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8分)十一年,高后诛淮阴侯(韩信),(黥)布因心恐。阴令人部聚兵,候伺旁郡警急。布所幸姬疾,请就医,医家与中大夫贲赫对门,姬数如医家,-高二语文

[db:作者]  2019-01-16 00:00:00  互联网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8分)
十一年,高后诛淮阴侯(韩信),(黥)布因心恐。阴令人部聚兵,伺旁郡警急。   
布所幸姬疾,请就医,医家与中大夫贲赫对门,姬数如医家,贲赫自以为侍中,乃厚馈遗,从姬饮医家。姬侍王(黥布),从容语次,赫长者也。王怒曰:“汝安从知之?”具说状。王疑其与乱。赫恐,称病。王愈怒,欲捕赫。赫言变事,乘传诣长安。布使人追,不及。赫至,上变,言布谋反有,可先未发诛也。上读其书,语萧相国。相国曰:“布不宜有此,恐仇怨妄诬之。请击赫,使人微验淮南王。”淮南王布见赫以罪亡,上变,固已疑其言国阴事;汉使又来,颇有所验,遂族赫家,发兵反。反书闻,上乃赦贲赫,以为将军。   
上召诸将问曰:“布反,为之柰何?”皆曰:“发兵击之,坑竖子耳,何能为乎!”汝阴侯滕公召故楚令尹问之。令尹曰:“是故当反。”滕公曰:“上裂地而王之,疏爵而贵之,南面而立万乘之主,其反何也?”令尹曰:“往年杀彭越,前年杀韩信,此三人者,同功一体之人也。自疑祸及身,故反耳。”滕公言之上曰:“臣客故楚令尹薛公者,其人有筹划之计,可问。”上乃召见问薛公。薛公对曰:“布反不足怪也。使布出于上计,山东非汉之有也;出于中计,胜败之数未可知也;出于下计,陛下安枕而卧矣。”上曰:“何谓上计?”令尹对曰:“东取吴,西取楚,并齐取鲁,传檄燕、赵,固守其所,山东非汉之有也。”“何谓中计?”“东取吴,西取楚,并韩取魏,据敖庾①之粟,塞成皋之口,胜败之数未可知也。”“何谓下计?”“东取吴,西取下蔡,归重②于越,身归长沙,陛下安枕而卧,汉无事矣。”上曰:“是计将安出?”令尹对曰:“出下计。”上曰:“何谓上中计而出下计?”令尹曰:“布故丽山之徒也,自致万乘之主,此皆为身,不顾后为百姓万世虑者也,故曰出下计。”上曰:“善。”封薛公千户。乃立皇子长为淮南王。上遂发兵自将东击布。 
注:①敖庾:粮仓。②重:辎重,此指贵重财物。(选自《史记·黥布列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候伺旁郡警急 候:侦察B.言布谋反有端 端:征兆
C.誉赫长者也 誉:推荐D.何谓废上中计而出下计 废:废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薛公擅“筹策”的一组是               (  )
①布使人追,不及         ② 自疑祸及身,故反耳
③上读其书,语萧相国     ④归重于越,身归长沙,陛下安枕而卧,汉无事矣
⑤是计将安出            ⑥此皆为身,不顾后为百姓万世虑者也
A.①③⑤ B.③⑤⑥C.①②④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黥布惊恐于淮阴侯的被杀,暗中令人部署军队,后来又怀疑宠姬和侍中贲赫与朝廷勾结,便要逮捕贲赫。
B.朝廷派人暗中查验黥布的谋反传闻,黥布认为自己的举动已经败露,便杀了贲赫家人,公开起兵造反。
C.针对黥布造反,汝阴侯滕公曾问计于门客薛公,并对薛公对局势的见解大为欣赏,滕公因此向高祖举荐薛公。
D.面对高祖刘邦的征询,薛公分析黥布可能采取的三种策略及其结果,并胸有成竹地断定黥布会采用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布不宜有此,恐仇怨妄诬之。
(2)上裂地而王之,疏爵而贵之。
(3)发兵击之,坑竖子耳,何能为乎!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偏易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A
小题4:
(1)黥布应该不会做这样的事,恐怕是和他结有怨仇的人诬陷他。(不宜,仇怨,妄诬)
(2)皇上分割土地立他为王,分赐爵位让他显贵。(裂,王,贵)
(3)出兵打他,活埋了这小子,还能怎么办!(坑,竖子,何能为乎)(每句3分,共9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用法,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该句话可译成:闲谈之中,称赞贲赫是个情性谨厚的人。这里,誉:称赞,夸赞。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全都表现薛公擅“筹策”的一组,其实就是从文中筛选信息,逐项排除即可,①是黥布的行为。③⑤是皇上的行为。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需结合原文内容,逐项判断内容是否与原文一致即可。“怀疑宠姬和侍中贲赫与朝廷勾结”错,原文说“淮南王黥布怀疑姬妾与贲赫有淫乱关系”。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翻译,需要注意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即“信达雅”,翻译时,要把关键字全部译出来。(1)“不宜”译为“不会”,“仇怨”译为“结有怨仇”,“妄诬”译为“诬陷”;(2)“裂”译为“分割”,“王”译为“使……称王”,“贵”译为“使……显贵”; (3) “坑”译为“活埋”,“竖子”译为“这小子”,“何能为乎”译为“还能怎么办”。
【参考译文】
汉十一年,高后诛杀了淮阴侯,淮南王黥布因此内心恐惧,暗中派人部署集结军队,窥探邻郡是否有危急情况。
黥布宠幸的爱妾病了,请求治疗。医师的家与中大夫贲赫家是对门,爱妾多次去医师家治疗,贲赫认为自己是侍中,就送去了丰厚的礼物,随黥布爱妾在医师家饮酒。爱妾侍奉淮南王,闲谈之中,称赞贲赫是个情性谨厚的人。淮南王生气地说:“你怎么知道的?”爱妾就把他们交往的情况全都告诉了他。淮南王怀疑她跟贲赫有淫乱关系。贲赫害怕,借口有病(不去见他)。淮南王更加愤怒,就要逮捕贲赫。贲赫要告发黥布叛变,就坐着驿车 前往长安。黥布派人追赶,没有追上。贲赫到了长安,上书告发,说黥布有造反的迹象,可以在叛乱之前诛杀他。皇帝看了他的报告,对萧相国说了这件事。相国说: “黥布应该不会做这样的事,恐怕是和他结有怨仇的人诬陷他。请把贲赫关押起来,派人暗中侦察淮南王。”淮南王黥布见贲赫畏罪潜逃,上书告发自己要叛变,本来就怀疑他会说出自己暗中部署的情况;汉朝的使者又来了,很有侦察他情况的样子,就杀了贲赫全家,起兵反叛。造反的消息传到长安,皇帝就释放了贲赫,任命他为将军。
皇帝召见将领们问道: “黥布造反,拿他怎么办?”将领们都说:“出兵打他,活埋了这个小子,还能怎么办!”汝阴侯滕公召来原楚国令尹询问这件事。令尹说:“他本来就应该造反。”滕公说:“皇帝分割土地立他为王,分赐爵位让他显贵,面南听政立他为万乘之主,他为什么还造反呢?”令尹说:“前几年杀了彭越,前年又杀了韩信,这三个人有同样的功劳,是结为一体的人。黥布自然会怀疑祸患会牵连到自身,因而造反了。”滕公把这些话报告皇帝,说: “我的门客原楚国的令尹薛公,这个人很有韬略,(黥布的事)可以问问他。”皇帝就召见了薛公问他。薛公回答说:“黥布造反是不足为怪的。如果黥布采用上策,山东地区就不是汉朝所有了;采用中策,谁胜谁败就难以预料了;采用下策,陛下就可高枕无忧了。”皇帝 问:“什么是上策?”薛公回答说: “向东攻取吴国,向西攻取楚国,吞并齐国,夺取鲁国,传一纸檄文,叫燕国和赵国坚守他们的本土,山东地区就不再归汉朝所有了。” “什么是中策?” “向东攻取吴国,向西攻取楚国,吞并韩国,夺取魏国,占有粮仓的粮食,封锁成皋的要道,谁胜谁败就难以预料了。” “什么是下策?” “向东攻取吴国,向西攻取下蔡,把贵重财物搬到越国,自己跑到长沙,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汉朝就平安无事了。”皇帝说:“他会采用哪种计策?”薛公回答说: “采用下策。”皇帝说:“他为什么不采用上中策却要采用下策呢?” 薛公说: “黥布原来是骊山的刑徒,自己奋力做到了万乘之主,这都是为了自身的富贵,而不顾及当今百姓,更不为后世子孙考虑,所以说他会采用下策。”皇帝说:“说得好。”赐封薛公为千户。册封皇子刘长为淮南王。皇帝就调动军队,亲自率领着向东攻打黥布。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8分)十一年,高后诛淮阴侯(韩..”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
    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文言文阅读方法:

    一、快速浏览

    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二、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学生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三、结合注释

    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四、“对症下药”

    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
    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倍加注意。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者将自己的写作意图蕴藏在叙事和写景中,直到文尾,才卒章显旨,赞颂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旷达胸襟,勉励自己和朋友以天下为己任,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  



http://www.00-edu.com/ks/2/3/36/2019-01-16/300491.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