语言:引领文章主旨的词、句(描写句、抒情句、议论句)
    使用关联词(如:不但……而且……;因为、何况、但是、然而、因此等)
    5、准确答题,提炼概括

考点名称:病句辨析

  • 病句辨析:
    就是对句子的正确与否的判定。是对句子的结构和含义理解的综合能力的考查 。
    修改病句时要准确使用修改符号对症修改,不能改变句子意思,修改后要认真检查。

  • 病句的常见类型:
    (1) 搭配不当:他知道自己错了,心情很繁重。
    (2) 前后矛盾: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挤进了展览馆。
    (3) 成分残缺:公园里开满了。 
    (4) 用词不当:班长把同学们的意见反应给老师。
    (5) 重复啰嗦:他经常回忆起过去的往事。
    (6) 词序颠倒:两个新旧社会,真是天壤之别。 
    (7) 指代不明:小刚和小华一起做作业时,他不小心把他撞了一 下。 
    (8) 大小概念并列:南京是我国六大古都。 
    (9) 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如果我们生活富裕了,就不应该浪费。
    (10) 归类不当:农贸市场有西瓜、白菜等水果。 
    (11) 一个动词两个宾语:昨天上午,他戴着一顶帽子和一件大 衣出门了。 
    (12) 不合情理:农民们冒着凛冽的寒风收麦子。
    (13) 褒贬不分:他们几个勾结合作,打击了犯罪分子。
    (14) 比喻不当:万里长城像一条长蛇。

  • 修改病句的符号及作用:
    1.删除号:用来删除字、标点符号、词、短语及长句或段落。
    2.恢复号:又称保留号,用于恢复被删除的文字或
    符号。如果恢复多个文字,最好每个要恢复的字下面标上恢复号。
    3.对调号:用于相临的字、词或短句调换位置。
    4.改正号:把错误的文字或符号更正为正确的。
    5.增添号:在文字或句、段间增添新的文字或符号。
    6.重点号:专用于赞美写得好的词、句。
    7.提示号:专用于有问题的字、词、句、段,提示作者自行分析错误并改正。
    8.调遣号:用于远距离调移字、标点符号、词、句、段。
    9.起段号:把一段文字分成两段,表示另起一段。
    10.并段号:把下段文字接在上文后,表示不应该分段。
    11.缩位号:把一行的顶格文字缩两格,表示另起段,文字顺延后移。
    12.前移号:文字前移或顶格。

    修改病句方法:
    修改病句是有方法可寻的,一般需掌握好“一读二找三改四检查”。
    1、读,读通句子,弄清原句的本意。本意是指原句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修改病句的前提是不能改变原句的本来意思,只有弄清句子的本意,才可能正确修改。
    2、找,确定句子的病症。要修改病句,先要找到句子的病证,确定病因。一般我们可以根据所学过的几种病句的常见原因,帮助查找病症。
    3、改,对证下药。根据语句的病症及原因,经过认真思考,采用增、删、调、换等方法,动手把错的地方改正。
    4、检查,改完后还得重读一两遍,看看有毛病的地方是否都修改了,修改的是否恰当,是否保持了句子的原意……

考点名称:说明方法

  • 说明方法是写说明文时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事物的实际情况恰如其分地表述出来的方法。说明方法有很多种,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的说明方法。
    说明文的语言的根本要求是科学性、严谨性、准确性,简练明确;文学性说明文还要求生动性、形象性。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能提高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生动,让读者更明白,更清楚作者的意思,更能增强说服力,有时也能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更突出主题。 

  • 说明方法释义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下定义、引资料、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作假设,这11种。
    小学常见的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题目的性质及作用: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
    好处: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读者更能理解,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例句:云能预示天气。比如,在新疆地区,出现云就代表将要下雨。——《看云识天气》(根据大的范围列举相应的例子)

    列数字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好处: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既能准确客观的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更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例句: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中国石拱桥》(体现准确性)

    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还有联想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好处: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中国石拱桥》(可以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生动。)

    作比较
    作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好处:突出强调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例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中国石拱桥》(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分类别
    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有时事物的特征、本质需要分成几点或几个方面来说明,也属分类别。
    好处:条理清晰,一目了然。清晰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例句:按屏的建造材料极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说“屏”》(使读者明白屏的种类。)

  •  说明方法题做题技巧:
    (1)明确说明对象
    阅读事物说明文,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都要首先从整体人手,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那么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
    ①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等。
    ②抓首总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2)抓住事物特征
    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宽窄、正反)等等方面。
    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
    例如《死海不死》一文,围绕死海的特征,从三个角度进行说明:先说死海的“死”(现象特征),再说死海的“不死”(本质特征),最后又说到死海的“不死”与“死”(现状与未来发展特征)。这样死海的全面特征便被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来了。
    又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门窗雕镂琢磨和颜色等。这样从不同方面归纳分析,也就全面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色。

    (3)归纳说明方法
    阅读说明文时,可边读边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总结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并进而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

    (4)逐段概括要点
    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连缀起来,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了。
    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还要看说明的对象。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5)把握中心
    在理清说明顺序的基础上,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结构了。如是总—分式的结构还要着重分析“分”的部分是按什么原则组合的,是并列,是递进,还是包含有总分关系。递进式结构要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还是由个别到一般,或是从结果到原因等等。
    把握结构后,最好能画出结构示意图。说明中心就是归纳出一篇说明文说明了被说明事物的怎样的特征,或阐释怎样的事理。在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再归纳说明中心也就不难了。

    (6)体会语言准确性
    准确是说明语言的特点。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

  •  



http://www.00-edu.com/ks/2/1/51/2019-08-06/1229028.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