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小学语文 > 现代文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五年级语文

[db:作者]  2019-08-05 00:00:00  互联网

题文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  )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  )过手榴弹(  )在腰间,他猛地(  )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准确的动词。
2.用“_____”标出文中的一个象声词。
3.从“石头像雹子一样”的比喻中你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痛击的结果怎样?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石头“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你知道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了哪些滔天的罪恶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给文段拟一个小标题,你认为合适的是(  )
A.宁死不屈   B.峰顶歼敌   C.坚强不屈   D.歼敌成功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1.拧 夺 插 举 砸
2.叽里呱啦
3.石头砸下非常密集,非常迅猛,非常有力。
4.敌人纷纷滚落深谷,可以看出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5.南京大屠杀
6.B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语段,回答问题。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词性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词性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
    包括现代诗歌阅读、记叙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议论文阅读、散文阅读。小学阶段主要以记叙文为主。

  • 记叙文包括:
    (1)划分段落
    我们所讲的分段就是划分文章的意义段,即在意义上可以构成一个完整单位的部分。
    划分段落常见的方法有:
    a、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
    b、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
    c、按照空间方位的变换;
    d、按照事物的性质;
    e、按照所叙述的事件之间的关系;
    f、按照重点段。

    (2)概括段意
    段落大意是对文章的一个段落的主要意思的概括。
    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a、找出重点句法。这些句子多数是总起句、概括句、小结句、过渡句;
    b、合并层意,归纳段意;
    c、分清主次,抓住主要事件归纳段意;
    d、分析中心,归纳段意。

    (3)列小标题
    列小标题要含义明确、用词简练。
    方法有:
    a、段意中提炼重点词语做小标题。
    b、从文章中摘录词、词组、句子等做小标题。
    c、自己概括小标题。

    (4)归纳主要内容
    一篇文章内容丰富,作者着力表现的、与中心思想关系最密切的内容就是主要内容。
    常用的方法有:
    a、综合段意,归纳主要内容。
    b、抓重点段落,归纳主要内容。
    c、用过渡短语归纳主要内容。
    d、提出问题(文章主要写什么、写谁、做什么等等),归纳主要内容。
    e、分析标题,归纳主要内容。

    (5)概括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
    概括中心思想一般分两步:
    第一步弄清作者写了什么,即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步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写,即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感情、立场等等。
    常见的概括方法有很多,最基本的有:
    a、从文章题目入手。
    b、从中心句入手。
    c、从文章重点段落入手。
    d、从主要内容入手。

  • 阅读步骤及技巧:
    阅读题一般做题程序:
    阅读题目-----阅读文章-----再认真读题-----揣摩原文-----做好标记-----准确答题。
    现代文阅读方法:
    整体感知----局部阅读-----整体阅读。
    第一阶段的整体阅读,只需对文章体裁有一个整体的粗略的了解和把握就可以了。
    记叙文:作者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什么感情。
    说明文:作者说明的对象和主要特征。
    议论文:作者针对什么问题,发表了什么见解和主张。

    小学现代文阅读一般技巧:
    1、理解题目
    记叙文可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类型的;
    记叙文的题目一般也分为这几种类型。题目是文章内容的眼睛,简析题目可以帮助推测记叙文内容,推测文章中心。
    2、阅读文章
    浏览一遍文章,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
    (1)整体感知:
    文章的基本内容(什么人?什么事(物)?怎么写的?为什么要写?你是怎么看的?)
    写人的文章主要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等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主题。
    记事的文章要弄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它体现的中心思想。
    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主要是借景抒情,在分析时注意:
    ①写景层次、景物特点、写景顺序、情景交融;
    ②想像、联想、修辞手法的运用。
    借物抒情的记叙文主要是通过对某物的外形、内在特点的描绘,运用联想、类比,颂扬与之有关的人物的内在精神特征,
    用象征手法、议论、抒情篇末点题即可。分析这类文章要注意:
    ①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
    ②一般富有哲理的语言譬句是以文中物的形象的描写为载体的,所以分析时要抓住物的形象的特点;
    ③想象、联想、象征写法的运用。
    (2)理清思路:
    叙述的基本要素、作者的情感变化、材料的安排、文章的过渡
    3、认真读题
    4、再读原文,揣摩语言
    第二个阶段的整体阅读,是在认真、深入分析了文章细节的基础上,对文章主题、感情基调、结构特征、写作意图等方面的准确把握和总结。
    记叙文:
    ①抓住全文的中心句或主旨句。
    ②从文章中的一些关键性语句入手,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和情感。
    ③从线索入手,把握文章中作者的感情脉络,进而领会全文。
    ④从标题入手,把握文章中心。
    ⑤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
    根据事件的发展过程划分;
    根据时间先后划分;
    根据空间的变化划分;
    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
    根据感情的发展变化划分。
    这次是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读,很快能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阅读与题干相关的语句,截取关键性文字。
    揣摩语言:引领文章主旨的词、句(描写句、抒情句、议论句)
    使用关联词(如:不但……而且……;因为、何况、但是、然而、因此等)
    5、准确答题,提炼概括

考点名称:词性

  • 词性:
    指作为划分词类的根据的词的特点。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
    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

  • 词性分类:
    名词:
    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叫名词。如“黄瓜、猪、马、羊、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中国。”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品质、友谊、方法。”
    3、表示物质事物(无法分出个体的物质)的名称的叫做“物质名词”,如“火、水、大米。”
    4、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动词:
    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吼、叫、学习、起飞、审查和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来”,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5、“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成为判断动词。

    形容词:
    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颜色、状态等,如“多、少、高、矮、胖、瘦、死板、奢侈、胆小、丑恶、美丽、红色”。
    状态形容词通红、雪白、红通通、黑不溜秋等前面不能加“很”。
    注意:形容词前能加很。

    数词:
    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

    量词:
    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1、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
    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
    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
    2、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

    代词:
    代词能代替实词和短语。表示指称时,有定指和不定指的区别。
    不定指往往是指不确定的人、物或某 种形状、数量、程度、动作等。他不常指某一定的人物,也就不可能有一定意义,介乎虚实之间。
    1、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如“我、你、您、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咱
    们、自己、别人、大家、大伙(自己能和其他代词连用,起强调作用。例如:我自己、你们自己、大家自己)”。
    2、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如“谁、什么、哪(问人或事物)、哪儿、那里(问处所)、几 多 (问
    数量)、多、多么 (问程度)、怎么、怎样、怎么样 (问性质状态)、什么、怎样什么样(问方式行动)”。
    3、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如“这、那(指人或事物)、这儿、这里、那儿、那里(指处所)、 这会儿、那会儿(指时间)、这么、这样、这么样、那么、那样、那么样(指性质、状态、方式、行动、程度)、这些、那些、这么些、那么些(指数量)、每、各(指所有的或全体中任何一个)、某、另、别(确有所指,未说明哪一个)”。
    代词一般不受别的词类的修饰。代词同它所代替的或指示的实词或短语的用法相当,它所代替的词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它也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
    注意:数词和量词通常被人们称为数量词。

    副词:
    副词总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
    如 “很、颇、极、十分、就、都、马上、立 刻、曾经、居然、重新、不断”等。
    副词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
    如“就来、马上走、十分好、重新开始”,只有“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

    介词:
    介词总是同其他的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介词短语,做定语、状语和补语。
    如“把、从、向、朝、为、为了、往、于、比、被、在、对、以、通过、随着、作为”。

    连词:
    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句子乃至段落。
    如“和、及、或者、或、又、既”。关联词语可以看成是连词,如“因为……所以、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助词:
    附加在词、短语、句子上起辅助作用的词。助词可以分为三类。
    1、结构助词,它们是“的、地、得、所、似的”。
    2、动态助词,它们是“着、了、过”。
    3、语气助词,如“啊、吗、呢、吧、呐、呀、了、么、哇”。

    叹词:
    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词叫做叹词。
    如“喂、哟、嗨、哼、哦、哎呀”。叹词总是独立成句。

    拟声词:
    这是模拟声音的词。如“呜、汪汪、轰隆、咯咯、沙沙沙、哗啦啦、呼啦啦”。

  • 词类的辨别:
    ①区分名词和非名词,名词前不能加“不”和“很”。
    ②区分形容词和动词,形容词可以用“很”来修饰,动词前不能加“很”(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除外)
    ③区分形容词和副词,形容词能修饰名词,前面能加“很”;副词不能修饰名词,前面不能加“很”。
    ④区分连词和介词,前后能互换的是连词,前后不能互换的是介词。
    ⑤区分动词和介词,作谓语中心语的只能是动词,组成介宾短语修饰、补充动词、形容词的是介词。
    ⑥区分语气助词和叹词,语气助词一般用在句尾,叹词往往独立成句,一般在句首。
    ⑦区分介词和副词,介词后面跟名词、代词,副词后面是动词或形容词。

  •  词类的意义及语法特点:
    (1)实词:
    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
    (2)虚词:
    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只有副词例外),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A、名词:
    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
    表示人的名称,如同志、作家;
    表示具体事物,河流、高山;
    表示抽象事物,如政治、科学;
    表示时间名称,上午、夏天;
    表示处所名称:上海、中国;
    表示方位名称:上、下(简称方位词)
    名词的语法特点:
    ①表示人称的名词,可以在后头加“们”表示多数
    ②方位词常用在其他名词后头,组成表示处所、范围或时间的方位短语
    ③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
    B、动词:
    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表示动作、行为:坐、听;
    表示存现、消失或发展变化:有、发生;
    表示心理活动:爱、恨;
    表示使令:叫、让;
    表示可能、意愿(能愿动词):能、会;
    表示趋向(趋向动词):来、去;
    表示判断(判断词):是。
    动词的语法特点:
    ①动词一般受副词“不”的修饰。
    ②动词后面可以带“着、了、过”,表示动态。
    ③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
    ④判断词“是”主要是联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
    ⑤能愿动词后面不能跟名词,能愿动词可以和后面的动词一起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
    ⑥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
    C、形容词:
    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的词。
    表示事物形状的:高、矮;
    表示事物性质的:漂亮、结实;
    表示事物状态的:快、慢;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
    ①一部分形容词可以用重叠形式来加强语义。
    ②大多数形容词可以受副词“很”修饰。
    D、数词:
    是表示数目的词。
    表确数(表示分数,整数和倍数);
    表概数:几、许多;
    表序数:第一、老三;
    数词的语法特点:
    ①数目增加,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倍数表示
    ②数目减少,只能用分数,不能用倍数。
    E、量词:
    是表示事物和动作、行为单位的词。表示事物单位的量词叫数量词。
    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量词叫动量词。
    表示事物单位的:个、只;
    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次、回,有时也借用某些名词来表示,如:脚、年;
    量词的语法特点:
    ①量词经常和数词连用,组成数量短语,也称为数量启数量词。
    ②表示物量的数量词常用在名词的前面。
    ③表示动量的数量词数量词常用在动词的后面。
    F、代词:
    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三类。
    代词的语法特点:
    ①第二人称的敬称“您”不用于复数,如果需要表示复数,就用“您几位”“您诸位”
    ②第三人称复数代词“他们”可专指男性,也可兼指男性和女性,“她们”则专指女性
    ③注意“我们”和“咱们”用法的区别。“我们”指说话人,有时也可以包括听话人;“咱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
    ④指示代词“那”用于远指,“这”用于近指
    ⑤代词用得不恰当,指代不明,可造成病句。
    G、副词:
    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势、语气等。
    表示范围:都、全;表示语气:可、倒;
    表示否定:不、没;
    表示时间:刚、恰好;
    表示程度:很、极;
    表示情势:仿佛、渐渐。
    副词的语法特点:
    ①副词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
    ②副词有时用在形容词后面,补充说明程度、结果,作补语。
    ③副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
    H、连词:
    是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
    一般连词:和、与、并、或、及;
    关联词:主要用来连接复句中的分句或句群中的句子。不但 而且、虽然 但是。
    语法特点:
    ①一般连词的前后两部分可以调换而基本意思不变。
    ②关联词的主要在复句中进行运用。
    I、介词:
    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等的前面,和这些词合起来,表示动作、行为、性状的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
    常用介词及其用法(顺口溜)
    自、从、以、当、为、按照,
    由于、对于、为了、到
    和、跟、把、比、在、关于
    除了、同、对、向、往、朝……
    用在名词、代词前,组成介宾短语后,修饰、补充“动”“形”要记牢。
    J、助词:
    是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起辅助作用的词。
    助词可分三类: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
    结构助词:的、得;
    动态助词:着、了、过;
    语气助词:的、了、吗、吧、呢等。
    K、叹词:
    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如啊、嗯等。
    语法特点:一般独立成句,用逗号或感叹号隔开。
    L、拟声词:
    是摹拟人或事物的声音的词。
    语法特点:在句子中相当于一个形容词。



http://www.00-edu.com/ks/2/1/51/2019-08-06/1237789.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