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汉江临泛①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 群邑浮前浦②,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③。 【注】①汉江:即汉水,流经陕西汉中,安康,湖北襄阳,汉川,在武汉市流入长江。开元二十六年(738),王维自河西塞外返回长安。二十八年(740),升为殿中侍御史。当年秋冬之际,“知南选”,赴岭南主持当地官吏选拔。他途经襄阳(今湖北襄樊),泛舟汉江,写下了这首诗。诗题一作《汉江临眺》。 ②浦:水边。 ③山翁:指山简,晋代竹林七贤之一山涛的幼子,西晋将领,镇守襄阳,有政绩,好酒,每饮必醉。这里借指襄阳地方官。 小题1:诗歌颔联有怎样的画面特点?请加以赏析。(4分) 小题2:全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简要分析。(4分) |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偏易
答案
小题1:颔联以山光水色为描写对象描绘的是画幅远景,(1分)汉江滔滔远去,好象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2分)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1分) 小题2:虚实相生,动静结合。颔联中“江流”一直流到天地外,而山色也若有若无,让我们的眼前似乎展开了一幅山水画卷:江流浩渺,无边无际,山色迷蒙,连绵不断。这样将眼前之景和想象之景相结合,虽只有淡淡几笔的勾勒、渲染,却是气韵生动。这恰如苏轼所评,王维诗“诗中有画”。同时,这两句中,前句写大江涌动为动景,后句写山色迷蒙为静景,这样为诗歌平添了一种迷茫、玄远、无可穷尽的意境,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答到两种手法1分,结合内容分析3分。)夸张,炼字。颈联用夸张手法写汉江浮起郡邑,摇动天空,力大无比。而“浮”、“动”两个动词的运用,使诗人笔下之景都动起来了。这里,诗人笔法飘逸流动。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给分方法同上。)用典。尾联中“山翁”,即晋代山简,竹林七贤中山涛之子。这里运用典故,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以上各种手法,答对两种得1分,结合内容分析3分,共4分。答对一种和分析得2分。) |
小题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意境特征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描绘颔联的景物,然后概括特征,主要描写景物的词语“天地外”“有无”。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设问较为宽泛,答出手法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解释即可。 |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汉江临泛①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主要考查你对 古诗词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古诗词阅读
考点名称:古诗词阅读
|