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宗白华 |
先秦哲学家荀子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很早就掌握了这虚实相结合的手法。我们见到一片空虚的背景上突出地集中地表现人物行动姿态,删略了背景的刻画,正像中国舞台上的表演一样。 关于中国绘画处理空间表现方法的问题,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画筌》里说得好: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这段话扼要地说出中国画里处理空间的方法,也让人联想到中国舞台艺术里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仅用少量的道具桌椅等)。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境,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真”“神”“美”在这里是一体。 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例如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时显示了手势的“美”,因“虚”得“实”。《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我最近看到故宫陈列的齐白石画册里的一幅画上,画一根枯枝横出,站立一只鸟,别无所有,但用笔的神妙,令人感到环绕这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真是一片“神境”。(有删节) 1.关于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 ) A.丰富、全面就有了“实” ,集中、典型、普遍就有了“虚” 。 B.孟子所说的“美”就是“实” ,“大”也就是“虚”。 C.某种意义上说,“全”和“萃”是矛盾的,实和虚也是对立的,但在艺术中又是统一的。 D.中国传统绘画将有形的“实”的空间俭省给无形的“虚”,表现了更广阔的意境。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荀子两千多年前就给艺术的审美下了定义:“美”就是虚与实的辩证统一。 B.笪重光认为画面的“空景”和“实景”的展现是相对立的,无画处才能成妙境。 C.中国舞台上道具极少,是为了留出最大的空间给演员演绎剧情,创造最深的“真”“神”。 D.八大山人、齐白石的鱼鸟因背景空无一物,让人会更中集精力去想像其姿态的生动逼真。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烟霞写之”,正是以有形的“实”推知了无形的“虚”。 B.在诗歌里,“实”就是“写景”,“虚”就是“抒情”,常见的借景抒情就是“化实为虚” ,拓展意境。 C.“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没有实写“师”的行踪,只指给我们一片飘渺的云雾,我们却能感受到隐者的闲适高雅,这是“化虚为实”的写法。 D.唐大书法家张旭观公孙大娘剑器舞而悟书法,吴道子画壁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都是深谙艺术的“虚实相生”之理。 |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宗白华先秦哲学..”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