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甲)《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寻纶(钓鱼)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于南隅,忽遇双石,欹(qī,倾斜的意思)枕潭际影沦(倒映)波中,询诸水滨(的人),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歇(余韵 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乃石名,归矣。如善长(郦道元字善长)之论,则濒流庶(众多)峰,皆可以斯(这,指“石钟”)名贯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记。(李渤《辨石钟山记》) (乙)石钟山之片石寸草,诸将皆辨识,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彭侍郎玉麟于钟山之顶建立昭忠祠。乃知钟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郦氏、苏氏所言,皆非事实也。 注释:乙文选自曾国藩(《石钟山名考异》) 1.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幽栖者,寻纶东湖/幽栖者:隐居的人 B.次于南隅/次:临时住宿 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重浊而模糊 D.聊刊前谬/刊:刻印 2.甲文中的“幽栖者”“白鹿先生”与李渤三者是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石钟山记》中与甲段文字意思相应的句子。 ①与“枹止响腾余歇”相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如善长之论”相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下列问题要求用有关原文回答。 ①李渤探访石钟山遗踪所得的结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李渤对郦道元的观点持何态度,在甲文中他是怎样表明这种态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曾国藩关于石钟山命名原因的观点是什么?他的根据是什么? 答: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写道:“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你对这种说法有什么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1.D 2.三者同属一个人。“幽栖者”是李渤的自称,“白鹿先生”是李渤的号。 3.①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②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4.①李渤的结论是“山乃石名。” ②持否定态度;“如善长之论,则濒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贯之。” ③观点是:“乃知钟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 根据是:“形如覆钟”。 5.苏轼的这种说法应该是正确的。虽然后人有了新的看法,认为石钟山是因山形像覆钟而得名的,今人经考察又认为石钟山是因“形”和“声”两方面而得名的。苏轼的说法不完全正确。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苏轼的努力。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精神一致的。(言之有理即可) |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甲)《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实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