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①,周君患之,以告颜率②。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语文

[db:作者]  2019-01-15 00:00:00  互联网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①,周君患之,以告颜率②。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尽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③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④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④之下,少海⑥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⑦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醢壶酱甄耳,可怀扶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节录自《战国策·东周策》)
【注释】
①九鼎:传说夏禹铸九鼎,后世把九鼎看作权利的象征、传国的宝器。 ②周君:周显王,名姬扁。颜率:周臣。率,音lǜ  ③齐王:齐宣王,名田辟疆。 ④陈臣思:齐国大夫。  ⑤晖台:台名。 ⑥少海:一作沙海,今河南开封北有沙海。 ⑦叶庭:一作章华之庭。叶,今河南叶县。
小题1:选出对加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A.使陈臣思将以救国 (将:将要。)B.非效鸟集乌飞 (效:像,如同。)
C.凡一鼎而几万人挽之 (挽:引、拉。)D.寡人将寄径于梁 (径:道路。)
小题2:选择对加粗词语的含义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②昔周之伐殷,得九鼎。
③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④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小题3:找出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字与“内自尽计”一句中的“内”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B.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
C.臣窃为大王私忧之。D.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
小题4:“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
A.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将获得美名;保住九鼎,就是保住了极贵重的国宝,但愿大王能慎重考虑。
B.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将获得美名;得到九鼎,就是得到极贵重的国宝。但愿大王能努力争取。
C.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可获得美名;保住九鼎,就是保住了重要的国宝,但愿大王能努力争取。
D.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可获得美名;得到九鼎,就是得到极重要的国宝。但愿大王能慎重考虑。
小题5:“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
A.臣怎敢欺骗贵国呢!只要大王能赶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我东周君臣就可迁移九鼎听候命令。
B.臣怎敢欺骗贵国呢!如果大王能及早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我东周君臣就可迁移九鼎听候命令。
C.臣怎敢欺骗贵国呢!只要大王赶快决定何时搬运,我东周君臣就可迁移九鼎听候命令。
D.臣怎敢欺骗贵国呢!如果大王能及早决定何时搬走,我东周君臣就可迁移九鼎听候命令。
小题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异同的角度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周君患之,以告颜率。   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③鼎入梁,必不出。   ④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小题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齐国发兵救助东周,才使东周幸免于丧失九鼎的灾难,然而东周丧失九鼎的潜在危险依然存在。
B.齐国救助东周,目的是为了获取九鼎这一国宝。颜率为解除周君的忧虑,再度出使齐国说服齐王,终于化险为夷。
C.颜率在与齐王列话中,设身处地为齐王着想,强调齐王提出的搬运九鼎路线的不可取及搬运之艰辛等客观因素,致使齐王心悦诚服,自动放弃了谋取九鼎的念头。
D.周显王的谋臣颜率两度使齐,凭三寸不烂之舌与齐王周旋,保住了东周的国宝,表现了非凡的智慧与谋略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A  
小题:D
小题:A
小题:B
小题:A 
小题:D
小题:C


小题:A(将:带兵,做统帅)  
小题:D (①和③都指代九鼎;②和④都是结构助词,主谓之间 ) 
小题:A(A与题干皆为名词状语; 其他几项都是副词作状语) 
小题:B(对齐王来说,还谈不上“保”的问题,而且要不要宝鼎的事,无需齐王“慎重考虑”)
小题:A(关键在“疾定所从出”,一是要迅速,一是要定出“所从出”,即运鼎的路线,而不是要定出搬运时间)  
小题:D(①承接关系;②选择关系;③假设关系;④转折关系)
小题:C(颜率并非“设身处地为齐王着想”,只是与齐王周旋以保住东周的国宝。齐王也不是“心悦诚服”、“自动放弃”,而是无可奈何)
参考译文:
秦国发兵威胁东周,向东周君求要九鼎。周君很担心这件事,就把事情告诉朝臣颜率。颜率说:“君王不必忧虑,可由臣东去齐国借兵求救。”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如今秦王暴虐无道,兴兵向东威胁周君,求要九鼎。我东周君臣在宫廷上想尽了对策,结果君臣一致认为,与其把九鼎送给暴秦,实在不如送给贵国。挽救危亡的国家有美名,得到九鼎是得到最珍贵的宝物,但愿大王能努力争取!”齐王一听非常高兴。立刻派遣五万大军,任命陈臣思为统帅前往救助东周,秦兵果然撤退了。
齐王将向周君要九鼎,周君又为这件事担忧,颜率说“大王不必担心,请让臣东去齐国解决这件事。”颜率来到齐国,对齐王说:“这回东周仰赖贵国的义举,才使我君臣父子得以平安无事,因此心甘情愿把九鼎献给大王,但是却不知贵国要经由哪条路把九鼎运到齐国?”齐王说:“寡人准备借道梁国。”颜率说:“不能借道梁国,因为粱国君臣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他们曾在晖台和少海一带谋划这件事情。所以九鼎一旦进入梁国,必然很难再出来。”于是齐王又说:“那么寡人就借道楚国。”颜率回答说:“这也行不通,因为楚国君臣为了得到九鼎,很早就在叶庭进行谋划。假如九鼎进入楚国,也绝对不会再运出来。”齐王说:“那么寡人究竟要从哪里把九鼎运到齐国呢?”颜率说:“我东周君臣,也在私下为大王这件事忧虑。因为九鼎并非像醋瓶子或酱罐子一类的东西,怀揣手提就可以拿到齐国,也不像鸟雀落、乌鸦飞、免子跳、马儿跑那样,很快就能进入齐国。当初周武王伐殷纣王获得九鼎之后,为了拉运一鼎就动用九万人,九九共八十一万人,此外还要准备相应的搬运工具和被服粮饷等物资。如今大王即使有这些人力和物力,也不知道从哪条路能把九鼎运到齐国?所以臣一直在私下为大王担忧。”齐王说:“贤卿屡次来我齐国,说来说去还是不想把九鼎给寡人!”颜率赶紧解释说:“臣怎敢欺骗贵国呢,只要大王能赶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我东周君臣就立即迁移九鼎听候命令。”齐王这才打消了获取九鼎的念头。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①,周君患之,以告颜..”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
    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文言文阅读方法:

    一、快速浏览

    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二、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学生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三、结合注释

    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四、“对症下药”

    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
    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倍加注意。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者将自己的写作意图蕴藏在叙事和写景中,直到文尾,才卒章显旨,赞颂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旷达胸襟,勉励自己和朋友以天下为己任,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  



http://www.00-edu.com/ks/2/3/36/2019-01-15/293903.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