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题目。(8分)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 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小题1:诗的颈联上下两句都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4分) 答: 小题2:这首诗首联和颔联中各有哪个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4分) 答: |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都运用了衬托的手法。(1分) “空园白露滴”,运用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烘托出夜阑人静。(1分) “孤壁野僧邻”以只有“野僧”这样一个邻居衬托作者的孤身一人的情景。(1分) 营造出作者独处空园,与野僧为伴的孤寂、凄清的意境。(1分) 小题2:首联一个“频”字,既表明雁群之多,(1分)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这种情形强烈地惹起了作者的乡思。(1分)颔联中“独”字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1分)在他乡落叶的时节,孤独的诗人独自处在寒意包围之中,面对的只有一盏孤灯,倍感凄凉。(1分) (或:一个“寒”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一灯如豆,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本已孤苦,加之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无力,也更觉夜长难挨,作者也因孤独而感到寒气逼人。) |
小题1: 试题分析: “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动”烘托“静”的手法,比写无声的静更能表现环境的寂静,露滴的声音不但没有划破长夜的寂静,反而更使人感到静得可怕。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就没有什么比这更寂静的了。下一句“孤壁野僧邻”同样是用烘托的手法。明明要说的是自己孑然一身,孤单无依,却偏说出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与这样的野僧为邻,诗人的处境的孤独就显得更加突出了。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进一步写出了诗人的心境:秋夜孤房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正说明他思潮起伏,长夜无眠;而所与为邻的只有一个野僧,表明他正想到自己已经被抛出世外,不知何日才能结束这种生涯。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诗的最后两句也就与前面的描写自然衔接起来,不显得突兀。 小题2: 试题分析:“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撩人愁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连番的风雨,雁儿们已经耽误了不少行程,好不容易风停雨歇,得赶在天黑之前找到一个宿处。这里用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古人每见雁回,易惹乡思。。“落叶他乡树”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自己羁留异地,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东海。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不难想象:一灯如豆,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无力,而诗人孤独凄苦的心情也随之更进了一层。“寒”与“独”起着相互映衬的作用: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题目。(8分)灞上秋居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主要考查你对 古诗词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古诗词阅读
考点名称:古诗词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