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1.写出下列加线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1)既无伯叔,终鲜兄弟______________ (2)臣侍汤药,未曾废离______________ (3)寻蒙国恩,除臣洗马______________ (4)则以刘病日笃 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 ] |
A.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C.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请你用文中语句回答:作者是为哪件事而陈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运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这些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能不能用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若将课文的第3段和第1段调换一下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1.(1)鲜:没有,无。 (2)废:废止。 (3)寻:不久。 (4)笃:病重。 2.D 3.(1)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弃我而死去。 (2)臣(把自己的苦衷)在奏表中一一呈报,推辞掉不去任职。朝廷的诏书急切而严厉,责怪臣(对就职一事)有意回避,怠慢上命。 (3)前任太守逵,考察后推举臣为孝廉,后任刺史荣又推举臣为秀才。(意对即可) 4.除臣洗马,辞不就职 5.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蒙受皇帝的提拔,恩宠特别优厚的实情以及自己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意对即可) 6.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道理、实情也表明,最后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所以晋武帝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意对即可) 7.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意对即可) 8.不好。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祖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这样,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意对即可) |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翻译句子,课文理解,名著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翻译句子课文理解,名著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实词 考点名称:古今异义 考点名称:翻译句子 考点名称:课文理解,名著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