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信任与政治不信任是并存的。政治信任直接关系到政治发展、政治稳定、社会成长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如果该社会信任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底线,那么政治信任则是政治权力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基础,因此,政治信任是政治学研究社会转型理论中的一个特别关注的命题。但是,在政治实践中,政治信任与政治不信任是密切相关的。政治信任是因为存在着政治不信任的危机而显露它的重要性,而且政治信任和政治不信任在一定的条件下是会相互转化的。社会转型中的政治信任和政治不信任对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的作用同样重要,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政治信任和政治不信任作为政治学研究的问题,与伦理学研究的社会信任和社会不信任是不完全相同的。从理性上说,政治不信任并不一定都意味着社会道德和个人人格上有问题。政治信任并不一定都是积极的,政治不信任也未必都是消极的。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政治不信任并不一定是坏事,不应该看作是消极的,更不应该不作分析地看作是负面的以至反面的东西。 在政治学领域里,政治不信任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对政治制度的设计、建设和运作有着积极的作用。一般地说,政治制度的构建所作的政治规范,诸如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都是以政治不信任的设定为逻辑起点的。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制度建设中问责制、质询制的制度设计都是根据政治不信任的预设而制定的,如果不作这样的预设或作相反的预设,即政治信任,那就根本不需要问责制和质询制。这里的政治逻辑是很辩证的。问责制度和质询制度是以政治不信任的预设而制定的,但这个制度设计预期目的是要达到政治信任的社会效果;在政治过程中,通过问责和质询的制度运作取信于民,积极提高公权力的公信力。其他还有审计制、双规制度等等,无不都是这个道理。 转型期的政治过程中,政治不信任从某种意义上说其积极作用还表现在它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起动结构作用。30年前,没有对人民公社这种政社合一制度的政治不信任,就不会出现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这个农村改革的突破口。事实告诉我们,在政治体制改革中,许多重大改革都起始于对传统政治体制的政治不信任。道理很简单,任何改革,任何革命,都是不破不立,政治不信任是破的启蒙,是起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年马克思向一切旧制度宣战时,提出了“怀疑一切”。(选自《新华文摘》2010年第1期) 1.下列有关“政治信任”与“政治不信任”的论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 |
A.政治权力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基础取决于政治信任。 B.政治信任和政治不信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政治发展和稳定起着同样的作用。 C.许多政治制度的建设都是根据政治不信任的预设而制定的,所以政治不信任的作用更重要。 D.正是对传统政治体制的不信任,才有改革或重大改革。 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 |
A.社会信任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底线,政治信任则是基础。 B.政治不信任的危机,凸显了政治信任的重要性。 C.为了取得政治信任,党和政府才建立了问责制度和质询制度。 D.马克思提出的“怀疑一切”就是政治不信任。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政治信任直接关系到政治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政治不信任是消极的。 B.政治信任与政治不信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互相转化。 C.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都是以政治不信任的设定为逻辑起点的,因为它在政治学领域里,有积极作用。 D.30年前小岗村的农村改革的原因即源于政治不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