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成都市2009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送何太虚北游序[元]吴澄士可以游乎?“不出户,知天下”,何以游为哉!士可以不游乎?男子生而射六矢,示-语文

[db:作者]  2019-01-28 00:00:00  零零社区

题文


成都市2009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 10题。
送何太虚北游序
[元]吴澄
士可以游乎?“不出户,知天下”,何以游为哉!士可以不游乎?男子生而射六矢,示有志乎上下四方也,而何可以不游也?
夫子,上智也,适周而问礼,在齐而闻韶,自卫复归于鲁,而后雅、颂各得其所也。夫子而不周、不齐、不卫也,则犹有未问之礼,未闻之韶,未得所之雅、颂也。上智且然,而况其下者乎?士何可以不游也!
然则彼谓不出户而能知者,非欤?曰:彼老氏意也。老氏之学,治身心而外天下国家者也,而吾圣人之学不如是。圣人生而知也,然其所知者,降衷秉彝之善①而已。若夫山川风土、民情世故、名物度数、前言往行,非博其闻见于外,虽上智亦何能悉知也。故寡闻寡见,不免孤陋之讥。取友者,一乡未足,而之一国;一国未足,而之天下;犹以天下为未足,而尚友古之人焉。陶渊明所以欲寻圣贤遗迹于中都也。然则士何可以不游也?
而后之游者,或异乎是。方其出而游乎上国也,奔趋乎爵禄之府,伺候乎权势之门,摇尾而乞怜,胁肩而取媚,以侥幸于寸进。及其既得之,而游于四方也,岂有意于行吾志哉!岂有意于称吾职哉!苟可以夺攘其人,盈厌吾欲,囊橐既充,则阳阳而去尔。是故昔之游者为道,后之游者为利。游则同,而所以游者不同。
余于何弟太虚之游,恶得无言乎哉!太虚以颖敏之资,刻厉之学,善书工诗,缀文研经,修于己,不求知于人,三十余年矣。口未尝谈爵禄,目未尝睹权势,一旦而忽有万里之游,此人之所怪而余独知其心也。世之士,操笔仅记姓名,则曰:“吾能书!”属辞稍协声韵,则曰:“吾能诗!”言语布置,粗如往时所谓举子业,则曰:“吾能文!”阖门称雄,矜己自大,坎井之蛙,盖不知瓮外之天、井外之海为何如,挟其所已能,自谓足以终吾身没吾世而无憾。夫如是又焉用游!太虚肯如是哉?书必钟、王,诗必陶、韦,文不柳、韩、班、马不止也。此太虚今日之所以游也。澄所速事之祖母,太虚之从祖姑也。故谓余为兄,余谓之为弟云。
——选自《四部丛刊》本《国朝文类》巷三十四(有删节)
[注释]①衷:善。彝:常,即规律、本性。“降衷秉彝之善”指上天赐予的好善的本性。8.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智也,适周而问礼适:到……去
B岂有意于称吾职哉称:符合
C盈厌吾欲,囊橐既充 厌:通“餍”,满足
D阖门称雄,矜己自大 矜:庄重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D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劝游赠序。作者借何太虚出游一事阐释了游与学的关系,强调了
开拓见闻扩大生活领域对于人的认识的积极作用。
B.作者虽然肯定了“治身心而外天下国家”的老氏之学,但明确指出读书人要
行万里路,“博其闻见于外”,才能开拓视野,广其学识。
C作者猛烈批评了在游历上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游于权门,求取官职;二是
得官后以在官场之名出游,以搜刮钱财为目的。
D本文观点鲜明,运用对比论证手法,论理详尽,意义深远,具有很强的说服
力,至今不乏劝勉忠诫作用,值得借鉴学习。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取友者,一乡未足,而之一国;一国未足,而之天下;犹以天下为未足,而
尚友古之人焉。(5分)
译文:
 
(2)挟其所已能,自谓足以终吾身没吾世而无憾。(5分)
译文: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偏易

答案


8.D
9.C
10.B
11.(10分)
(1)(5分)交朋友的人,在全乡里觉得不够,就到全国去(结交朋友);在全国觉得不够,就到天下去(结交朋友);(如果)认为天下都还不够,就还要与古人交朋友。
(2)(5分)凭借他已经会的技能,自以为足够用来使自己度过一生直到死都没有遗憾了。


8.D(应为“夸耀,骄矜”之意)
9.C(均为介词,前者表目的,可译为“为了”,后者表对象,可译为“向,对”;
A.均相当于介词“于”,可译为“在”;B均为副词,都可译为“尚且”,表让步关系;
D均为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怎么”)
10.B(“肯定了‘治身心而外天下国家’的老氏之学”在文中无依据。)
11.(10分)
(1)(5分)大意正确计3分,落实“足”“友”的含义各计1分
(2)(5分)大意正确计3分,落实“挟”“没”各计1分
【译文】
读书人可以出游吗?“不出家门,知道天下的事”,为什么还要出游呢!读书人可以不出游吗?男子出生射六枝箭,表示志在天下四方,怎么可以不出游呢?
  孔子是有上等智慧的人,到周国去请教礼仪,在齐国听韶乐,从卫国回到鲁国,然后雅、颂才得到它合适的位置。孔子如果不去周国,不去齐国,不去卫国,那么还有没有请教的礼仪,没有听过的韶乐,没有得到合适位置的雅、颂。有上等智慧的人尚且如此,何况比不上他的人呢!读书人怎么可以不出游呢!
  那么,那说不出家门能知道天下事的人,是错了吗?我说:那是老子的意思。老子的学说,修养自己的精神道德,而不管天下国家的大事。人的精神道德,天地万物都具备了,那认为我只要在自己的精神道德中求索就足够了,用不着再到别处去求索,这本来就是老子的学说啊。但是我们孔圣人的学说不是这样的。孔子是用不着学就知道的人,但是他所知道的,只是上天所赐予的好善的本性罢了。至于山脉河流、风俗习惯,老百姓的实情、世事生计,名号物色的大小差别,前人的言论和行为,不广泛地在外听取考察,虽然有上等的智慧,又怎么能全都知道呢?因此,见闻贫乏,难免不被人讥笑为学识浅薄。交朋友的人,在一乡里觉得不能满足,因而及于一国;在一个国家里觉得不能满足,因而遍及天下;还以天下不能满足,就上与古代的人交朋友。这就是陶渊明想到中都寻访圣贤留下的业迹的原因。那么读书人怎么可以不出游呢?
  但是后来出游的人,有的目的与此不同。当他出游京城,奔走趋奉于官僚的府第,候望于有权有势的人家中,像狗一样摇着尾巴乞求爱怜,缩敛肩膀来取悦于人,以求意外获得一官半职。等到他得到了,仕宦出游于四方,怎么会有意
  于推行他的学说思想呢!怎么会有意于胜任他的职守呢!如果可以就强行索取于他人,满足自己的欲望,口袋里装满了,就安详自得地离开了。因此,以往出游的人为了道义,后来出游的人为了私利。同样是游,但游的目的不同。
  我对于弟弟何太虚的出游,怎么能够不说上几句呢!太虚以他聪敏过人的资质,刻苦专心的学习,擅长书法、诗歌,写作文章,研讨经书,提高自身修养,不求被人所知,三十多年了。他口中从来不谈官爵俸禄,眼中从来不注意权威势力,有一天忽然要出游万里之外,这使人们感到奇怪,而惟独我知道他心中所想。现在的读书人,拿起笔来仅仅能够写下姓名,就说:“我擅长书法!”联缀词句成篇,声韵略微和谐,就说:“我擅长作诗!”文辞语句分布安排,大略写得像过去所称的应试文章,就说:“我善于作文章!”关起门来称大王,夸耀自己,妄自尊大,犹如酒甕里的醯鸡,废井中的青蛙,不知道甕外的天、井外的海是什么样子,凭借他所会的微末小技,自以为这一生活到死可以没有遗憾了。像这样又何必出游!太虚肯像这样吗?他书法一定要追攀钟繇、王羲之,诗歌一定要并肩陶渊明、韦应物,文章不如柳宗元、韩愈、班固、司马迁不肯休止。并且正窥测直入孔子经典大义,觉得像天一样高广,如海一般宽深,没有办法测量其边际,怎么敢因为平时所见所闻而自以为了不起呢?这就是太虚今日出游的原因。
  这次外出,交游一天天广泛,见的世面一天天深切,识见一天天增长,志向一天天提高。追踪圣贤的业迹,而以圣贤的思想为自己的思想,一定知道读书人之所以为读书人,该不仅仅满足于研读经书、纂写文章、擅长诗歌书法而已。闻见将越多而自己越感到孤陋寡闻,知识将越丰富而自己越感到贫乏,那么天地间万物都齐备于我,真正可以不出家门而知道天下事了。这个知,不是老子所说的知。像这样出游,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游,我将这样看待太虚。
我所及得上侍奉的祖母,是太虚祖父的堂姊妹,所以他叫我哥哥,我叫他弟弟。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成都市2009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综合读写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综合读写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②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③论证方法:指的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喻证法(打比方)、对比法。
    ④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关系。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⑤论据:提出论点必须有根据,即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正确的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  
    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也称事理论据)两类。
    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
    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
    理论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
    ⑤记叙顺序:
    顺叙:按照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从开端、发展、高潮写到结局。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后面发生的事情先写出来,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插叙:在顺叙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
    ⑥描写方法:
    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
    按不同的分类标准描写可以有不同的分法:从描写对象的自然属性来分,可以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兼写人物和场景)。
    环境描写又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
    从描写的角度来分,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⑦表达方式:
    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是表达方式。它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记叙(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⑧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 现代文阅读实用解题技巧:

    一、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

    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

    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牢记:
    1、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

    二、另外,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

    1、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2、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3、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4、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5、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
    7、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好处可从三个方面考虑,
    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
    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
    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8、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9、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以上各“常用术语”,暗中考查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赋分点所在,考生理解清楚,可很好地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

  • 解题方法:

    1.纵观全篇把握主旨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因此,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2.理清脉络划分层次

    《报秋》全文共九个自然段,一至六段为第一部分,这一部分的感情脉络是:
    由玉簪花“探出头来”“报秋”引得作者“一惊”写起,随即“怅然”,又想到玉簪花的顽强、谦让、洁净和特有的芳香,归结到“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的失落、不安和焦虑。七至九段为第二部分:从兄长寄来的词中有所领悟,悟出“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的人生哲理,从而坚定“领取生活”的人生态度。

    3.检索范围准确

    摘取良好的阅读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还体现在对局部的确认。
    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学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答案要从选文里找,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

    4.综合分析全面考察

    有些阅读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答案意思说出来,且往往有字数限制。这种题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比较高,题目难度也大。解答此类试题,要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5.认清手法明确作用

    现代文阅读,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方面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查。
    因此,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明确它们的修辞作用,对理解和鉴赏文章很有帮助。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大致考查了
    如下几种修辞手法:
    (1).比喻比喻要贴切,必须有相似点。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越明显,越突出,比喻就越贴切。
    (2).拟人搜索
    (3).反衬
    (4).对比
    (5).反复
    (6).排比
    (7).象征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考点名称:综合读写

  • 综合读写:

    (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2)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3)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4)从题给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出题中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
    (5)考察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包括写节目串词、写主持人的开头语等等。

  •  

  • 综合读写教学:

    一、阅读:

    1、广泛搜集材料,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教师在选取阅读材料时,可以是诗歌、散文、报刊、杂志、格言佳句,也可以是文章中某句优美的言辞或极富哲理性的语句,并利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来提高阅读水平.教师搜集的材料学生感兴趣,就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旦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教师应立即鼓励学生坚持阅读,要阅读一些好文章、好作品,指导学生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2、加强理解性阅读训练,引导学生多背一些课文
    理解性阅读训练就是要求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要理解透。这种阅读方式有助于学生对信息的记忆、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师要帮助和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去阅读文章,争取自己能理解文章的内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文章。

    3、读中讲,讲中读,加强学生诵读训练
    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式,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一项最基本的活动,应该贯穿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而诵读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可以采用多种途径优化学生的朗读训练,讲读课文前,让学生带着课后思考题轻读思考,既而读通读懂课文。讲读课文中,边讲边指导朗读,老师再用亲切真诚的语气来范读,然后再指名读,再讨论理解,最后全班表情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写:

    写作教学是一种综合训练,它既能从语言训练学生,也能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又能从思想认识方面训练学生思维,加深对生活的理解、感受,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作文教学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主要包括审题能力、立意能力、选材能力、谋篇布局能力、修改文章能力,而审题、立意及谋篇布局训练显得尤其重要。

    1、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培养写作兴趣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摘抄、背诵好词佳句甚至好文章。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联系实际让学生学着写,引导多动手写作,进行课堂作文练习时要及时评改作文,品读优秀作文,多表扬写作有进步的学生。

    2、分析教材中不同文体的框架结构,进行写作方法的训练
           记叙文一般是记叙一件或几件事情,框架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等要素组成;议论文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说明文运用各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性质、特点、用途、方法等。应用文写作非常重要,学生步入社会后应用仍广泛。学生要多背诵各种应用文框架,掌握各种文体写作方法。

    3、指导学生立意、布局、谋篇,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写作
           记叙文要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得当、表达生动感人;说明文力求做到说明的顺序要跟事物本身条理一致,要跟人们认识的过程一致,选择适当的说明方法,要有确切的事实依据;议论文要立意准确、新颖,论据充分具体有说服力,结构严谨,逻辑性强,便于读者理解。

    4、加强即兴作文训练
          即兴写作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速度,增强写作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平时通过写日记、打油诗、广告语等来锻炼即兴写作。

    5、把听、说、写有机地综合起来  
           说,是用嘴写文,是用笔写文的初级阶段,属于写的范畴。在对学生进行听的训练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来巩固听的效果,加深听的印象。在进行说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写的训练。



http://www.00-edu.com/ks/2/3/37/2019-01-28/401705.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