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传统节日的演变 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其中大部分的形成都跟历制有关。春节、立春、元宵节、中和节(二月二日)、上巳节(三月三日)、清明节、天贶节(六月六日)、夏至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都与时气节奏大有关系;几个表面上与时气无关的,比如端午节、腊八节(十二月初八)、祭灶节(十二月二十三日)、除夕节,细查古制,也有时令的讲究。民间信仰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有五毒,即蛇、蜈蚣、蝎子、蜥蜴、癞蛤蟆。此月多灾多难,甚至生孩子都会夭折,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方法预防,避五毒乃是过“端午”之初衷。腊八、祭灶以及除夕节,均是春节的“伴节”,自然也是与时气相关的。而其余四节----正月初七的“人胜节”、四月初八日的“浴佛节”(释迦牟尼生日)、七月十五的“中元节”(鬼节)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水官大帝诞辰),则来源于传说、神话和宗教。 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里面,人应该与自然节奏和天地韵律和谐一致,追求“与宇宙合一”(金岳霖语)。既然“节”是天地时气的交合之处,是“天”、“地”的节奏,自然也应该是“人”的节奏,是连通自然节奏与人生命运的“节点”。这使节日对于古人又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升华。 历法主要是农业文明的产物,由历法而起源的节日,无论性质还是形式,主要也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这一点似无太多疑义,无需引经据典再来论述。 而当中国农业文明发展到一定时期之后,传统节日则又从性质到形式,开始为儒家伦理学说支撑的家族制度而服务。 有关家族制度(或曰宗法制度),冯友兰先生的论述很是精要,他在《中国哲学简史》中称,“家族制度过去是中国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五种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其中有三种是家族关系。其余两种,虽然不是家族关系,也可以按照家族来理解。”“儒家学说大部分是论证这种社会制度合理,或者是这种制度的理论说明。经济条件打下了它的基础,儒家学说说明了它的伦理意义。由于这种社会制度是一定的经济条件的产物,而这些条件又是其地理环境的产物,所以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这种制度及其理论说明,都是很自然的。因此,儒家学说自然而然成为正统哲学,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现代欧美的工业化侵入,改变了中国生活的经济基础为止。” 此后,中国传统节庆文化出现断裂, 孙中山政府取消了农历纪年而改为国际通行的公历纪年。同时,民国政府还想把中国的传统节日改为公历日期庆祝,尽管当时的民众并不买账,依旧按照农历庆祝传统节日,但是公历纪年却由此确立下来。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法定节日分别是:新年(1月1日)、春节、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五四青年节(5月4日)、国际儿童节(6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8月1日)、国庆节(10月1日)。现在我国法定节日(特指统一放假的)分别是:新年、春节、清明节、国际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其中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属于传统文化节日。 可以说,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近百年来表现出的变化,超过了以往几千年变化的总和。这一变化的实质,是中国民众世界观转变的具体表现。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的形成莫不跟历制、传说、神话以及宗教有关。 | B.古人认为“节”是天地时气的交合之处,也应该是“人”连通自然节奏与人生命运的“节点”。 | C.历法主要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无论性质还是形式,主要也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 | D.冯友兰先生的观点是,中国传统的五种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从某种角度上都属于家族关系。 | E.尽管当时的民众并不买账,民国政府还是把中国的传统节日改为公历日期庆祝。 2.为什么说“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近百年来表现出的变化,超过了以往几千年变化的总和”?(4分) 答: |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1.C、E. 2.(1)几千前来中国传统节日基本上没有变化;(1分)(2)孙中山政府成立后中国民众世界观发生了变化(1分)(3)民国政府想把中国的传统节日改为公历庆祝;(1分)(4)新中国政府成立后,我国传统节日只留下春节;,现在又恢复了三个传统节假日(1分)所以说“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近百年来表现出的变化,超过了以往几千年变化的总和” |
1. C.应该是由历法而起源的节日,无论性质还是形式,自然也是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的。E.民国政府没有把中国的传统节日改为公历日期庆祝。 2.末段是对全文的总结,从相关语段总结归纳即可。 |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中国传统节日的演变中国重要的传统..”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