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①于-语文

[db:作者]  2019-01-15 00:00:00  互联网

题文

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于陌,徒行见公曰:“霖雨十有七日矣,坏室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糠,敝撤无走,四顾无告。而君不恤,日夜饮酒,令国致乐不已。马食府粟,狗餍刍豢,三室之妾俱足粱肉。狗马室妾,不已厚乎?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穷而无告,无乐有上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婴随百官,使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遂走而出。
公从之,兼于涂而不能逮。令趋驾追晏子其家,不及。粟米尽于氓 ,任器存于陌。公驱,及之康内。公下车从晏子曰:“寡人有罪,夫子倍弃不援,寡人不足以有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愿夫子之幸存寡人。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遂拜于途。晏子乃返。命禀巡氓,家有布缕之本而绝食者,使有终月之委;绝本之家,使有期年之食;无委积之氓,与之薪橑,使足以毕霖雨。令柏巡氓 ,家室不能御雨者,予之金。巡求氓寡用财乏者,三日而毕。后者,若不用令之罪
公出舍,损肉撤酒。三日,吏告毕上:贫氓万七千家,用粟九十七万钟,薪橑万三千乘;坏室二千七百家,用金三千。公然后就内退食,琴瑟不张,钟鼓不陈。晏子请左右与以歌舞娱君者退之。
(取材于《晏子春秋》)
注释:①任器:装粟米的容器      ②敝撤:艰难的样子
③乐:喜欢、乐意          ④康:大路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能歌者致:使……到来
B.徒行见公曰徒:步行
C.兼于涂而不能逮逮:赶上
D.委之百姓委:任命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三请,不见许B.令国致乐不已
徒行见公曰狗马室妾,不已厚乎
C.公驱,及之康内D.晏子乃返
愿夫子之幸存寡人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小题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但)无乐有上矣。
B.(景公)令趋驾追晏子其家。
C.惟夫子之令(是听)。
D.后(于三日)者,若不用令之罪。
小题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晏子爱民爱国的一组是
①遂分家粟于氓。
②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
③请身而去,遂走而出。
④公出舍,损肉撤酒。
⑤三日,吏告毕上。
⑥晏子请左右以歌舞娱君者退之。
A.①②⑤B.②④⑤
C.①③⑥D.③④⑥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姓生活困苦而得不到救助,就会对统治者不满。
B.景公是一个从谏如流、知错就改的开明君主。
C.景公降尊纡贵,并以社稷百姓的名义追回了晏子。
D.晏子爱民爱国,为了劝谏景公不惜放弃自己的官位。
小题6: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 赵 之 于
齐 楚 蔽 也 犹 齿 之 有 唇 也 唇 亡 则 齿 寒 今 日 亡 赵 明 日 患 及 齐 楚
矣 且 救 赵 高 义 也 却 秦 师 显 名 也 不 务 为 此 而 爱 粟 为 国 计 者 过 矣。
(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D
小题:D
小题:A
小题:C
小题:B
小题:(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 / 扞蔽也 // 犹齿之有唇也 // 唇亡则齿寒 // 今日亡赵 / 明日患及齐楚矣 // 且救赵 / 高义也 // 却秦师 /显名也 // 不务为此而爱粟 // 为国计者 /过矣。


小题: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委”,在这里是“交付”“交给”的意思。从前文“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可知,齐景公是要把粮食财物“委”之百姓,讲成“任命”显然不通。这实际是一个省略句,“委之”后面省略了一个介词“于”。实际是请求晏子把这些粮食财物交给百姓。
小题: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本题要求学生能够把课文中所学的知识自觉迁移到阅读中,因而历来采用将课文所学例句与阅读材料中的句子对照组合的考查形式,但今年例句只有最后一句选自《黔之驴》,其余均选自阅读材料。D项的两个“乃”均表示时间上前后紧密相接,相当于“才”。其他三项,A项的两个“见”,前者表示被动,是介词,后者表示“拜见”,是动词。B项两个“已”字,前一个是动词,“停”;后一个是副词“太”。C项的两个“之”字,前者是代词,代晏子;后者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需要指出的是,本题所考的四个虚词,除了“之”字以外,其他三个都不在规定的18个虚词范围之内。
小题: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式。考查对文言省略句省略内容的理解,这一点和以往并没有根本区别。不同的是,往年省略句补出的成分不是主语就是宾语,今年补出的内容比较复杂,既有主语,也有谓语,还有补语。但在解题思路上,都同样要建立在对文意理解的基础之上。
A项,“无乐有上矣”前一个分句是“故里穷而无告”,前后是假设关系,而不是转折关系,应该补出的是“就”。
小题:本题考查信息筛选。①为了救民于饥渴,拿出自己封地的粮食,当然是爱民之心。③为民请命不得,弃官而去,
自是爱民。⑥请求斥退小人,完全是为国家考虑。所以C项是正确的。解答这类题,应该充分利用排除法,根据题干要求,找出不合要求的去排除。②是说乡里百姓,在饥寒无告的情况下对君主的态度。与晏子无关,据此可排除AB;④是景公的行为,也与晏子无关,这样就只有C项是正确答案了。
小题: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从全文看在齐国霖雨十有七日的的严重灾害面前,“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一味追求享乐、不恤国事、不顾百姓死活的昏君。在晏子徒行见景公,不惜放弃自己的官位对景公劝谏后,“景公出舍,损肉撤酒。然后就内退食,琴瑟不张,钟鼓不陈。”应该说景公对其错误是有所认识和改正的。晏子趁机及时“请左右与以歌舞娱君者退之”就是担心景公一有机会又会旧病复发。所以从全文看根本得不出“景公是一位从谏如流,知错就改的开明君主”的结论,属以偏概全,故意拔高。
小题:评分标准
①//为必断处,对7处得5分,对6处得4分,对5处得3分,对4处得2分,对3处得1分,对1-2处不得分。
②/为可断可不断,此处断句不得分,亦不减分。
③“救赵”后断句,“却秦师”后也必须断句,反之亦然,否则减1分。
④错误的断句,错一处减1分,减完为5分为止。
【参考译文一】
(赵国被秦国围困)齐国、楚国去解救赵国。赵国人粮食匮乏,向齐国请求救助,齐王不答应。周子说:“赵国对于齐国、楚国来说,是强有力的屏障。犹如牙齿有嘴唇,如果嘴唇没有了,那么牙齿会感到凉的。如果现在赵国灭亡了,马上祸患就会危及到齐国和楚国。况且,救赵国,会显示我们高尚的节义;击退秦国的军队,可以张显我们的名声。不做这些而吝惜粮食,这不是为国家的长远考虑啊。”
【参考译文二·断句部分】
对齐国和楚国来说,赵国是抵御秦国入侵的屏障,就像是嘴唇对牙齿那样,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今天秦国灭亡赵国,将来祸患势必降临到齐国和楚国了。况且,救助赵国是一件高尚的义举;打败秦国的军队,又能显扬赵国的威名。现在您不致力于这样的事件,而吝惜自己的粮食,这样来制定国家策略,就是错误的。
断句需要考生具有一定的文言语感和对文意的大致的了解。这次的断句题,考察的内容涉及了考生非常熟悉的成语“唇亡齿寒”,文段浅显,((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背景的交代浅显易懂。再结合“唇亡齿寒”的理解。同时结合了同学平时课内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的积累,其中,一些关键的词语的义项,如 “夫”“亡”“患”“却”“务”“爱”“计”“过”在课文中都有出现,在此基础上,理解文段的主要内容不是难事,符合“诵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考察的文言知识点主要是判断句式和句式在结构上的对应关系,其中判断句如: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等。均有明显的判断词存在,降低了学生理解与断句上的难度。而句式的对应关系如:“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今日”“明日”对应明确。“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救赵”“却秦师”;“高义”“显名”在句式对应明显。关注这些,准确的断句就不是什么难事了,从考生的答题来看,绝大部分考生可以准确的断出主体部分,而对于细节的对应部分尚有部分同学不能准确把握。如“/”处的把握不准确,或偶有缺漏,而答案中的“‘救赵’后断句,‘却秦师’后也必须断句,反之亦然,否则减1分。”一条是非常重要的,他考察了学生的文言语感和对文意的准确把握的能力。
今年和去年的断句考试都存在着同样令人遗憾的地方,就是有个别同学不注意审题,没有关注题干中的“用斜线(/)”而使用了标点来断句。虽然同样可以准确断出文段的句读,但从准确审题,按题目要求答题角度还是存在着缺憾的, 是要扣分的。
文本解析
《晏子春秋·内篇》,记载了有关晏子进谏的一个故事。“晏子,齐之习辞者也。”对于这个人,同学们并不生疏,但只知道他能言善辩,不辱使命,而对他为救助百姓不惜倾尽家财,为劝谏景公不惜放弃官位的事迹,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文本记载了齐景公在国内连续下了十七天大雨的情况下,只知饮酒作乐,不恤民情,晏子为民请命,得不到准许,不得不辞官而去,用自家的财物救助百姓的故事。应该说文本的难度不大,但有个别词语比较生疏,补充注释于下。
补充注释             
霖雨,连续下雨超过三天就叫霖雨,就是现在所说的“淫雨”。
柏遽,历来有不同说法,有一说认为是一个近臣的名字,有一说认为“柏”就是“伯”,官名,君主的近臣。译文从此说。“遽”,立刻。
家粟,春秋时,诸侯称国,大夫称家,“家粟”指晏子自己封地的粮食。
请身,就是“乞身”,请求辞职的委婉说法。
兼于涂,“兼”是“溓”的假借字,读“黏”。兼于涂,是说连续下雨十七日,道路泥泞难行,所以才“令趋驾”。
有约,这里的“约”是“屈”, 这里意思是说,我本不足以委屈您侍奉了,但是社稷百姓又该怎么办呢?
遂拜于涂,这里的“拜”,解释为授予官职为好,因为前面晏子已经辞官了。
命禀,和前面的“命柏”同,就是命令官吏。
后者,若不用令之罪,意思是过了三天没有办完,就是没有尽心办事,将要治罪。
参考译文
齐景公的时候,雨一连下了十七天不停。景公却日日夜夜喝酒。晏子请求发放粮食给灾民,请求了多次,也没有被允许。景公命令近臣急速巡视全国,招致会唱歌的人。晏子听说后,不高兴,就把他自己食邑出产的粮食分给百姓,并把装运粮食的工具放在路上,徒步去见景公,说:“雨一连下了十七天了,毁坏房屋的一乡有好几十,挨饿的百姓一里(二十五户)有好几家,百姓年老体弱,地冻天寒时连粗布短衣都得不到,饥饿时连酒糟谷糠都得不到,踟蹰徘徊,无家可归,环顾四方,求告无门。您却不担忧这些,还一天到晚喝酒,不停地叫人到全国寻找乐师歌手。马吃官府的粮食,狗饱食牛羊猪肉,三宫的妻妾,都有充足的美食佳肴。狗马妻妾,(享用的东西)不是太多了吗?黎民百姓,(得到的东西)不是太少了吗?因此.乡里人穷困而求告无门,就不会喜欢他们的君主;乡里人饥饿而求告无门,也不会喜欢他们的君主。我随同百官办事,使人民饥饿贫困而求告无门,使君主沉迷酒色,失去民心而不知忧虑,我的罪过已经很大了。”于是他拜了两拜,请求辞去官职,就跑出去了。
景公追赶他,路途泥泞追赶不上。就命令驾车追到晏子的家里,还是没有追上。晏子的粮食全部分给了百姓,装载粮食的工具还放在道边。景公驾着车,在一个四通八达的大路口追上了晏子。景公下车跟在晏子的身后,说;“我有罪,先生背弃我,不帮助我,我不值得您屈身(帮我治理国政)了,难道您就不顾及国家和百姓了吗?希望先生保全我,请允许我拿出齐国的粮食财物,送给百姓,送多送少,送轻送重,就听您的命令了。”就在路上任命晏子官职。晏子才(和他)回去。(晏子)命令大臣到民间巡视,百姓家中有农田蚕桑却没有饭吃的,使他们有一个月柴米积蓄;连农田蚕桑也没有的,使他们有一年的食物;没有积蓄柴草的百姓,给他们柴草,使他们足以度过连绵的雨天。又命令近臣到民间巡视,百姓中房屋不能抵御风雨的,给他们钱;巡视查找百姓中缺钱少用的,三天内要完成,超过三天按不服从命令治罪。
景公走出(日夜饮酒听歌的)馆舍,减少肉食,撤去酒席。三天后,官吏的报告全都上来了:贫困百姓有一万七千家,用去粮食九十七万钟,柴草一万三千车;毁坏房屋的二千七百家,用去三千金。景公从这以后才回到内宫节缩膳食,不调琴弦,不列钟鼓。晏子请求斥退景公身边的亲信和那些用歌舞娱乐君主的人。
文本解析(二)
本篇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五》,《晏子春秋》是战国时期一部记事的散文著作,包括《内篇谏上》《内篇谏下》《内篇问上》《内篇问下》《内篇杂上》《内篇杂下》《外篇重而异者》《外篇不合经术者》,共八篇。相传是春秋末齐国的政治家晏婴所作,但从内容看,大致是后人追记、整理晏婴思想言行的一部书。所记内容也不完全是写实,即使是有史实作根据,作者也多加以夸张和渲染。因此,该书虽然是记晏子言行的,却可以当作历史小说来看。《汉书·艺文志》将此书列于儒家,但因书中有宣扬墨家兼爱、非乐、节用等主张的内容,所以有人认为该书应归入墨家。
晏子,名婴,字平仲,是管仲之后齐国的大政治家。他生活朴素,爱国爱民,在国内敢于主持正义,抑强抚弱,又善于辞令,出使能对抗强权,所以在当时名声很大。《晏子春秋》着重宣扬晏子的才能和美德,写得生动有趣,也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对当时荒淫残暴的君主、无恶不作的佞臣等都有所揭露和批判。书中作者善于运用简炼生动的语言写人叙事,展开矛盾和斗争,使这部书故事性较强,人物形象鲜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本文记述在齐国遭受霖雨灾害时,景公却一味追求享乐、不恤国事、不顾百姓死活。晏子敢于主持正义,为了劝谏景公而不惜放弃自己的官位。表现了晏子爱民爱国的美德。
参考译文
齐景公在位时,有一年齐国大雨一连下了十七天。面对大雨灾害,齐景公却仍然日夜饮酒作乐。国相晏婴请求景公散发官仓的粮食救济灾民。多次请求,都不被景公准许。景公命令伯官赴各地视察,寻找能歌善舞的美女。晏婴听到后,很不高兴,他就先把自己家的粮食拿出来,分发给饥饿的百姓,把装粟米的容器放在路边,然后步行去拜见景公,劝谏说:“大雨接连下了十七天,每乡倒塌的房屋以数十计,每个村子都有好多户饥饿无靠的灾民,老弱病残的百姓,受冻没有粗布衣服穿,挨饿没有粗劣的食物吃,处境艰难无路可逃,翘首四望求告无门。而你作为国君,却不体恤自己的子民,日夜饮酒作乐,下令寻求能歌善舞的的美女不停止。你的马吃着官府的粮食,你的家畜吃得饱饱的,你的后宫都有精美的食物享受,和你的子民百姓相比,你不觉得你的狗马后宫享受太多,你的子民享受太少了吗?本来百姓在走投无路求告无门时,生活困苦心里还惦着国君的体恤,饥寒交迫,求告无门时,愁苦不堪仍然把希望寄托于国君啊。今晏婴率百官,却使百姓饥寒交迫处境困窘而又求告无门,使国君沉溺于享乐不恤国事不察民情,我晏婴实在是罪大恶极。”说完向景公拜了两拜叩头后,起身迅速离去。
景公在晏子后边紧追,加倍赶路却没能追上。景公命快马加鞭追到晏子家,还没有追上。只看到晏子把自家的粮食分发给饥民,装粟的容器摆在路边的情景,景公驱车继续追赶,一直追到郊外大路上才追上晏子。景公走下车子,跟在晏子后边说:“我有罪,先生你可以违背不施援手,我的德行也不值得你用臣礼约束自己,难道先生你就不考虑齐国和百姓吗?希望先生你能继续关心帮助我,我愿拿出国库的粮食财物分发给灾民,分发标准一切听从先生你的安排。”景公就在大路上拜谢晏子。晏子这才返回城里。发布命令视察全国,百姓家尚有织物而没饭吃的,先供给一月的粮食;完全没有生活来源的,供给一年的粮食;没有物资储备的百姓,供给柴禾,使他们能够度过这场大雨灾害。下令伯官视察各地百姓,那些房屋不能抵御大雨的,发给他们救济金。视察落实灾民生活困难无力自救的,限三天时间全部调查清楚,拖延推迟的,按不遵从命令治罪。
景公自己也走出宫室,每餐减少肉食,撤掉酒宴。三天以后,各地巡视的官员汇报上总:贫困无靠的灾民有一万七千多家,需救济粮食九十七万钟,需救济薪柴一万三千多车;房屋倒塌的有二千七百多家,需发放救济金三千两。这以后,景公回到宫室裁撤用度,不再陈设歌舞。晏子又清退了那些平日在景公身边专以歌舞声色享受引诱国君的小人。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
    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文言文阅读方法:

    一、快速浏览

    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二、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学生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三、结合注释

    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四、“对症下药”

    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
    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倍加注意。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者将自己的写作意图蕴藏在叙事和写景中,直到文尾,才卒章显旨,赞颂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旷达胸襟,勉励自己和朋友以天下为己任,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②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③论证方法:指的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喻证法(打比方)、对比法。
    ④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关系。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⑤论据:提出论点必须有根据,即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正确的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  
    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也称事理论据)两类。
    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
    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
    理论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
    ⑤记叙顺序:
    顺叙:按照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从开端、发展、高潮写到结局。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后面发生的事情先写出来,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插叙:在顺叙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
    ⑥描写方法:
    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
    按不同的分类标准描写可以有不同的分法:从描写对象的自然属性来分,可以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兼写人物和场景)。
    环境描写又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
    从描写的角度来分,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⑦表达方式:
    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是表达方式。它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记叙(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⑧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 现代文阅读实用解题技巧:

    一、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

    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

    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牢记:
    1、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

    二、另外,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

    1、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2、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3、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4、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5、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
    7、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好处可从三个方面考虑,
    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
    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
    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8、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9、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以上各“常用术语”,暗中考查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赋分点所在,考生理解清楚,可很好地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

  • 解题方法:

    1.纵观全篇把握主旨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因此,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2.理清脉络划分层次

    《报秋》全文共九个自然段,一至六段为第一部分,这一部分的感情脉络是:
    由玉簪花“探出头来”“报秋”引得作者“一惊”写起,随即“怅然”,又想到玉簪花的顽强、谦让、洁净和特有的芳香,归结到“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的失落、不安和焦虑。七至九段为第二部分:从兄长寄来的词中有所领悟,悟出“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的人生哲理,从而坚定“领取生活”的人生态度。

    3.检索范围准确

    摘取良好的阅读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还体现在对局部的确认。
    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学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答案要从选文里找,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

    4.综合分析全面考察

    有些阅读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答案意思说出来,且往往有字数限制。这种题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比较高,题目难度也大。解答此类试题,要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5.认清手法明确作用

    现代文阅读,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方面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查。
    因此,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明确它们的修辞作用,对理解和鉴赏文章很有帮助。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大致考查了
    如下几种修辞手法:
    (1).比喻比喻要贴切,必须有相似点。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越明显,越突出,比喻就越贴切。
    (2).拟人搜索
    (3).反衬
    (4).对比
    (5).反复
    (6).排比
    (7).象征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http://www.00-edu.com/ks/2/3/36/2019-01-15/294281.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